APP下载

《引漳入林动员令》再解读

2021-10-07李戬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

[摘要]《引漳入林动员令》是与红旗渠工程起點息息相关的一篇重要文献,它的发布激发起了林县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改变旧面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是红旗渠工程的集结号、发令枪和冲锋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重读《引漳入林动员令》的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其发布背景、作用及意义,在新时代新阶段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励党员、群众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而且可以更加坚定其宗旨意识与奋斗精神。

[关键词]引漳入林;红旗渠精神;制度自信;宗旨意识

[作者简介]李戬(1987-),女,河南林州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旗渠精神、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9-0035-03

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工程,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一举解决了林县(今林州市)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并在修渠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之际,重读《引漳入林动员令》,对于当前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初心使命,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漳入林动员令》发布背景、意义及其作用

千百年来林县人民缺水盼水,在干旱的环境下苦苦挣扎。自1944年林县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林县人民与旱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抗争。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开展的情况下,林县的水利建设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954年杨贵来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林县的水利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7年12月3日,在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上,杨贵代表林县县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随后在1958年和1959年,林县修建了英雄渠、淇南渠、淇北渠等几十条引水渠以及弓上、要街、南谷洞等三座中型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库,打了几十万眼旱井。林县在水利建设上的成就,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但是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大旱,修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旱井也早已干涸。严峻的现实使林县人民意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到林县境外寻找新的水源。经过实地勘察,林县人民锁定了漳河为引水源,经过河南省委积极与山西省委协调。1960年2月3日,山西省委复信:“同意林县修建引漳河入林县的工程,建议从侯壁断下引水,按此设计。”①至此,林县水利建设史上一个最大的工程即将拉开帷幕。

1960年2月10日,县委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后,以有线广播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引漳入林动员令》的发布激起了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修渠引水彻底改变生活面貌的信心,把全县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引漳入林”工程上来,并对“引漳入林”工程作了整体部署。从阐明形势、介绍目的、发布意义的角度讲,这篇动员令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在《引漳入林动员令》中林县县委第一阶段明确要求召集2万人,但是“到2月15日止,工地民工达到37100人,在总干渠的全线上摆开了劈山建渠改造自然的战场”。②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4月5日,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7月6日,红旗渠所有配套工程完工。林县县委最终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引漳入林动员令》主要内容

《引漳入林动员令》第一部分便对“引漳入林”工程作了这样的两个定位:其一,“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表明这项工程是群众的心愿,是人民的工程,不止是上级指定摊派要“我”修的工程,而是“我”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主动要修的工程;其二,“‘引漳入林工程是伟大的划时代的……彻底改变林县面貌的决战工程”,修成以后全县即可以“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沟沟有鱼塘,山坡种稻田……来往行走都可乘船”。这一点有两层含义:一是这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战;二是在之前水利上的奋战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次的成果将是空前的。这对千年以来长期生活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林县人民是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就是这样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在当时饱受缺水之苦的群众向往的生活,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主张(愿望)充分结合在了一起,使这份动员令更能深入群众的内心,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引漳入林动员令》已经不再是一份简单的动员令,而是一份林县县委和群众上下同欲的宣战书。

《引漳入林动员令》第二部分指出了该工程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在向群众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之后,也不向群众隐瞒工程的真实情况,向群众讲清楚修渠的困难:“引漳入林”工程虽然能够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但面对这样一个林县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修建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众是“引漳入林”工程的主要参与者,是该工程的建设主体。在困难面前,他们有绝对的知情权。告知群众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也意味着林县政府真正的相信群众,相信他们面对林县千年的困境和解决困难时所要面对的阻力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相信群众的同时,更应该向群众讲清楚所具备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教育宣传引导群众,打消大家修渠的顾虑,进一步增强群众修好渠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部分是整个《引漳入林动员令》的中心。“引漳入林”工程是伟大的,更是浩大的。如果单凭一腔热情是绝不能建成这样一个宏大工程的。与热血沸腾的口号相比,更需要的是周密细致的工作部署。林县县委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全面的。从渠线的勘测上、工程的筹备上、机构的设置上、人员的配备上、总指挥部及各公社指挥部所在地的规划上,甚至是沿途茶水站点的设置上等都能看出来,非常的周全、细致。从而意味着“引漳入林”工程不是一场无准备的战争,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筹备、势必成功的一场战役。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在“引漳入林”工程开展的同时,林县的各项工作并没有停滞不前,这得益于林县县委胸怀全局,这在《引漳入林动员令》的七个规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七个规定分别从后方的重点工作,前方的管理工作、技术和质量要求,与山西群众(特别是平顺县住地群众)关系的处理,前后方如何配合等各方面作了整体的安排,是具体工作的纲领和遵循,全面、周到、详尽。七个规定也充分体现了当时林县共产党人以“引漳入林”工程为抓手、为重点,一举解决林县千百年来缺水局面的整体工作思路;同时,修渠引水是为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工农业的生产发展也不可偏废。

三、《引漳入林动员令》時代启示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以动员令为起点,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战太行。他们奋战十个春秋,引来了一渠清水,改变了自身面貌,也为林县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漳入林动员令》亦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其一,坚定制度自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民主集中制得到深化,关系国计民生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大都由国家和集体来支配,这就为国家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资源和力量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红旗渠引水点的确定、山西境内的渠线修建和举全县之力修建红旗渠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的证明。习近平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③在当今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不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就难以突破科技发展的瓶颈,更难以摆脱受制于他人的窘境。

其二,坚定宗旨意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习近平一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要求共产党人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的观念,把所有的困难和有利条件都清清楚楚的告诉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要做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干群齐努力,凝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其三,坚定奋斗精神。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⑤红旗渠的建成就是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仅仅凭借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十年,奋斗不止,最后取得了卓绝的成功,也为林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部红旗渠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史缩影,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铸就了今日中国辉煌的根基。正如习近平在2021新年贺词中所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⑥

[注释]

①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篡委员会编.红旗渠志[M].上海:三联书店1995:31.

②河南省林州市水利史编纂委员会编.林州水利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68.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8).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⑥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O二一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1-01-01(01).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从前南实行多党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要性
邓小平的制度文明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