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应用

2021-10-04杜姣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归因自我效能感教学做合一

杜姣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倡导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同样需要将“做”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培养学习动机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以学定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创生成功的体验以此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55-002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论之一。陶先生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实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动机”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动力行为。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的内在动力。有较高学习动力的学生,更能专注于课堂,乐于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对小学3~6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40%~6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程度的学业拖延行为,而学习动机不足是构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也造成了班级中学习后进生的存在。那么,教师想要改进后进生,就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与“学”都围绕着“做”为中心,真正培养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学活动不简单的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对培养一个怎样的学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行为至关重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还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学生在学校群体中,也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怀和理解,也希望得到家长同伴的支持和肯定。所以,学生在学校的社交圈里,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信任的社交关系能更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关怀,形成积极向上的师生交互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群体中被接纳、被欢迎,在情感上有所归属,获得“爱”与“被爱”的感受。“尊重的需要”是指学生希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一再被否定的孩子会变得胆怯、不自信,丧失学习动机,学习反而屡屡受挫,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对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自尊心充分的保护和尊重。在面对学生失败和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决困难,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训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在失败和错误事件中的“真善美”合理挖掘,尊重人格,肯定努力,避免学习动机的丧失。

二、引导合理归因,激发内在动力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原因的一种动力理论。在学习上,一个人将他的学习成果和失败归因于什么的因素或任务,就会影响他对成果的期望,最终会影响他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人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把失败归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继续努力的学习动机。改变不正确的归因,可以能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努力归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失败或学习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因为“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复性的题型训练,让他们能够“熟能生巧”,感受到在不断的训练中一点一滴的进步,知道自己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重拾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是“现实归因”。除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努力因素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外在因素。如果将学习不好归因为自己复习不到位、运气不佳、状态不好等,反而会激发自己更加努力,“一雪前耻”,更加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归因方法训练,教给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归因模式来看待问题,当成功时,归因为自己努力、能力强等内在归因;当失败时,归因为运气不佳、复习有疏漏等外在归因,以确保学习积极性的维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以学定教,制定合理学习目标

陶行知先生强调:“做是教的中心。”他拿种田、学游泳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也要知道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种田”,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游泳”,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数只是学习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不是绝对的呈现方式。学生应该从分数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不是“唯分数论”,用分数定成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肯定和成就感,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努力方向,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价值所在。制定学习目标,首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只有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内驱力的驱使下,学生每一次向学习目标的靠近,都会获得自信、成功的体验,学习动机会处于较高水平,学生更加有动力继续努力。所以目标的制定需要学生参与,让学生拥有选择权,老师只是引导者。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调节学习目标,例如容易积极归因的同学,目标可制定得稍高一些;常常消极归因的同学,目标可稍容易,易于达到,在获得一定的自信之后再制定高一级目标。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估自身能力和学习效果,提高或降低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分解目标,逐步完成。目标应按照达成难度进行分解。目标过高过难,学生怎么努力也打不成,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直接放弃目标,失去学习动机。目标过低过易,学生不经过努力就能得到,会让学生骄傲自满,错误的定位自己,不屑去努力追求,难以调动积极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距离,这样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目标难度系数太大,可以将目标分解成梯度目标,由难到易,逐步上升,逐步完成。

四、创设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也称自信心。在学习行为中,学生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他们成功的体验往往越多,而经常有失败体验的学生,挫折感、无助感也越强烈,难以建立高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也相对较弱。那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呢?

首先,教师应該努力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简单基础的问题交给后进生来回答,具有挑战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他们能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师生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从而激发自信心。同时,陶行知先生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老师引导和同伴的合作探究中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充满挑战的竞争能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学生接受挑战,参与竞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好胜心强的学生,在挑战中会激发潜能,超越自我,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性。良性竞争不仅能激发学习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有效地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教育也要密切地联系生活。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得到优异的考试成绩,更重要地是让习得的知识服务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渊博的书本知识,也难免沦为“纸上谈兵”的窘境,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才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另外,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多对学生做肯定评价。遇事过程只针对事件本身评论,而不是针对个人。与其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不如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寻改进的方法,从而获得情感的支持,增强自信心、进取心。

总而言之,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注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教中学,从学中做,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婷.“教学做合一”对转化小学后进生的启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44

[2]苟丽萍.3~6年级小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调查研究[J]平安校园,2018(08):68-73

[3]卓秀芳.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华夏教师,2015(07):80-81

猜你喜欢

归因自我效能感教学做合一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