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人物画的表现形式

2021-10-04王华燕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差异

王华燕

摘 要:中西方人物画由于地域、文化、审美等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方面好比两座姿态不一的大山,各有其特色。张萱,唐代画家,以善画仕女画著称,《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其出色的代表作品。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以画圣母画著称,《西斯廷圣母》就是其著名画作之一。以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两幅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历史背景、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中西方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人物画;表现形式;差异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方式和文化体系,随之,中西方人物画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之所以选取《虢国夫人游春图》与《西斯廷圣母》两幅画作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是因为两幅作品均为中西方人物画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这两幅画作的创作时期均为中西方人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极具代表性。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

唐朝时期,中国堪称当时世界上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由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频繁,艺术发展也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这时的人物画开始崭露头角。唐代著名画家张萱就是人物画领域的代表画家之一,《虢国夫人游春图》可谓是其典范作品之一,代表了张萱卓越的绘画技艺。这幅作品的画面内容迎合了当时统治者所追求的社会功能,由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宫廷里的享乐主义逐渐滋生,所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不是以烈女、功臣、孝子等为创作题材,而是以贵族女性为主题,描绘富贵悠闲的仕女贵族生活。这恰恰反映的就是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绘画表现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文绘画创作题材与理念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思想得到大力解放,他们勇于探索,开始弘扬人文主义思想。这个时期艺术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现实与人文上,几乎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会围绕这两点进行创作。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画作必然是充分诠释人文主义思想,并有力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拉斐尔善于画温婉的圣母像,以此表达他自己对美的思想的理解。直至现在,意大利人仍把拉斐尔作的圣母像作为女性之美的象征,而这种美与画家的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变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斯廷圣母》就是拉斐尔在这一时期绘画的最佳表达,此画是拉斐尔众多圣母像中的代表作,表达了一种对于理想美的艺术追求。

二、表现内容的差异

艺术与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毋庸置疑,中西方艺术的哲学思想是迥然不同的,不同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下被反映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换句话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存在的根基。而西方绘画重视再现性,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利用大小、明暗等透视关系刻画物象,利用真实的色彩烘托画面氛围。

唐代人物画大都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刻画,着重刻画人物精微传神的动作与神态,体现出浓厚的人本思想。就像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一幅画的目的是要刻画真实的人物与真实的姿态,按照现实所提供的形象描写室内的景物或野外的风光。”由于唐代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宫廷画家非常常见,他们的画面内容也多以宫廷生活为主。比如张萱就是很典型的一位画家,作品以世俗生活中的仕女为主,十分注重她们的神情传达,可谓是以形写神。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以宫廷贵族生活为画面内容的仕女画题材代表性作品。画面描绘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画面中共有八匹马、九个人,但却没有描绘背景,以人物从容的神态和马匹轻快的步伐衬托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画中从右至左第一位为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侧领衫的从监,第二位为乘菊花青马、身着胭脂色袖衫的少女,第三位为乘黑色骏马、身着粉白色袖衫的从监。接下来便为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为虢国夫人和其姊妹秦国夫人。乘浅黄色骅骝,身着浅青色上衣、胭脂色描金团花大裙并身披白色花巾的即为虢国夫人,她面容姣好,略施粉黛,体态自若,位于全画的最中心位置。在她旁边,正在扭头转向虢国夫人,好像有什么话要对虢国夫人说一样的是秦国夫人,她的装束与虢国夫人相同,唯有衣裙的颜色略有些许不同。画面的最后三骑为后卫,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她右手小心翼翼护着女童,神情矜持谨慎;老年侍姆的右侧是一名中年从监,其装束与第三位从监相同;老年侍姆的左侧是一位红衣少女,其装束与第二位少女相同。通过分析画面中九个人的着装和神态,可见画家已深入人物的内心,以人物悠闲自若的神情和马匹舒缓从容的姿态,迎合了春游的主题,整幅画面也洋溢着清新明快的春日景象和雍容自信的盛唐风貌。

文艺复兴时期经历过了中世纪的艺术,从呆板的形象中得以摆脱,所以这时期的绘画宣扬的是人本思想,画面中的人文性占主导地位。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常常通过圣母像的描绘表达这一思想。拉斐尔作品画面中慈爱的圣母形象来源于幼年时期疼爱他的母亲,从而使其作品引起当时人们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思考。拉斐尔所创作的圣母像作品有许多,其中不乏经久不衰的作品,《西斯廷圣母》就是其中之一。《西斯廷圣母》塑造了一位人类的圣母形象,她宁愿牺牲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去换取一个欢乐和谐的世界。在画面的左右上方各有一卷帘幕展开,这时画面中央的圣母像是从帘幕中缓缓走出一样,她身着红、蓝、白三色衣服,怀里还抱着年幼的耶稣。耶稣右手紧攥圣母的衣角,哀伤恐惧的神情展现在稚嫩的脸庞上,这样的神情也恰好呼应了圣母作为一名母亲即将要送走自己孩子的那种忧郁与无奈。画面的左侧是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黄色法袍,右手指向前方,透露着他的虔敬与诚恳,并抬头望向圣母,好似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画面的右侧是圣女巴巴拉,她代表平民百姓的迎接,虽然她有着与教皇一致的愿望,但她理解作为一名母親的不舍与无奈,所以她虽然朝向圣母,但又将脸侧转,面向画面下方的小天使,圣女那种矛盾的心理在拉斐尔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就是拉斐尔众多圣母像中的典范,将圣母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性之美。

三、造型语言的差异

回顾中西方绘画史,线条的勾勒表现可谓是造型艺术的出发点。在中国画中,线条起着画面的支撑作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就有线条的体现。之后,中国画经过笔墨的推敲,线条的造型语言已独当一面,有了流传至今的“十八描”。西方早在古希腊的陶瓶上也有用线条绘画的痕迹,并且运用得十分精妙绝伦。但是,在中西方漫漫的绘画发展史中,由于时间、地域、文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绘画也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造型语言。

用线造型作为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作品中的用线表达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尊重本来的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再创造,形成了客观与主观的相结合。另外,不同的用线也会具有不同的情感,也就是说中国画中的用线不仅有造型的功能,还可以用来充当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对于前三骑和后三骑从监、侍姆,画家通过用笔的动势、方向、力度等,结合用线的长短、虚实、粗细、转折等巧妙表达他们不同的个性与气质;对于虢国夫人及其姊妹,画家用线极其纤细、缓慢、柔和,长短线并用,完美表现出虢国夫人及其姊妹典雅的花巾与长裙。由上可知,《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画家通过毛笔的起承转合与抑扬顿挫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和马匹的躯体动势,这种线的气韵构成了整幅作品的生机。

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不同于中方,西方绘画造型语言主要有两种,一是线条,二是明暗,也就是先通过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结构,再通过明暗塑造体积感与立体感。可以看出,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对事物本来面貌的描绘,力求真实美,与中国人物画那种以线抒情的表达完全不同。在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中,画家为了拉伸整个空间的纵深感,将画面主体人物圣母的衣裙用大长线描绘,在大长线的基础上进行体积层次的刻画,使得圣母衣裙既单纯又有分量,将圣母的腿部肌肉与衣裙融为一体,体现出她衣裙的柔软程度。拉斐尔在对圣母和耶稣的头发进行描绘时,先用长短不一的曲线勾勒出头发走向,再用颜料进行填充,凸显出头发的明暗与质感。拉斐尔对于肌肤的刻画极为细腻,将线条与块面结合,从而形成细腻光滑的肌肤与圣母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画面左右两侧的教皇与圣女也是如此,通过大线条描绘衣服的起伏、转折、重叠,弯曲的曲线描绘明暗的头发,线面结合描绘每位人的脸庞表情。画面中下方圣母脚踩着的云朵,已经几乎看不到线的痕迹,拉斐尔利用块面结合和明暗的处理手法,将云朵处理得极其柔软,像软绵绵的棉花糖一般。

四、结语

本文从历史背景、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且发现由于时间、地域、文化等的影响,中西方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是存在差异的。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2]梁达.拉斐尔圣母形象创作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3(5):32.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