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维度
2021-10-04张英李聪颖
张英 李聪颖
摘要:武汉是首义精神和武汉精神的诞生地,也是形成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城市,沉淀了深厚的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将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延展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视角和触角,又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舆论,坚定政治方向;提升人文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牢记拼搏创新,树立崇高理想。高校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高校学生对武汉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激励导向机制的创新、坚实构建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双向支撑保障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武汉;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9-0137-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状况与对策研究”(19JD710079)。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2019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了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工作要求[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科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项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地方政府共同探究的课题。
一、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武汉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武汉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正确辨别舆论,坚定政治方向
世界变化迅速,意识形态的隐性博弈加剧。一些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和外界力量的怂恿,存在着理想信念丧失、道德底线降低、政治立场转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时,无法辨别舆论,从而迷失自我,政治立场动摇。进入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怎样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判断力、坚定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武汉红色文化中熔铸着爱国主义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要以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用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启发学生的辨别能力。“敢为人先”是建立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决策判断上提出来的,只有坚定政治方向、正确判断局势,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传承武汉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2.提升人文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核心和价值取向,它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这种先进文化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在无声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人民是红色文化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是文化自信的主体。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引领着文化自信的政治方向,红色文化的人民性特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武汉红色文化体现在每一处革命遗址中,每一处遗址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3.牢记拼搏创新,树立崇高理想
毛泽东曾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3]。武昌首义精神根植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之上,从本质上讲,武昌首义精神体现了武汉人永恒的奋斗精神,即拒绝平庸,敢于争先。武汉城市精神强调“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人恒久奋斗的性格与武汉城市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这种永恒的奋斗精神,也是实现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培育的公民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从党领导人民愈挫愈勇、奋发图强的红色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从而树立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二、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
1.科学提升高校学生对武汉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对组织目标的一种认同心理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成为实现客观目标的动力[4]。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渗透,在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观念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在武汉就读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是“零零后”。相比“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更勇于接受新潮的事物,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包容性。鉴于此,在将红色文化融入“零零后”高校学生群体时,科学的心理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可以利用榜样作用产生文化认同。科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动作的模拟还是语言的掌握甚至是人格的形成,都可以借助于对模型的观察和模仿来完成[5]。武汉红色文化中有很多榜样,例如长征中,率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打开北上通道,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作出了贡献的李先念;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项英;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和陈潭秋等。这些榜样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亟待学生了解和挖掘。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学习红色人物的英雄事迹,开展例如“红色人物和我”之类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从而产生对红色人物的心理认同。
其次,还可以在文化理论学习中产生文化认同。要想让更多的高校學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心理认同,光以情动人还不够,“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各红色榜样人物的诞辰日进行海报介绍,并对描写相关人物的书籍进行宣传。思政教师可以将一些武汉红色文化讲座分享到班级群,供学生们学习。学校可以举办红色人物征文大赛,促进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从而产生文化认同。
最后,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文化认同。在高校成立研究协会,如,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了董必武研究协会,可以利用协会吸纳更多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学习研究,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开研讨会等形式,强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除了成立协会,也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观看红色纪录片、表演红色舞台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的大背景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产生文化认同感。
2.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激励机制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程。在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公共课,大都在大教室或报告厅进行公共授课,由于人数太多老师无法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一心多用,甚至昏昏欲睡。在课堂上运用激励导向机制是必要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红色文化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传统激励引导机制有两种形式:一是将红色资源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中,并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最常见、最容易的方法。另一种是高校充分发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办一些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随着教育部对于思政课堂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堂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在课堂激励机制的创新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老师可以将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与学生自学红色文化挂钩,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计分方式,如在课堂上回答老师关于红色文化的提问,课下做关于某一红色人物的PPT并在课堂上讲解,参观红色纪念馆写观后感等方式来积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红色人物对其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每个小组轮流发言,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打分,计入平时成绩。除了与平时成绩挂钩,老师还可以在期末让各地学生以当地红色文化为主题撰写论文,将学生互评的分数计入期末课程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外地学生对武汉地区红色文化的了解,增进对武汉地区红色的文化认同,促进不同地域红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3.坚实构建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双向支撑保障机制
首先,高校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可以为解决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提供良好的条件。利用武汉红色文化开展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高校党委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组织校党委宣传部和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实施。各部门之间要团结一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其次,社会要建立健全保障大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度。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各方面才能协调、稳定地发展。随着近年来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社会对大学生权利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对文化权利的重视也越发凸显。科学的政策法规能更有效地保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权利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学校和社会要健全物质保障制度。要保证武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社会和学校应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的红色教育。武汉市从2017年开始就举办了多场“百万大学生看武汉”的专场音乐会,2016年以来推出了“红色巴士一日游”。武汉部分高校也相继开发了红色研究精品课程,创建了红色研究精品旅行路线,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激活“红色基因”,努力成为时代新锐。武汉市的红色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目光,社会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在学生对红色文化活动参与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点可以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活动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现有的一些社会活动外,高校可以有序组织大学生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也可以适当融入红色文化,例如在公告栏和寝室楼道上加入陈潭秋、向警予、恽代英等烈士的英雄事迹招贴,举行红色电影进校园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的资金支持也要跟上。学校和社会要健全可靠的物质保障制度,助推武汉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武汉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首义精神和英雄城市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能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上勇于奋斗、在生活中朴实包容、在学习上踏实刻苦。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工作实际中,积极研究、科学设计、有效实践,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
[2]余婷.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毛泽东.永久奋斗[J].新湘评论,2012(11).
[4]景于,馬永红.学科交叉视域下的交叉学科心理认同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4).
[5]廖凌燕,李英敏.以红色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