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逻辑理路

2021-10-04丁志刚李天云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青年

丁志刚 李天云

摘要:党领导青年治国理政的百年征程表明,引导青年主动接受、自觉运用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和参与国家治理作为一项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既是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必然与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使然,也是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更好贡献力量的关键环节和促进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践呼唤。立足新时代,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和清晰辨识西方治理理论及其缺陷,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科学性与彻底性、适用性与发展性,发掘彰显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历史底蕴、理论魅力与比较优势。为此,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四史”学习和“四个自信”教育中加强理论宣贯,鼓励新时代青年争做“中国之制”的坚定维护者和“中国之治”的积极参与者,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国家治理效能;制度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9-0005-0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内在逻辑与显著优势研究”(20BZZ005);甘肃省2021年度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研究”(2021CXZX-16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Z109012107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党领导青年工作的百年历史表明,中国青年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伟大创造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备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的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规定。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新时代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更好贡献力量的关键环节。发挥青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与使命,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6,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努力提高新时代青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同度、参与度与贡献度。基于此,应深刻把握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出场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让新时代青年能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历史底蕴、理论魅力与比较优势,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出场情势: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逻辑意蕴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青年在救亡图存、国家发展、国家治理中的积极贡献与重要作用,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程就是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实践征程,强调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在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跑出成绩、焕发光彩。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来看,要鼓励青年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真理力量,清晰辨识和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建基于此的错误理论,培育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善于用科学的治理理论来指导治理实践,把“中国之制”的显著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中国之治”的高效能。这既是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必然和新时代青年成长的规律使然,也是新时代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

1.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必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主张、信奉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并以之推进青年组织政治化、青年工作组织化和群众组织先进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新时代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必然。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在西方列强主导的世界市场扩张运动中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辛亥革命结束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后,致力于救亡图存和探索各种救国方案成为当时中国先进青年自觉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的思想争鸣中,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廓清迷雾,阐明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革命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明晰了开展社会革命的斗争方向,成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到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离不开先进爱国青年的努力奋斗,离不开党对青年工作的正确领导和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正确运用——发挥青年在中国革命中的生力军作用,构建以青年为主体的政治组织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并合理引导青年组织完成时代任务、政治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革命思想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新中国开始了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这一成就离不开广大青年的青春奉献与接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在党的领导下,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同国家一起成长进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推进了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赋予了青年新的使命、目标与任务,成为党领导青年工作的科学指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青年奋进和实现强国大业提供了思想智慧。实际上,中国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改革与建设的过程就是主动接受、自觉运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和参与国家建构、国家发展、国家治理的过程。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持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动新时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党领导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历史必然。

2.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规律使然

明者因时而变,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青年体现出新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使然。

第一,新时代青年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和十分重视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给青年群体的书信中,抑或在重要署名文章和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青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他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强调“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3],实际上就是要求引导青年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整体视角出发更好推进制度自信教育。

第二,共青團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后备军,新时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变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由新时代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第三,新时代青年在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诱导、迷惑下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给青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青年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还有待加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还有待提升,在国家治理中的自主性、参与度、贡献度还有待提高。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应然之举。

第四,新时代青年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视野格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新时代青年个性明显、利益诉求多样、社会分布多元、城乡间和境内外流动频繁、网络化生存趋势普遍、现实压力较大等特点,也给有效组织动员、深入引领凝聚和广泛服务联系青年带来了新挑战,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党提升新时代青年工作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的题中应有之义[4]。实际上,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要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同命运。在当下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要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依靠科学治理理论来参与国家治理实践,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贡献青春力量。

3.培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青年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青年力量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动力。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处于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的双向运动之中,既要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展开国家治理,又要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推进国家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论及“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时[5],全会着重强调了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共青团和新时代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随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同志撰文指出,共青团要服务于党的中心大局,要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中努力提高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度”[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系列讲话和给青年的回信表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治理实践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培育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主题,科学解答了“青年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为处于科技攻关最前沿、创新创业第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社会服务各领域和国际交往大舞台上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思想导引[7]。青年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发挥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关键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明晰强国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鼓励青年建功新时代。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清晰辨识和自觉抵制西方治理理论中可能夹带的意识形态的“特洛伊木马”,这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

二、目标指向:理论比较中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治理范式和话语体系,有利于引导青年在横向对比中发现和找到成就“中国之治”和导致“西方之乱”的道路因素、理论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跳出西方治理范式的话语陷阱,夯实“四个自信”,自觉做“中国之制”的坚定维护者和“中国之治”的积极参与者。为此,要引导新时代青年正确对待和清晰辨识西方治理理论及其缺陷,向新时代青年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科学性与彻底性、适用性与发展性,在中西比较中让新时代青年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论优势,明晰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何以“能”、何以“行”、何以“优”和何以“好”。这不仅牵住了制度自信教育的“牛鼻子”,而且进一步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全局视野,对于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和发挥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1.要引导新时代青年正确对待和清晰辨识西方治理理论及其缺陷

破是立的基础,解构是建构的前提。正确对待和科学认识西方治理理论是新时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一个基本前提。20世纪末以来,治理话语在西方迅速崛起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几乎成为社会各界的日常用语。然而,西方治理理论并不是天然正确和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存在致命的缺陷,随着新自由主义共识的解体,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从关于民主的主张来看,西方治理理论不满于西方当前的民主机制,但是对于如何改善民主状况又存在明显的内部分歧,民主批判的两面性问题突出;从关于国家的定位来看,西方治理理论在主张“去中心化”和“国家回退”的同时,又呼吁“元治理”和“找回国家”,在国家定位上存在模糊性,理论逻辑的自洽性无从谈起;从治理理论和治理实践的可能性来看,西方治理研究在深化过程中存在诸多两难困境,且现实中多数学者质疑提供稳定良好公共秩序形态在西方的可能性[8]。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有效平衡个人与共同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二分法和扭曲的意识形态下片面鼓吹国家治理的社会化、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和政治发展的民主化,最终消解了治理的“国家逻辑”。因而,在理论实质上也就沦为宣扬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方案的规范性主张,终因含糊不清和缺乏实证基础而不可避免地成为“空洞的能指”[9]。有鉴于此,新时代青年在维护国家制度和参与国家治理时就必须理性看待西方治理理论,对于其“术”的优长理应吸收借鉴,对于其“道”的本质缺陷要清晰辨识。因此,应大力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使其自觉学习和主动运用建基于中国情境和扎根于本土场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话语体系。

2.向新时代青年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理论的合法性在于其科学性与彻底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适用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既具有鲜明科学性与彻底性,又具有强大的适用性和发展性[10]。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科学而系统地阐释了国家治理的起源问题、内在本质与一般规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彻底性。第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科学回答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170,国家在基本特征上体现出历史性、阶级性、强制性、自主性和专业性,在阶级消亡前,国家治理是最大的政治,需要不同阶级和团体共同参与。第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科学总结了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公共权力与国家职能观认为国家治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其基本任务或职能是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人民主权和民主治理观认为国家治理要防止权力的异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真正的实质的民主治理,推动人的政治解放进而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和全面发展;组织原则观认为国家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和去中心化的“政治浪漫主义”,也反对专断、封建的官僚集中制;根本方法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治理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以群众驱动治理效能提升,以群众满意、高兴及答应与否为治理绩效的衡量标准;政策与策略观认为国家治理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政策与策略上要统筹兼顾,有效平衡多数与少数、战略与战术、原则性与灵活性、近期与长远;领导观认为国家治理要始终坚持“政党中心”和党领导一切原理,牢牢把握领导权,持续改进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变革与发展观认为国家治理是人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政治实践活动,既有差异性也有统一性,但根本上要落到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福祉上来[12]。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有效回答了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新时代青年科学认知和更好参与国家治理的理论指南。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适用性与发展性。党治国理政的历程实际上是运用“中国理论”来指引“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构建“中国话语”、贡献“中国方案”的伟大征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又是“中国理论”的核心和精粹,“中国之治”的奇迹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适用性和发展性。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核心标志和集大成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指南。新时代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理论之树要实现繁花盛开就应具备回应现实和指向未来的优良品格。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兼具合法性与生命力,新时代青年应深入学习领悟和积极主动践行,争做“中国之制”的维护者和“中国之治”的贡献者。

3.在中西理论对比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鲜明比较优势

比较出真知、见高低,要在中西比较中让新时代青年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论优势。

西方治理理论宣称其具有“普适性”、没有“阶级性”、最具“有效性”,然而实际上其逻辑起点、逻辑观点和逻辑结论都存在谬误。从逻辑起点来看,西方治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国家治理方案,该方案以个人主义为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在“极端个人主义”指导下,个人价值、个人理性、个人利益僭越于集体价值、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之上,“抽象的个人”取代了“现实的个人”,认为社会秩序的自发演化优于自觉的制度设计,其结果就是导致西方治理理论在逻辑起点上就大错特错;从逻辑观点来看,西方治理理论的底色是“市场万能论”,持该论调者致力于塑造市场神话、片面强调“公民社会”,认为“国家是恶的”“政府是坏的”,将国家与社会对立、政府与市场割裂,使得权利与秩序处于高度紧张的对立之中,实际上陷入了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陷阱之中,其谬误性在西方国家治理实践中已被一再证明;从逻辑结论来看,西方治理理论最终推导出的结果就是“历史终结论”,然而历史不会停滞,新自由主义的碰壁与惨败无疑让“历史终结论”走向了破产和自我终结,这种建基于意识形态的武断论调实际上已沦为人类社会思想中的一个笑柄,在历史发展中也必将被一再否定。

相比而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具有逻辑自洽性,是一套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逻辑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认为国家治理的动因是维护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推动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在逻辑观点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认为国家、社会与个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根本上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调适、改革和完善;在逻辑结论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与“历史终结论”的旨趣大相径庭,认为国家制度與治理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非停滞或定于一尊。

总之,相比于西方治理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具有逻辑自洽性、系统整体性、科学适用性,在理论体系上将国家治理目标价值、主体客体、方式方法、制度体系机制和治理效能(效率、效果、功能)等理论要素有机统合,构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国家治理场域中,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集中体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框架下倡导一种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式,既要有好的“形式治理”,也要有好的“实质治理”,也即在良善制度体制和卓越强大治理能力相统一中走高效能治理之路。新时代青年要在中西比较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论优势,以实现理论学习的自我强化。

三、实践向度:引导青年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要立足时代使命、紧扣中心大局,锚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积极发挥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的治理理论指导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理论宣贯,在治理实践中让新时代青年深刻领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与独特魅力。

1.在思政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论宣贯

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论宣贯,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大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在教学中的内容比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贯穿于“四史”教育之中。在党史教育中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救国、立国、兴国、富国、强国中的指导作用;在新中国史教育中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明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经济基础理论、社会管理理论在夯实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中的实践指引作用;在改革开放史教育中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关于如何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要重点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对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方案的超越性。

第二,要强化和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贯穿于“四个自信”教育之中。在道路自信教育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指导下的“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在理论自信教育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指导下的“中国理论”为什么“行”;在制度自信教育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指导下的“中国制度”为什么“优”;在文化自信教育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的“中国文化”为什么“好”。

第三,适应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成长规律,把高深的理论讲解融入生活化的场景教学中,形成线下线上全覆盖、普及化的宣贯格局。就当前而言,关键是要把握好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重构人类社会思想的“时间窗口”,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检验中比较国家治理方案的优劣,认清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方案宣扬的“普世谎言”“双标主义”“口头人权”及其恶意制造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把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在全球合作抗疫中的责任担当与比较优势生动展现出来,并与西方一些国家甩锅推责、消极抗疫等多重劣势进行鲜明对比,让新时代青年主动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拥趸者、信奉者和践行者。

2.在实践中领悟“中国之制”的魅力与“中国之治”的效力

新时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不仅要做好理论学习的功课,还要从治理实践中领悟和把握。在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把新时代青年的思想与情感转化为参与治理的实践动力。青年的成长与发展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步共进,新时代青年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国家治理的受益者、接续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来指导治理实践,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鼓励新时代青年积极参与治理实践,让新时代青年能够切实体会认同“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理解国家制度体系安排中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各自所具有的内在优势以及由此叠加组合的系统性优势、综合性优势、整体性优势和长期性优势,提升制度认同感、自信度和自豪感,促使其自觉遵从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

第二,发挥青年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让新时代青年明晰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理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如何强化“中国之制”的制度优势以及如何促进治理效能的转化提升。在取得了“两大奇迹”、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基础上,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推动新时代青年参与到创造新的国家治理奇迹的时代征程中,提高治理本领和强化责任担当,鼓励新时代青年在治理实践的磨砺中让青春出彩,在使命践行的奋斗中实现人生升华,让青春为伟大时代绽放。新时代有新的使命、新的担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力军,新时代青年既要加强理论认知,也要积极参与治理实践,在治理实践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与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4]贺军科.如何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J].求是,2020(10).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6]贺军科.共青团要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中努力提高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度[J].中国共青团,2020(1).

[7]王沪宁.乘新时代东风放飞青春梦想[N].人民日报,2018-06-27.

[8]李洋.西方治理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治理思想的超越[J].哲学研究,2020(7).

[9]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开放时代,2018(2).

[10]颜佳华,高超.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程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张成福,党秀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观[J].教学与研究,2016(4).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青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
从世界潮流高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