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栓患者中医康复措施对其血液黏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10-04董小群张胜利孛念祖梁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3期
关键词:脑血栓黏度神经功能

董小群,张胜利,孛念祖,梁杰

(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中医 康复科,新疆 伊犁 835000)

0 引言

脑血栓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时可出现脑组织坏死,导致患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危急患者生命安全[1]。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可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在患者治疗后仍需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恢复患者神经功能[2]。中医康复护理不仅可帮助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同时也可改善患者血液黏度,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导致的脑血栓再次复发[3]。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旨在分析其临床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脑血栓患者78 例,按照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9 例,男性21 例,女性18 例,年龄56~89 岁,平均(72.1±2.6)岁;对照组患者39 例,男性22 例,女性17 例,年龄56~83 岁,平均(72.5±2.3)岁。两组患者皆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及家属皆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护理内容为:①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对患者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对部分治疗后仍丧失正常生活功能的患者可对患者采取早期的被动训练,在患者卧床时对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并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可有效避免患者肌肉萎缩或肌肉僵硬,同时也可逐渐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待患者能够自主进行抬手等动作后可帮助患者进行坐立训练,并逐步引导患者下床进行站立、行走训练;待患者能够自主借助拐杖或周围物品进行走动后,可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进行上下楼梯运动;在训练患者下肢运动的同时也需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逐步训练,训练主要针对患者手指活动度以及手关节活动度与协调性为主,逐步引导患者可自主生活;②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日常生活受限,多数患者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用语言诱导的方式使患者倾诉出内心真实的压力所在,并针对其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疏导,以缓解患者焦虑等心理情绪;此外,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搀扶患者到室外走动,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在患者病房内放置鲜花等生机盎然的物品,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境;多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最好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血液黏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80~100 分;较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60~79 分;不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60 分以下。护理总满意度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血液黏度包括血浆浓度、红细胞压积率、血小板聚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0.0 执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2.2 分析两组患者血液黏度

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对比()

2.3 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51±0.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23±0.53)分,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脑血栓是指由于患者脑动脉出现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引起的血栓栓塞,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管腔狭窄等,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导致脑血栓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4]。此外,由于多数脑血栓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患者治疗以及护理的积极性低下,十分不利于患者病后康复[5]。中医康复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通过逐渐引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帮助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并通过对患者肌肉的按摩等方式,帮助降低肌肉僵、萎缩等风险[6]。此外,中医康复护理中采取的心理护理,主要通过情志护理等方式,联合患者家属同时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属的关心,从而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信心[7]。通过室外走动等方式帮助转移患者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心情愉悦,同时可促进患者周身血液微循环,帮助改善患者红细胞压积率,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降低再次复发脑血栓的可能性。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可见,在脑血栓患者术后康复中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中医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血液黏稠而导致患者再次复发脑血栓的风险;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可见中医康复模式更具有优势,可帮助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促进患者脑血栓后康复。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针对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可帮助改善患者血液粘度,以减少脑血栓复发的风险,同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脑血栓黏度神经功能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