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核心素养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2021-10-02粟芳
粟芳
摘 要: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科,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重要途径之一。纵观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基本未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以至于学生并未领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和乐趣,降低整体教学效率。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契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更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改变以往落后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美术核心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美术课程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树立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的思想观念。同时美术课程以丰富的内容拓宽视野,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与文明世界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当前教育极力强调核心素养,美术学科也需积极响应核心素养要求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想象力,深化对不同文化理解,强化认知,重塑审美理念,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和质量,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开展操作活动发挥想象
想象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与国家不断前进的动力。牛顿之所以能从树上掉落的苹果联想到万有引力,主要因为他有丰富的想象力。现代高中美术重视挖掘学生潜在想象力,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与此同时提升学生想象能力不单单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更是核心素养要求,指引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操作,对想象进行深层次加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想象是不受思维、定理、知识、条规、习惯等各种因素限制,可打破现实事物对思维的限制,因而高中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单纯依据“画的是否像或不像”。事实上,高中生美术作品中涵盖的想象成分与教师评价有着紧密联系,如果美术教师单单以画的是否像或不像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在创作中就会下意识朝着预定模板方向过渡,无形中为学生美术创作添加枷锁,不利于想象力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提问方式转换学生思路,积极肯定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展现的想象,打破以往僵硬化思维模式。例如:在实践活动中,美术教师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一座“未来城”,在绘画之前可先提出以下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哪种模样?该如何有效描述呢?”。要求学生认真思考,随即在纸张表达自身想法,教师在巡视中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专属于自身奇妙的想法,例如:有的学生崇尚安静、清新、自由的生活,有的学生强调绿色环保,有的学生向往前往太空宇宙观看星空,有的学生彰显科技力量……无论哪种方式都凸显学生想象力,也由此发现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想象潜力,奇妙的想法为美术创作增添色彩。
与此同时,高中美术教师还带领学生跳出教材和课堂限制,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并借此发展学生空间想象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例如:美术教师设置“制作水火箭”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制作水火箭材料较为便利,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安全性高且趣味性强。高中生在此之前之从电视或互联网等渠道看到过火箭,并未见过现实中的火箭。对此,教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回顾之前所看的火箭升入天空效果,了解其中涵盖的原理。随即美术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拿出提前准备的橡皮塞、水、可乐瓶等材料并合力制作水火箭,先将可乐瓶改制为火箭形状并在其中添加一部分水,之后将橡皮塞塞入瓶口,在此过程中需设置好似自行车内胎气门芯,瓶内迅速喷出气体和水,推动可乐瓶后,水火箭立即冲向太空。上述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二、重视审美培育强化美感
美术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有着极大不同,该学科不仅仅在于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更关系到学生想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尤其高中生年龄和认知有所增长,成熟也趋于成熟,正在形成专属于自身的社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该阶段还具备相应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概括归纳洞察力等,但其情感和情绪并未达到根深蒂固程度,以至于在遇到相关事情时较易冲动,因而可将高中生审美特征总结为,会自主产生和感知审美,但能力相对有限。毫无疑问,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位热爱生活,理解美和理想远大的学生,在社会中必然会彰显自身价值。高中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美术教师可结合高中生审美特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当学生具备较强的审美兴趣,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崇尚真、善、美,有利于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尝试引入紧贴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例如:现代多媒体以声像俱佳和图文并茂的优势获得师生青睐,在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美术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专属于自身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以“天上人间-壁画”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树立全新的审美认知并在基础上了解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特征,在正式授课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两幅图画,其中一幅为中国古代皇室壁画图片,另外一幅为现代家居室内装饰墙,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画的不同之處。上述教学方式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审美能力作为高中美术核心素养重要目标之一,关系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后形成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品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践行和融入情感,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目的。例如:美术教师为学生组织“落叶起舞”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高中生已形成相应的审美观,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审美观还是会发生变化。对此,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欣赏秋天,观察秋夜飘落的弧线,随即拿出画笔记录其艺术形式。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探讨交流进一步更新审美观,秋天落叶不单单是一种美,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与大自然等情感。
三、发挥直观作用增强认知
高中美术核心素养重要指标之一即以图像为主的认知能力。对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直观性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认知,提升美术素养。学生图像认知能力在核心素养培育下会不断提升,为高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好铺垫。换言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高效发挥图像作用并将其作为衔接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核心素养的连接点,促使二者高效融合。美术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合理选取图像,为高效开展实践活动做好铺垫。例如: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时,教师则基于增强学生图像认知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即要求每个小组借助互联网搜寻能展现毒品危害人类的漫画和图片,并将上述资料制作为生动直观的小视频,为视频搭配相关音乐,最后在实践活动课中播放。上述形式能让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毒品危害,更强化学生图像认知能力。
四、开展文化活动深化理解
高中美术核心素养之一即文化理解,所谓文化理解即基于文化角度观察、理解美术现象、作品与观念。美术教材收录的作品涵盖中西方知识,因而需要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不同文化差异;美术鉴赏课程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鉴赏方式,掌握该内容需从文化方面着手。受中外文化差异影响,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学些美术鉴赏知识”为例,该章节则为学生呈现中外不同文化差异,中国受儒家或道家等文化影响,学习的内容多为诗书礼易,美术作品因文化特征也呈现与众不同的色彩,因而在教师在引导学生从意蕴和意境两个层面欣赏美术作品。国外早期文化基本以宗教为主,之后发展为科学,因而国外美术作品多为真实性较强的造型描绘,所以需要根据国外的欣赏标准欣赏美术作品。美术只有为学生讲授中外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随即传授鉴赏知识时也能使学生快速理解。
高中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引导下,除了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文化下美术作品形成的艺术差异,更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以落实,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活动思想和内容,并发挥文化感染与熏陶作用。换言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加强文化蕴意,引领学生在体验和感知文化中深化对美术文化理解,提高美术核心素养。例如:美术教师组织“拟写公益广告词”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公益文化。在具体活动中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借助各种渠道搜索公益广告基本知识与形式,充分了解公益广告概念与特征,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从各个渠道搜集的公益广告写作技巧。最后让学生围绕环保主题撰写一则公益广告词并配搭相关图画,诠释自身所要表达的环保理念。学生经编写文字和绘画后创造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更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公益文化理解,强化美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效果。高中美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全面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结束语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高中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应从多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不同文化理解,改变以往错误认知,调动参与美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周.新课标视角下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2):25.
[2]李金枝.核心素养下美术学科的有效教学——以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000(020):166-167.
[3]刘海龙.“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研究[J].参花:下半月,2020,000(003):P.130-130.
[4]吴天红.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生成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32):P.1-1.
[5]曾少君.淺谈高中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教育实践问题[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00(0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