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0km竞走奥运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特征研究
2021-10-02李洋
李洋
(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 河南周口 466001)
男、女20km竞走分别于1956年、2000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男子20km竞走项目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开始崛起,陈定、王镇、蔡泽林曾在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上取得过2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东京奥运会将至,男子20km竞走是我国重点夺金项目,我国运动员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展开激烈较量,承担着夺金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需要对运动员奥运年的参赛方案、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进行重新审视规划,保证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最高水平与奥运会同步出现。目前,我国关于20km竞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训练等方面,对运动员奥运年参赛特征研究较少,为此,该文通过对男子20km竞走奥运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特征的研究,探讨奥运年参赛规律,调控最佳竞技状态形成时机,为我国奥运军团继续谱写辉煌提供支撑。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的参赛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为该文提供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通过查阅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收集近两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研究样本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项目奖牌获得者,共5人。统计奖牌获得者在奥运年参加的比赛,利用WPS office 2016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奖牌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成绩突出。如表1所示,在近两届奥运会中,共有5人获得男子20km竞走项目的奖牌,其中,我国3名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从年龄分布来看,运动员获奖当年的平均年龄是22.67±2.25岁。田径专家HT奥卓林等人研究显示,男子中长跑、3000m或3000m障碍跑、5000m和10000m跑的奥运金牌运动员获奖当年的年龄分别在 23~26岁、23~28岁和25~29岁[1]。由此可见,男子20km竞走奥运奖牌运动员的获奖年龄相对其他耐力性项目较为年轻。竞走是一项对技术动作要求非常高的耐力性周期项目,耐力性项目对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呼吸循环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距离越长对以上各系统功能要求越高,而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提高是身体发育成熟和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2]。20km奖牌运动员较早地表现出高水平成绩,极可能与训练方法手段的改进及训练安排有关,应进一步对其训练特征进行研究。
表1 近两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基本情况
2.2 参赛次数
必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充分表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3]。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要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又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2]。表2显示,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次数为3~4次,运动员陈定、王镇(2016)、蔡泽林赛前参赛次数相同,均为4次,BARRONDO、王镇(2012)、DANE赛前参赛次数为3次。奥运年训练过程中比赛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且不同项目比赛的负荷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跳远、跳高、铅球、标枪等比赛时间较短,运动员生理、心理负荷消耗相对不大的运动项目,在一年中比赛次数可以多一些,而对生理、心理负荷消耗都很大的项目(如十项全能、马拉松跑、冰球),比赛次数则应保持在一定限度内。马拉松高水平运动员年度推荐参赛次数为2~3次,50km竞走项目年度推荐参赛次数为8~10次[2]。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次数和马拉松高水平运动员年度推荐参赛次数较为相似,这与项目特征有关,马拉松和竞走均为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进一步分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与50km竞走高水平运动员年度推荐参赛次数差异显著,这可能与运动员参加兼项比赛有关,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4]。
2.3 奥运年参赛间隔
由表2可以看出,运动员奥运年的比赛集中在2月、3月、5月和8月,大部分运动员的参赛间隔在2~3个月,极个别运动员参赛间隔不足1个月,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场比赛与奥运会间隔3个月左右。奥运年的第一场比赛安排在2月或3月,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场比赛均在5月份,5月份的比赛结束后进入长达2~3个月的赛前减量训练,为迎接奥运会做充分的调整与准备,目的是使其在奥运会上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5]。奥运会后运动员均没有参加比赛,迅速进入过渡期调整。至于运动员奥运会后是否参加过兼项比赛,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 近两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次数与赛事间隔统计
2.4 奥运年参赛成绩
年度参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员年度训练和比赛的成果,能够为判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竞技能力提供有力依据,为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运动员奥运年的比赛成绩呈波浪形变化,且年度最好成绩出现在奥运会前;少数运动员(Dane和蔡泽林)的比赛成绩呈稳定增长趋势,其年度最佳成绩出现在奥运会上。由此推断出,奥运年成绩呈递增趋势更有利于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达到竞技状态的最高峰,而奥运年成绩呈上下波动趋势,不利于最佳竞技状态与奥运会比赛期的吻合[6]。综上所述,大部分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过早地出现在奥运会前的选拔赛上,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年度训练和参赛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其次可能是受参赛体制的影响,奥运会前的选拔赛对大赛的竞技状态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影响,兼项比赛是否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3 近两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奥运年参赛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奖牌运动员获奖当年的年龄相对其他耐力性项目较年轻。(2)运动员奥运年参赛次数为3~4次,奥运年参加的比赛集中在2月、3月、5月和8月,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场比赛均在5月份。(3)多数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奥运会赛前,只有少数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与奥运会比赛期吻合。
3.2 建议
(1)结合20km竞走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竞技状态、参赛特征、训练规律科学安排奥运年训练计划和参赛方案。(2)依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建立备战重大比赛和赛前训练监控体系,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进行优化调控,做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与赛事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