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唯成绩论”回归教育育人
2021-10-01王晓花
王晓花
摘 要:“唯成绩论”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唯成绩论”不仅会在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相背离。在此情况下,学校、家庭、社会需在厘清“唯成绩论”泥潭困境产生的背后驱动力的同时,教育学生改变自我学习动机,提高班级德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完善工作制度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育人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评价标准;唯成绩论;教育育人;育人本质
一、“唯成绩论”教育现象对教育育人本质的冲击
在应试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优秀与否的标准,那就是以成绩排名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理论上说,唯成绩论是社会性的习惯、原则或制度,即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给予的地位及待遇是以其成绩为标准的。”作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唯成绩论”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够提供给学校社会一个人才评价标准,一个培养的方向,同时能够激发起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提倡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虽然已经在反对通过成绩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排名划分,但“唯成绩论”的长期存在,导致了许多家长和学校教师仍然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其言语和行动仍然在表达自己对学生成绩提高的期望。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这种过度期望下,在意自己的成绩,在意自己在所在班级、所在年级段、所在学校的具体排名,从而压抑甚至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而众所周知的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教”,还在于“育”,教育育人比教育教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更能体现教育本质的价值。但是,无论是摆在明面上的“唯成绩论”,还是藏在背后的“唯成绩论”,都对教育育人的本质产生了冲击,使得学生以及和学生有关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中。
二、“唯成绩论”泥潭困境产生的背后驱动力
(一)学生对提高成绩的功利性追求
“在一般人的常识中,都有一种‘道德应得的倾向,即强调按照各人的才能、品质而获得收入、财富以及一切生活中的东西。”平时学生会从身边人的言行当中感知到,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那么自己就需成为家长和教师心目中优秀的人。而班级里所谓的后进生也会觉得好学生所得到的关注和机会是应得的,除非后进生不在意那些关注和机会,否则也会在意自己的成绩,但如果得不到成绩上的进步,家长和教师的忽视会让他们从内心里觉得自己就是后进生。在此情况下,学生就会只关注成绩的进步,而不关注自己的内心所求;家长和教师也会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那学生学习生涯当中自然就只剩下对提高成绩、提高排名的功利性追求了。
(二)同龄竞争者间的不当竞争和相互施压
身处校园里的青少年都是没有真正成熟的个体,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尚且停留在表层。与此同时,他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同龄的学生,同学之间在“唯成绩论”的影响下,相互之间就会形成竞争关系,为了分数,部分同学会忽视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不愿意提供帮助,不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甚至在考试中,还会出现作弊行为。因此,在相互施压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赶超他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会有更多的同学把其他同学当成竞争对手,甚至也会参与到成绩造假的行列中。受此影响,不仅学校的学习氛围变得乌烟瘴气,而且学生们的品德也会遭遇危机。
(三)班级德育管理者的专业缺失
德育管理者包括班主任和各科的任教教师,其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班主任。而实际上,班主任却在育人工作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担任班主任,有两种接管班级的方式,自愿接管与被安排接管。其中自愿上任的班主任较之被安排上任的班主任,有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当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被安排上任的班主任,由于内心的不情愿,于是,当德育工作陷入消极的境遇时,该班主任就很容易产生职业上的倦怠。其次,由于班主任教龄在教师评职称中有占比要求,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应付。再次,有部分班主任在上岗前缺乏专业的培训,更多的是来自同行的经验传授。最后,班主任工作无清晰的边界,工作负担大,工作投入与收获难以成正比。这是由于在工作中,班主任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他们有时就会忽略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
(四)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三重压力驱使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事情的追求更加在意最终所能获得的利益。其次,“教育目的功利化显现为教育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功利主义教育却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人的培养。”承担教育任务的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毕业生,取得更高的升学率,会通过各种方法来督促学生前进。同时有些学校会更加注重表彰取得好成绩和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以及表彰取得好成绩的班级。此外,教师也会将成绩好的学生作为班级其他学生的榜样,从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和能力。最后,许多学生家长,思想上还是偏于传统,认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只有考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会拥有好的人生,于是,当学生将心思转移到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地方时,他们就会急于介入。
三、挣脱“唯成绩论”,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一)学生改变自我学习动机,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得失
如果学生只以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学习,那在付出许多时间精力之后,大部分学生虽然会取得满意的结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真正的快乐。因此,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完全对立的竞争关系,在学习当中注重合作学习,一起探讨关于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发掘学习的乐趣,由兴趣推动学习的进行。
(二)提高班级德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完善工作制度
首先,学校要建立或完善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班级德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对于班主任,教师无论以何种方式成为了班主任,都应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承担起班主任的责任,为班级中的学生负责,为学校的发展负责。同时,由于班主任工作繁重,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这个岗位,“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见成效,其原因就是不会做班主任,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因此,学校需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人选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需制定班主任教师工作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对于其他各科教师,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德育管理者,但是也承担着育人职责,因而在教学外的时间也需积极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入育人的队伍。
其次,要清晰班主任的工作边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师原本就需要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担任班主任作为班级主要德育管理者后,需要兼顾繁重的德育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规范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从事无巨细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多方面制定考量学生的标准。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追求育人价值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唯成绩论”将知识等同于成绩,缩小了知识的范围,忽视了教育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斩断该联系去教育出如出一辙的学生;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角色,更应该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看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时刻盯着学生的成绩,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其次,家长应该体会学生在学校里的压力,回到家中,不应再让子女因为成绩而处于高压的状态,家长需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支持。再次,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理应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力,而“教育公平实践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取决于教育变革的路径是否正确, 以及教育变革的决心是否坚定。”教育的变革不能取代社会的变革,整个社会“唯成绩论”的思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而需要社会做出更大的改变,去支持教育的变革。如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下,教育会逐渐回归到育人的正轨上。
参考文献:
[1]卢丽洁.唯成绩论的公正性检视:“道德应得”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5,(08).
[2]傅淳华,杜时忠.教师教学行动的公正性反思:“道德应得”的角度[J].教育发展研究,2013,(08).
[3]卢丽洁.唯成绩论的公正性检视:“道德應得”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5,(08).
[4]梁 杰.班主任,在负重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5-09-22.
[5]高德胜.论道德作为现代教育之代价[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6]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