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2021-09-30吴克长
吴克长
摘 要:新课程下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行为,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省级质量检测中取得理想成绩,应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当前其运动技能教学的不足,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运动技能;现状;策略
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通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一种操作。教学中通过运动技能理论讲解以及给予学生实践中的指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运动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其体育训练质量与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尤其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达成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好运动技能教学的研究,并认真落实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
一、课程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价值
体育运动项目包含的类别较多,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的运动技能知识较多,应通过教学的合理设计,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新课程下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丰富学生学校生活。众所周知,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化课知识,而且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新课程下认真落实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可很好的丰富学生学校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实际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为其更加专心进行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二,提升体育教学效率。新课程下组织学生开展系统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的同时,鼓励其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并通过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引,有助于其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技巧,提升训练效率,这对时间较为紧迫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其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中学生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做好新课程下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不仅能增强其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其充分认识到掌握體育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并能在平时的锻炼中主动的应用,无形之中能够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现状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在当前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学校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
部分学校对体育运动技能的理解有所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淡化体育运动技能的现象。一方面,单纯发展学生体能。体育课具有锻炼学生体能的本质特征,部分学校的领导或任课教师,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未能正确处理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部署上仍围绕提升学生体能开展工作,对运动技能的教学不系统、不深入,结果学生的体能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学生因未能系统的掌握运动技能,导致其对体育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其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应付相关考试。部分学校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主要为了应付相关考试,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容易出现学生对考试的运动技能较为熟悉,但对未考试的运动技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运动技能教学竞技化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本应面向全体学生,然而部分学生的领导或教师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与学生脱钩的现象。一方面,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竞技化。体育教学中适时的举行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然而部分学校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分强调竞技化,开展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甚至是为了在比赛中拿一个什么样的名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成人化。开展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时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制定了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较为吃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运动技能涵盖的知识较多,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出现学生不配合体育活动的现象。一方面,教学活动形式化,流程化。部分教师对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其在升学考试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因此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相关内容的讲解也只是照本宣科。部分教师制定了一定的教学流程,便套用全部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体育课堂缺乏新鲜感,体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部分任课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既不注重与学生沟通,又不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导致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效率提升不够明显。
三、课程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尤其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纳入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中应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的研究,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促进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一)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为保证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的认真落实,顺利完成新课程教学目标,学校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应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为提高其重视程度,应注重运用以下策略:首先,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宣传。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应充分领悟新课程精神,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纳入辖区内各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定期组织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内容、观看宣传视频,提高其思想认识,端正其运动技能教学态度。其次,详细部署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福建省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的详细部署,制定各年级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要求各学段任课教师本着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教学工作。最后,定期召开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总结会议。为了解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实际情况,及时发现与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领导做好教学工作的跟踪,通过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召开教学学会议,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中取得的成效,掌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出现原因,充分协调其他部门及时加以解决。
(二)纠正运动技能教学误区
为保证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的正确实施,应注重及时纠正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误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技能的积极性。一方面,做好运动技能教学结果的研究。为给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正确实施提供依据,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应参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结果,做好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估,总结教学活动中的误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另一方面,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内容设计。为有效的防止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成人化倾向,应做好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尤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身体、心理发展实际,将教学容量、教学难度,控制在能够使学生接受的程度。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技能知识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正确处理教学与竞赛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竞技化倾向,应充分认识到竞赛的作用,即,竞赛的作用在于切磋技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三)提升任课教师综合水平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任课教师的综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水平,具体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首先,要求任课教师苦练基本功。要求任课教师在课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的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相关新理论,丰富理论知识储备,并定期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基本功训练,提升自身运动技能,为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学校应注重定期组织任课教师,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开展专门的教学讲座。讲座中为广大任课教师讲解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专门预留对话环节。通过与教师对话解答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其具体的教学活动提出可行性意见,使其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最后,鼓励任课教师做好教学活动的沟通、交流。为鼓励任课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应鼓励其在课下做好沟通交流,尤其通过组织开展展示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不断学习、借鉴他人长处,弥补自身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短板,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通过对新课程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价值以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在实踐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结果显示,在省质量监测时,学生的运动技能测评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表明制定的策略切实有效,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上述策略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裴小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14):93-94.
[2]李永莉.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提升的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50-51.
[3]吴晓霞.高中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培养路径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9(09):97.
[4]何光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运动训练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4):122.
[5]吉利.初高中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方法探微[J].新课程研究,2019(16):57-58.
[6]张雷.强化体育专项教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J].体育风尚,2017(01):96-97.
[7]乔福龙.运动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6(10):93.
[8]魏宏威.加强专项化教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改革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5(87):13.
本文系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省级质量监测导向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2019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