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021-09-30张健张靖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张健 张靖

[摘 要] 实验动物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医学相关专业很多课程都涉及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如“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等。如果学生开展上述实验前,不能得到有效的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学习,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当前“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定位偏低、缺乏实践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通过分析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贵中医教发〔2021〕55号:贵中医教学工程合字2021(58)号)

[作者简介] 张 健(1987—),男,河北昌黎人,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实验动物学研究;张 靖(1985—),女,甘肃金昌人,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实验动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6-0089-04    [收稿日期] 2021-06-28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也是支撑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学科。人类也只有成功复制出合适的疾病动物模型,才能开展相应的疾病发生机理、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为了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各大医学院校以及科研院所都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的发展。在医学相关专业中,如“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骨干课程,一般都设有相应的实验课。医学相关实验课主要以实验动物为研究模型,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如果学生在开展需要实验动物实验课前,不能掌握实验动物相关理论或实验技能,教师还需要进行简单的实验动物相关技能培训,交代注意事项,不僅浪费时间,也会极大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虽然各大医学院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动物,纷纷建立了标准化的SPF实验动物中心,但在学生实验动物学教学方面,对待态度不一,并且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总结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实验动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

当前,“实验动物学”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授课大纲,不同学校的授课内容不一样,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目前市面上,可选择的实验动物学教材较多,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以我校为例,我校贵州中医大学属于中医类院校,在实验动物学授课内容上,会增加一些中医药研究相关的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其他院校也会根据其自身的研究领域特点,会着重介绍相关的实验动物知识。然而本科生正处于相应的知识学习累计阶段,而且开设“实验动物学”一般都在早期课程阶段,如果介绍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实验动物学”就是索然无味的课程。

虽然也开设针对研究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但大部分的课程内容还是照搬本科生课程内容,并没有根据研究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动物学知识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生往往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开展研究,可以通过课程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查询自己所要研究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疾病动物的构建方法,并比较这些构建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的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法。不同于研究生,本科生主要是以了解实验动物学相关的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为主,因此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可辅以少量的互动课程。

(二)以理论课为主,缺乏实验技能课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开展“实验动物学”课程的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相关的操作技能实验课[2]。对于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实验动物的操作技能学习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内容部分,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尽快且较好地完成其他课程中实验动物相关实验,或尽快融入导师的科研课题中[3]。部分教师认为实验动物实验技能不重要,例如灌药或注射,认为只要药物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就可以达到给药的目的。但要想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涉及实验动物操作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笔者在动物实验室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具有操作不规范或胁迫实验动物的情况。这些情况均会导致实验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很有可能会影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获得。

“实验动物学”课程中实验动物操作技能内容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切身感受到具体的操作方法或技巧,只是大致了解有哪些方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掌握实验动物的操作技巧。本科生或研究生实验动物操作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靠其他实验动物的实验课程获得,或者通过导师所带的创新性实验获得,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本科生在学习阶段,应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操作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实验动物的饲养、抓取、保定、注射、解剖、取材、缝合等技能,有助于今后继续学习深造或从事实验动物相关专业工作。

(三)学生积极性不高

虽然没有人否认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大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笔者所在学校,将“实验动物学”列为公共选修课,在选课时“实验动物学”通常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是上完课之后,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无聊,并不像当初选课时想象中的有意思。学生认为,实验动物学类似于实验课,会利用到实验动物进行操作学习。然而实际课程中,只是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灌输型。实验动物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们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缺乏实验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和实践,大多数学生上完本课程后,仍然缺乏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实验动物的繁育饲养技术,在科研中无法独立开展实验动物相关实验,没有独立解决科研中面临的动物实验技术难题。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