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2021-09-30刘红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6期
关键词:改革策略传统文化高校

[摘 要] 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是高校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夯实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提升学生文化自觉性、自信心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存在课程内容整体性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基于此,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实践四个层面,探究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关键词]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改革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四川省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三五”规划项目“弘扬礼乐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Y20C066)

[作者简介] 刘红君(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6-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4-13

一、引言

当今世界格局动荡,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需要担负起文化教化育人的职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聚焦高校学生之实际文化需求、高校育人化人需求,重塑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体系,夯实师资力量基础,加强教法改革,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推进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朝专业化、科学化、多元化与高效化方向发展。下文将以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背景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当前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教材、教法、教师、实践四个层面,阐释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改革策略。

二、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背景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物质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强大团结的美好时代,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尚浅、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在传统文化认知与传承实践中,存在自信心强,但辩证思维能力不足;认知程度加深,但传承实践能力较差;爱国热情高涨,但理想信念易动摇的问题。其一,文化自信并非排斥他国文化,而是要充分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我国部分文化的不足,以发展观、普遍联系观、辩证观看待中西方文化融合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但思辨能力较弱,对他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其二,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发表意见与观点的主要阵地,近日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辞藻堆砌李清照,不够古风曹雪芹,稍顯做作李太白,难登大雅屈灵均”顺口溜,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十分薄弱,空有文化热忱但缺乏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其三,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推进西方文化涌入国内,随之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电影、文学等文化中隐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会对学生理想信念造成负面影响。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肩负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职责,面对学生多样化学习动因、多元化学习需求、差异化学习成效,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内容、实施方法、教师素养等均需要与时俱进,围绕当代高校学生文化观念、审美理念及文化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科学的教育与指导,使其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由此可见,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及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助推学生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存在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高校学生文化教育需求脱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既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诗词歌赋;《洛神赋图》《杨竹西小像》等精美画作,又有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自然难以全面覆盖中国传统文化所有领域,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的元素,再以传统的文学、艺术、史学等为媒介传递给学生。纵观当前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片面地追求“大而全”,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条件”这一课涉及了文化与文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环境的关系三大模块内容,更是以亨廷顿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对峙与融合中。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内容偏向“理性”。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从概念层面来看,人文精神是指以反映个体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取向,涉及对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社会情感、审美观念的精神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个体对事物形成理性认知建立在充足的感性素材之上,而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内容跳过感性认知这一必要步骤,直接从理性层面分析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违背了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二)课程实施方法创新性、亲和力及探究性不足

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带有德育的基本属性及社会关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功能。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意识的重塑,都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的特征,即运用隐藏在课程内容、实践过程中的文化教育资源,采用制度、管理、言传身教等多种隐蔽式途径,对学生爱国精神、道德观念、审美理念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的实施以讲授式、说理式、灌输式为主,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一,创新性不足。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从多层面、立体式呈现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以视觉的震撼感与冲击力调动学生心理功能,继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但部分教师仍以口述讲授形式为主,即使制作PPT课件也仅仅将书本知识转移至电子屏幕上,导致知识呈现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其二,亲和力不足。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以个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解读传统文化,当代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此种压抑的课堂氛围无法激活学生想象力,解放学生思想,继而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等不良心理;其三,探究性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理性的哲思与感性的启迪,部分思想与理念至今仍葆有活力,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学时单纯地介绍这些思想与理念,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结合自身生活与未来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理解,则会陷入因循守旧的危险境地。

猜你喜欢

改革策略传统文化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