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课堂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1-09-30许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任务驱动语文素养

许红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听、说、读、写等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和生成。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是“任务”为学习主线,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细化学习目标和内容,站在学生的立场,驱动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语文素养;课堂活动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有差异的学习必然需要教师能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以明确的“任务”为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提炼成“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自我认知经验,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发展语文综合能力。对于课堂活动与“任务”的结合,借助于任务群的形式,驱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激活语言思维,学会语言表达,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让学生能够基于任务的分层设计,展开有梯度的学习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优化成长。

一、突出任务分层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语文课堂活动创设中,无论是单篇还是单元内容,都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分层任务。结合新教材“双线型”设计特点,在任务群设计上,要突出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相融合,教师要对照单元教学目标,梳理语文要素,借助于分层任务,激活每个学生参与任务学习的兴趣。

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美丽中国”,我们在任务设计时,可以围绕“旅行活动”来展开。我们设计“我的旅行手记”任务,并细化任务群,包括文本阅读、交流讨论、阅读想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掌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意思;学习课文语言表达,积累语言知识”等知识。同时,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任务与任务的衔接,依靠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铺展,这些语文活动具有一定的情境关联性,便于统合整个任务群,促进各板块知识的过渡与承接。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问一答”,不再是单一的“做题”,而是基于“任务”,从问题中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去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精神生长。也就是说,“任务”的设计,要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自主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接着,围绕历史人物的名言进行整理,让学生从名言中感受深蕴其中的精神品质,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二、优化学习任务群,兼顾不同学习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关注真实情境的营造外,教师还要把握好任务群的合理设计,特别是任务之间内在逻辑性的关联,让任务群能够涵盖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指向核心素养,便于不同学生从任务群中获得提升。“任务”本身要有梯度性,能够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兼顾不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驱动学生。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会想象”是本单元重要任务,在任务群细分时,我们打破传统“一课一练”模式,注重对整个单元内容的重组设计。从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想象”,对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让学生领悟“想象”的方法,并自主写出一段话,一试身手。在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学习中,让学生运用“想象”展开综合应用。同时,对“任务群”本身,还要突出开放性,能够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心理特点不同,对任务要融入趣味性,要为学生建构立体化学习“场域”。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任务群设计时,我们细化为四个任务:任务一,民间故事荐读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民间故事,具体任务是读单元文本,谈谈自己眼中的“民间故事”。任务二,明确复述、缩写。具体任务是对单元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对一些故事进行缩写、改编。任务三,确立创造性复述。具体任务,以某一人物为话题,展开人物细节的复述,也可以创编新的故事。任务四,综合运用。具体任务是对本单元民间故事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拓展课外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创编故事活动。对于课堂上任务活动的设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经验,增强任务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强调学生合作学习,指向学生素养生成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任务,并从任务中有所收获?任务本身除了可操作性外,还要考虑全员性,注重任务过程的衔接,便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事实上,任务驱动教学,并非紧靠学生个人,还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分享,通过小组学习,来创设动态的语文课堂。通常,鼓励学生先自学,再延伸小组合作研讨,最后开展班级评选。这一序列,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任务,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想法,能够从全班学生交流中获得分享、相互补充。合作学习,其特色在于综合了大家的想法,让学生能够从互帮互助中共同提升。小组合作也让学生树立了团队精神,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创造性参与表达。在小组内,有组长、有组员,对不同任务活动,规范其合作学习的步骤、方法。学习好的学生,要帮带学习差的学生,遇到难题,不同学生要相互交流,碰撞思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在任务完成中,组长要协调各个组员的任务,注重分工与合作,突出集体意识。通过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分享的快乐,每个学生都能够激活自主意识,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教师要摆正“角色”,要发挥教师的导学、助学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在任務驱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要做好对任务的调控与优化,特别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相互启发。教师在摈弃课堂的“热闹”,要参与课堂任务,以点拨等方式,确保各项任务有序展开,让每个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

以下以《纸的发明》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应用。

对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结合学情,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到什么程度?“任务”要联系学生生活,“任务”要有情境性,“任务”要有可操作性,要便于学生从文本语言学习,把握语言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引领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言思维,培养语感,夯实语文素养。

(一)设置任务情境,细化主要学习任务

在《纸的发明》课堂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要从情境营造入手,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对“纸”的认识,我们引出博物馆关于“纸”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边看、边想,“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生活中,纸的应用很广泛,同学们也非常熟悉。但对于纸的来历、纸是如何发明的,由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纸等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将学习“纸的发明”一文,化解上述难题。首先,默读课文,对照课后图表,组内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任务。表格包括“造纸术发明前”“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后来”不同时段下,对纸的相关阐述。学生可以对照课文内容,对纸进行讨论。接着,设置话题“纸是由蔡伦发明的吗?”请同学们细致阅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意见。通过对“改进”一词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改进”与“发明”的差异性。在文中,蔡伦是对前人的造纸经验进行改进,让造纸术更进步。由此来看,对“纸的发明”,并非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逐步完成。

(二)细化任务群,突出组内交流合作

针对“纸的发明”的过程,我们导入情境,设置任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在组内合作学习中,要细化任务群,便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和理解。如对于“纸”,在发明造纸术之前是怎樣刻写文字的?对于竹片、木片、帛等材质,要么太笨重,要么太昂贵;西汉时,用麻造纸,但太粗糙;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质好,还廉价,最终得以流传世界。由不同时代对“纸”的认识,可以从纸的不便与优势上来评述;对蔡伦的贡献进行评述,如体现在材料易得,纸张数量大增,价格便宜等方面。对于蔡伦对纸的改进,让多少人得到益处?根据课文阅读,先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再传播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对于今后,生活中不同纸的应用,如书写纸、复印纸、餐巾纸、包装纸等。未来,对纸的应用有哪些?通过小组讨论,可能有载人的纸飞机、能住人的纸房子、能航行的纸船等。对造纸术的流程讨论,得出“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等环节,让学生从阅读与表达中,获得能力的养成。最后,对任务驱动课堂活动进行总结与拓展,对学生的精彩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认识造纸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洪萍.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7(15):136.

[2]张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8-2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任务驱动语文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