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艰

2021-09-30吴国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设计策略道德与法治

吴国静

[摘 要]体验活动带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对多种体验活动进行针对性筛选与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如视听感官体验、角色演绎体验、问题思考体验、生活实践体验等活动都带有体验属性,教师要做出合理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体验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体验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691-02

学生对实践性活动有参与热情,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对活动形式进行科学设计,以提升活动的针对性,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并在实际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如视听感官体验活动、角色演绎体验活动、问题思考体验活动、生活实践体验活动都是围绕体验这一关键词展开设计的,学生对此有更高的接受度,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一、视听感官体验活动,在观察中建立学习认知

视听感官体验活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运动形式之一,因为具有直观、灵动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调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学习诉求有到位的认识,以提升活动设计的适合性,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建立认知基础。如倾听活动、观察活动、信息收集活动、案例展示活动等都带有观察体验属性,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

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展开细致分析,以便找到学生体验的生发点,提升活动的启迪性。学生的感官反应是比较灵敏的,教师针对性设计活动,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生发点。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并做具体解读,且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操作。学生对图片很熟悉,自然有话要说。第一幅图片是“把不愛吃的食物扔掉”,学生对此展开解读:“这是最为典型的浪费现象。我们从小就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怎么可以随便浪费食物呢?”教师参与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做出分析:“你平时有没有挑食的毛病?你从来就没有浪费过食物吗?要据实回答。”很多学生沉默了,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浪费是不光彩的,学生自然会感觉尴尬。教师继续予以鼓励:“有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敢承认就是不想改正的表现,当然是更错误的。”于是学生开始反思,主动介绍自己平时的表现,并做反省表态。

上述教学,教师为学生投放图片信息,让学生围绕这些直观图片展开学习讨论,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给学生提供更深刻的体验机会。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的,学生能够展开自我反思,其心理体验也会更深刻。

二、角色演绎体验活动,在操作中形成学习能力

情景再现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教师为学生设计角色演绎体验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心理触动。角色演绎需要对特定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学生在台词对话、动作演示等过程中,需要融入角色之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直接的教育。学生对角色人物有清晰定位,体验时才有明确目标,如哪些信息是正面的、哪些信息是负面的,都会有精准的过滤,这样的体验才是有价值的。

学生对角色演绎活动有特殊情结,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生成资源,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角色演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素养。如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这些是各地的民间艺术表演照片,请认真看一看,你对哪一种民间艺术更为熟悉?”学生开始观看图片,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课堂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重点介绍。有的学生对京剧比较熟悉,知道这是国粹艺术,具有广泛的流传区域;有的学生对舞龙舞狮艺术很感兴趣,对其操作难度进行详细介绍;还有的学生关注皮影戏,从父辈那里得到相关信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介绍给予积极评价,并推出演绎活动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并做演绎操作,可以是‘图片+表演,也可以是‘故事+造型,还可以是‘音乐+舞蹈。”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小组的集体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最后,学生选定表演方式,展开角色分工,做彩排训练,教师不时给出操作建议,确保演绎活动顺利推进。

上述教学,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信息,给学生提供接近民间艺术的机会。通过介绍活动,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设计演绎活动时,教师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演绎形式,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为角色演绎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教师跟进指导,目的不是提高表演品质,而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有更丰富的体验,形成新的学习认知。角色演绎是更直接的体验活动,对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更强烈,教师要抓住施教机会,触动学生心灵,顺利实现课程目标。

三、问题思考体验活动,在辨析中厘清学习路线

教师为学生设计、投放思考问题,以问题展开教学互动操作,这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操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找到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提升问题的调度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中进行互动。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关注有充分认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视角,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思考问题,使调度作用更显著。在学情调查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想品质,合理运用问题进行激发和调度,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逐渐厘清学习思路。

问题思考带来的体验是从心底感受到的,自然有更强的冲击力,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利用多种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顺利进行深度思考,在不断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如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这些人的劳动。在课堂辩论阶段,教师为学生投放辩论话题:“小珠珠说自己的爸爸是公司经理,月薪两万元;丽丽的爸爸是清洁工,月薪才三千元,根本没法比。你赞同小珠珠吗?如果不认同,你如何反驳呢?”学生纷纷寻找反驳的角度。教师跟进指导:“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学生独立思考后,很快就有信息回馈。有的学生从劳动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大家都在为社会做贡献。”也有的学生从价值的观角度进行分析:“每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社会分工也就不同。如经理的活,清洁工做不了;清洁工的活,经理也未必能做好。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交流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做出针对性点评,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只是出示讨论话题,便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这说明教师的话题设计是具有针对性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是很丰富,但有自己的关注点。教师从社会角色的角度设计思考问题,切准学生心理,自然能够形成轰动效應。每一个家庭的成员都会参与到社会职业之中,学生对此有所接触,特别是涉及敏感的工资收入问题,其触动性会更为鲜明。教师从这个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课堂讨论才会自然发生。

四、生活实践体验活动,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素养

生活实践活动是最为典型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定向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方面的体验活动,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满。如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生活探索、社会调查、公益宣传、信息收集等活动,都属于生活实践范畴,教师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以及学生的学力基础,为学生做出定点推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认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家乡的喜与忧》之前,教师为学生设计社会调查任务:“深入家庭、社区,实地观察,走访家人和邻里,了解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从喜与忧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学生接到任务后,都觉得比较新鲜,参与热情高涨。教师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展开远程控制,随时给学生指导,要求学生在调查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体现共性特点,避免以偏概全现象的出现。网络交互平台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大家交流互动,对调查活动形成重要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都能够顺利获取真实的数据,通过细致的分析,形成简易的调查报告。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对调查行动做归结性梳理,对调查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形成调查结论。在物质生活方面,学生的关注点在住房、家庭轿车、存款等方面,主要调查家庭成员的工资待遇。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做总结,肯定学生的实践行动,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重点评估,给学生提供更多认知社会的契机。

主述教学,教师为学生设计社会调查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的社会调查经验较少,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之中,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展开遥控指挥,为学生调查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真切,学科认知得到成长。同时,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比较直观,教师做出针对性设计和引导,及时矫正和调整,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偏离方向,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更为准确和深刻,形成新的教学成长点。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设计策略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