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2021-09-30后锦峰

家长·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新课程背景数学教学

后锦峰

【摘    要】数学是许多学生都畏惧的学科,尤其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更是会有许多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如教材难度的提升、学生心态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宜、教师教法的不适宜。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学法,以及自己的教法,然后为学生构建态度、学法桥梁,并自主优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高中衔接;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6-0107-02

Thoughts on the Connection of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he Fourth Middle School, Mi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HOU Jinfeng

【Abstract】Mathematics is a subject that many students are afraid of,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high school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many students will encounter learn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increase in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inappropriate mentality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students, and the in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ers. Therefore,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psychology, learning methods, and their ow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n build attitudes, learning methods for students, and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independently.

【Keywords】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Connection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blems

數学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常遇到困难的一个学科。在由初中升到高中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遇到不同阶段间学习的衔接问题,这些问题既来源于学生自身,也来源于高中教师。为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高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着手解决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问题,然后再基于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教与学问题

(一)高中内容难度较高,学生心理易出问题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偏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而高中数学则以专题分布,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梳理结合内容较多,且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较多。所以在由初中步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会在数学学习中受到打击,丢掉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降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压力相对较大,学生学法需要更新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更加丰富,且知识难度也更加高深。这样的学习特点便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仅使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而是应当基于更复杂、难度更高的学习需求,掌握并应用更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新学法。

(三)学生能力有所加强,教师教法需要优化

在教材难度提升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也有所提升。但学生的能力提升是隐性的,即学生的能力提升体现在思维更加成熟、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要基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设计并使用契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进行良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构建态度桥梁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相对较为简单,所以许多学生对数学并没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而在高中阶段,学习难度有所提升,同样的学习态度并不能让他们取得尚可的成绩。所以,教师在高中教学中,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助学生构建态度转变的桥梁,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能够以良好的态度进行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从许多方面观察到,比如教师可以在《集合》这一内容教学之前为学生们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教师可以了解在新的环境中,较为亢奋的学生会如何对待数学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先检查学生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就结果而言,将近一半的学生进行了较为有效的预习,另一半学生都只是在课前匆匆浏览了一遍教材。并且,即使是那一半进行了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预习效果也同样较差,只是简单阅读了教材。由此,教师便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教师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第一,教师顺势开展较为快速的教学活动,并表示这是需要进行有效预习才能听懂的课程。这样的课堂是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听懂的,这就会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第二,教师可以基于高一学生尚带幼稚的心理,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以小组整体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的认真程度为评价内容进行小组竞赛评价。通过这两种正反刺激的活动,教师能够有效转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构建学法桥梁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近些年各阶段的教师都在重视培养学生“预习-自学-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结果并不乐观。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这些学习习惯为基础,深入培养学生于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需要以强硬的指导为学生构建学法桥梁,并同时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态度的目的。以预习这一学习方法为例,教师可以基于高中生渴望肯定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们设计带有激励、肯定特性的预习任务单,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以“幂函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单时,可以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任务单的“装饰、激励”内容,即教师可以将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印在任务单的页脚、页眉处,以丰富的激励话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等,以这些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为学生提供以函数为主的思维导图,即主题是“函数思维导图的分类”,分支为初高中函数,而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等函数一起,作为高中函数知识的分支。通过展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兴趣、目标、知识定位等方面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预习的良好方法。

(三)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教法桥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引导学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生活时,教师同样需要使自己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在现实中,高中教师都是专业教学高中数学知识的,这就保证了他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基于学生的状态、能力选择或者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以“幂函数”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材安排了函数定义的章节,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相应知识。在函数定义的相关章节教学后,教师便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认知。以A班为例,这一班级学生中考数学成绩普遍中等,结合函数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认知到本班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足以高效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所以,在设计幂函数的教案時,教师便可以着重使用“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这两种教学方法,即着重强调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自主研究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如此,教师便可以基于学生的能力,设计并使用合理的教案,使自己的课堂不仅能拥有较高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中,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内容。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容难度的提升会使他们遇到心理以及学习方法上的阻碍。而对教师而言,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会使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课堂。所以,高中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与学习方法,然后需要优化自己的教法。

参考文献:

[1]刘福民.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

[2]蒋菊萍.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26).

[3]刘晓巍.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科普童话,2018(24).

[4]张永宏.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8(33).

(责编  林   娟)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新课程背景数学教学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