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取向框架下教学小古文
2021-09-30涂伶俐黄华斌
涂伶俐 黄华斌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及散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代学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由于年代久远和语言的演变,古代诗词歌赋及散文的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教学这类文章呢?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从教学取向、学习兴趣和意象分析三个角度对古诗文教学进行了阐述。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选小古文,到六年级下册共编选了14篇小古文,可见,小古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生学习小古文,不仅能够积累语言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对于初次接触小古文的小学生,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呢?
一、精准把握小古文教学取向
所谓小古文,就是符合小学生认知实际的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这些小古文不仅与现代汉语言一脉相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这个认知,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小古文教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言”与“文”两个关键字。“言”,即文言文所独有的文言知识,包括文言现象和文言语法;“文”,即人文内涵,包括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作品的思想、情感、观点等。“文”和“言”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小古文,既要给学生讲授小古文的基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品出小古文的特别意蕴和人文内涵。“言”“文”并举是小古文的正确教学取向。
小古文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笔者以为,语文素养、文本特点和“课程标准”是小古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小古文,必须从三个依据入手。
从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看,小古文教学要落实诵读、积累、理解、想象、品味等基本素养。从小古文文本特点的角度看,小古文教学更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篇幅短小,易于吟咏成诵,决定了“诵读”是小古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内容浅显,易于理解读懂,所以小古文教学绝不能止步于读读讲讲,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富有情趣,易于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一定要发现和设计教学“趣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共情。从落实“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小古文教学要实现语言学习、文化传承和审美能力三大重要任务。围绕这三个依据教学,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也才能让学生与小古文共情共鸣。
二、找准小古文教学的“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要根据小古文的文本特点,找准教学“趣点”,设计教学“趣事”。笔者在教学时采取了“故事+小古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司马光》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朋友掉入大缸中的故事,然后抛出“如果你当时与这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你应该如何救出这位小朋友呢?”的问题。这个小故事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发言,列举了不少救人方法。笔者乘机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司马光是怎么救人的呢?同学们比较一下,你的救人方法与司马光的救人方法,哪一个更简便、更有效?”这样的小故事很容易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先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然后给学生讲述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除此之外,笔者还采用了“小古文+小创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古文的理解,通过绘画、续写、表演等方式加深学习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热情。笔者教学《学弈》时,鼓励学生创作《学弈》漫画或连环画,学生虽然画得并不完美,但大体上画出了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表演,三名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别模拟两小儿和孔子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兴致很高。
另外,对于故事性不强的小古文,笔者采取了“名言名句+小古文”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巧妙运用文本中的名言名句,引导学生体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论语十则》时,首先用小学生熟知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格言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与做事”,在学生讨论之后,笔者适时抛出文本中的“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句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分析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文本学习中。
三、由浅入深,注重诵读层次
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但是,小古文的诵读是有结构层次的,大体可以分为读准、读通、读懂、讀通透四个层次,而且四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
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就按照上述诵读层次处理阅读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不认识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和朗读情况,对普遍存在的易读错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如一名学生读第二句时,在“唯”后顿了顿,笔者便让学生说明理由,该学生回答:“我借助课文注释知道了‘唯是‘只有的意思,所以应该在‘唯后面停顿。”笔者乘机告诉学生:“同学们遇到这类副词时,都可以稍做停顿。”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词的印象,也能让学生掌握小古文断句的方法。然后,笔者播放自己提前准备的课文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课文节奏后,自己读通课文。当学生都能读通课文后,笔者又要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集体解决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最终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最后,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默读时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笔者来回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当学生都能把握文本中心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文本中心与现实生活结合,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这就是把文章读通透。通过四个层次的诵读,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把握了文本内容。
四、给学生提供理解小古文的支架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古文的学习无疑是有难度、有障碍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适时给学生搭建理解的“支架”。在小古文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支架有文白对举、场景猜想、同类关联、背景补充、链接生活、情境表演等。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可运用文言和白话文对举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借助文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引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道边李树的果子多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会想象“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情景,这就是“同类关联”。教学《古人谈读书》中“诲人不倦”“敏以求之”和“述而不作”三句时,教师可补充孔子的经历,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教书育人、传播文化、谦虚谨慎等有一个大致了解,这就是“背景补充”。教学《守株待兔》中“有耕者”的“者”(“……的人”)的意思时,可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者”进行拓展:“作者”是写作文的人,“舞者”是跳舞的人,“编者”是编撰文稿的人,等等。
另外,小学阶段的小古文,绝大多数能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据此特点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的方式可自由选择,可全文演编,也可部分演编;表演形式也可灵活多样,可即兴表演,也可预演。编演课本剧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