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F-2数据的G314沿线奥-塔段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2021-09-30张志军李有三祁万强苏小钦
张志军, 李有三, 祁万强, 苏小钦
(1.中国地质调查局 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3.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中巴公路是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唯一一条陆上通道,全长1 036 km,其中中国境内长度为420 km[1]。中巴公路也是“一带一路”中的重要通道,随着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巴公路对于中国保证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奥依塔克—塔合曼段(简称“奥-塔段”)是中巴公路在中国境内的咽喉路段,也是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段[3]。该地段处于帕米尔东北缘的西昆仑褶皱系,地壳隆升强烈,河流深切、地形陡峭、风化强烈、冰川广布,这些复杂的地质状况为该段地质灾害的频发提供了条件。文献[1,4-11]针对G314沿线奥依塔克—布伦口段(简称“奥-布段”)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12]对中巴公路奥-布段崩塌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13]对喀喇昆仑公路中国境外部分灾害体进行了实地调查;文献[14]对公路沿线Attabad滑坡的溃坝风险进行了分析;文献[15]对潜在的巨型冰川灾害进行了评估;文献[16]对主要冰川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发生频率进行了综述。已有的针对中国境内路段的研究大多基于地面调查,以泥石流为主,对于沿线崩塌、滑坡、冰川灾害研究较少;借助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的遥感研究中,多是注重数据处理和分类方法,如文献[17]在云南东川地区进行了高分二号(GF-2)卫星数据遥感滑坡灾害识别研究;对于中国境外路段主要是基于遥感技术研究气候变化与冰川灾害。本文基于国产GF-2卫星数据对G314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解译,总结研究区内高寒环境下各类灾害的影像标志,弱化数据处理,注重对灾害体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期为整个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开展全面调查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遥感数据
G314奥-塔段位于喀什南部的阿克陶县,地理位置在东经75°00′~75°40′,北纬38°00′~39°00′,长约178 km,路基海拔1 700~4 064 m,落差2 364 m。途经公格尔峰(7 719 m)和慕士塔格峰(7 546 m)脚下。该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西昆仑腹地,在新构造运动和外应力作用下,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的极高山、高山、中山之内,可见断陷盆地、冰川地貌、河谷地貌,并发育洪积扇、河漫滩、阶地等微地貌[4]。
盖孜河谷处于帕米尔—西昆仑山北坡过渡带,河谷内发育5条大断裂,其中慕士塔格断裂、盖孜断裂、主帕米尔断裂及肯别尔特断裂4条断裂走向均为NW—SE,第5条昆盖山南麓—公格尔断裂呈NNE向,如图1所示。
图1 G314沿线奥-塔段断裂分布
GF-2卫星于2014年8月19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颗分辨率为亚米级的民用卫星,该卫星侧摆角度多,定位精准,寿命长,辐射范围广,获取的影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综合光学特点[18]。与资源三号(ZY-3)、高分一号(GF-1)卫星相比,GF-2卫星影像对地质灾害的细节反映相对较好,在地质灾害调查中数据获取更及时[19]。本次研究共收集到2018-01-10至2019-06-18期间78景影像,空间分辨率为0.8 m,借助ENVI和ArcGIS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影像融合、影像配准、影像裁剪、影像镶嵌、匀色等方法[20]生成反差适中、纹理清楚、镶嵌完整、满足空间精度要求的高空间分辨率的解译底图。
2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只有建立正确、具有代表性的解译标志,才能在大范围解译中提高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下面以基于GF-2遥感影像建立滑坡的解译标志为例,对建立解译标志的过程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分析以往资料和本区地貌特征,研究滑坡的主要要素如滑坡后壁、滑坡体、滑坡鼓丘等的特征影像,建立初步的解译标志,再经实地调查验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可靠性,并随着地面调查和影像解译工作的深入,反复解译后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确定区内适用的影像标志。本次工作共建立了7种典型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为全面查清灾害体特征,提高解译正确率,本次工作还进行了无人机飞行调查,选取无人机正射影像在灾害多发段构建三维立体可视化模型,辅助地质灾害调查。
G314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冻融泥流、冰碛物长程滑坡、溜石坡。本次遥感解译共发现地质灾害点146处,其中泥石流54处,崩塌30处,溜石坡25处,滑坡8处,冰碛物长程滑坡12处,冻融泥流14处,冰湖溃决3处,如图2所示。
图2 G314沿线奥塔段地质灾害分布
2.1 崩塌
在中高山地貌中,盖孜河谷深切,坡形陡峻,山体基岩裸露,线性构造异常发育,岩石强烈挤压,G314沿线崩塌灾害频发。受风化、节理裂隙影响,基岩易形成陡崖上突兀的危岩体;而第四纪砂砾石构成的阶地陡坎所形成的小型崩塌,多以向坡脚快速垮塌形式存在,在坡脚形成松散堆积锥。在GF-2遥感影像上,崩塌体具有较粗糙的影纹,近期形成的崩塌具有较新鲜的崩塌壁,崩塌体色调较浅。典型崩塌影像如图3所示。
图3 典型崩塌影像
区内共发现崩塌30处,占灾害总数的21%。依据文献[21]要求,根据本次圈定的崩塌体图斑面积及野外调查数据,崩塌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3级,大型崩塌1个,中型2个,小型27个;依据影像特征结合野外实际状况,按稳定性分类,稳定性差26个,较差4个;按崩塌方式分类,区内崩塌类型多样,并且部分为复合型,其中拉裂式崩塌最多,鼓胀式崩塌、倾倒式崩塌次之,错断式崩塌少见,复合型14处,单一型16处。综上所述,本区崩塌的特点是规模小、稳定性差、以拉裂式和复合型崩塌为主。
2.2 滑坡
滑坡沿G314分布较少,多发生于坡陡沟深、悬崖临空的斜坡,大型滑坡可越过沟谷冲向对面山坡,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半圆形、圈椅形、马蹄形等,滑坡后壁色调较浅,与周边有较强反差,滑坡体表面杂乱破碎,且有明显的位移和前突[22],如图4所示。该滑坡体主体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
1.滑坡后壁 2.滑坡后缘张裂缝 3.滑坡体
沿线共见滑坡灾害8处,占灾害总数的5%。根据影像特征和实地查证,对滑坡的类型、规模、稳定性等属性进行了定性分析[23]。按规模分类,区内滑坡大型3处,中型2处,小型3处;按滑动方式分类,牵引式6处,推移式2处;按稳定性分类,稳定性差6处,稳定性较差2处,稳定性好1处。综上所述,本区滑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的次之,类型以岩质滑坡、牵引式滑坡为主,滑坡稳定性差。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区内最常见、致灾最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堆积物在影像上与周边反差明显,多呈浅灰色调,一般依据堆积扇面新旧程度和植被生长与否推断其频发状态;根据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可将其划分为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物源区多为四周山脊环抱的围谷盆地或掌状洼地[22],通常较开阔、物源充足、易汇水;流通区坡度较陡,狭长分布[24];堆积区在影像上一般呈现单一或多层浅色调的扇状,扇体表面具流线状纹理。局部地段泥石流横跨公路呈过水路面。典型泥石流影像如图5所示。
图5 典型泥石流影像
共解译泥石流灾害点5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7%。本次调查以高分遥感影像解译为主,适当参考前人的灾害资料[25],并结合野外验证分析,根据文献[21]将本区泥石流按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级别,按其主要诱发因素划分为大气降水型和冰川融水型2种。泥石流易发性判别主要是以遥感影像图中泥石流总体特征(图5)、堆积扇与主河道关系、扇体上植被发育程度等因素,以及泥石流所处的发育阶段来定性。通过综合分析判定,区内54条泥石流沟中,大型7条,中型21条,小型26条;中易发47条,低易发7条;降雨诱发的有18条(占比33%),冰雪融水诱发的有36条(占比67%)。综上所述,该区泥石流灾害以中小型为主,中易发和低易发的占比大体相近,不易发的少。
2.4 冻融泥流
冻融泥流是受高海拔气候影响特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多在冻土界线附近的半坡及坡脚部位形成,在气温升高时,富含冻结层水的松散堆积物在融水后变成具有可流动性的混合物,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流动形成冻融泥流。冻融泥流多呈不规则面状、带状分布,影像上可见其表面具有虫蠕状、皱纹状流动痕迹,影纹粗糙,与周围形成明显的差异。典型冻融泥流影像如图6所示。
图6 典型冻融泥流影像
区内可见冻融泥流灾害1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0%,主要分布在盖孜—苏巴什一带的慕士塔格、公格尔雪山前缘,以及布伦口的艾格日喀拉马一带。该类灾害一旦爆发,可大面积覆盖地面的道路、村庄、农田,破坏范围较广。
2.5 冰湖溃决
区内溃决冰湖仅有冰川堰塞湖(冰坝湖)和冰碛堰塞湖(冰碛湖)2类。前者在影像上可依据冰碛物所处位置来判断,冰川前缘的冰碛物前移堵塞河道,形成易溃决的冰湖;后者主要位于冰川末端,由冰碛垄阻塞形成湖泊,较易识别。典型冰湖溃决影像如图7所示。
图7 典型冰湖溃决影像
沿线共解译出该类灾害点3处,占灾害总数的2%,主要沿慕士塔格、公格尔雪山大型冰川前缘分布,在盖昆雪山部分冰川前缘也存在此类冰川湖。区内冰湖大多为非连接型冰川补给湖,接受冰川融水直接补给,面积大于0.1 km2,且距离冰川末端的距离小于1.0 km。冰湖溃决的诱因主要有冰崩/冰滑坡、埋藏冰融化、冰川融水、强降雨、泥石流及上游冰湖溃决洪水。此类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强及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对下游地区的公路、村庄等造成潜在威胁。G314沿线在盖孜—苏巴什一带河流上游地区发育较多冰碛堰塞湖,且冰碛物坝体大都较松散,一些冰碛物坝体内有冰核。在出现冰体垮塌、连续降雨等多种诱因时,上游的冰湖易溃决而发生大规模洪流,可与溃决口及沿途松散碎屑物形成泥石流灾害链,势必造成严重影响。
2.6 冰碛物长程滑坡
根据文献[26]的实地调查,在公格尔和慕士塔格雪山附近发现了多处大型冰碛物长程滑坡。对此类滑行距离较远、堆积范围广、体积巨大的高速远程滑坡,本次工作利用GF-2卫星影像从宏观角度补充某些地面调查所不易观察的结构特征。
高速远程滑坡的地貌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某些特征地貌也具有一定相似性。据文献[27]的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的主要地貌有脱落块体、丘体、脊结构及断层,其中丘体和脊结构较为常见。丘体常位于滑坡堆积物的近端位置,代表了滑坡物质整体的运动,丘状结构可能是内部排水与侵蚀的结果。脊结构又分为纵向脊和横向脊,纵向脊是滑坡物质被平行于滑动方向的走滑断层切割并在横向扩展下逐渐分离形成的;横向脊是压缩状态下产生的,常与逆断层有关,并反映滑坡已进入减速状态。G314沿线的冰碛物长程滑坡也是高速远程滑坡的一种,在影像图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纵向脊、横向脊等,其地貌特征如图8所示。
a—滑坡体 b—纵向脊 c—横向脊 d—丘体
图8中,纵向脊位于滑坡体中部,横向脊位于滑坡前部,可见由纵向脊横向扩展分散而成的小型丘体。
在GF-2影像上滑坡体前缘滑移至另一侧山坡上,其特征醒目,如图9所示。
图9 冰碛物长程滑坡影像
结合文献[26]的实地调查,此处就是滑坡体在外力影响下高速移动冲上另一侧山坡的冲高区。冰碛物长程滑坡主要分布在公格尔山和幕士塔格山前的冰水斜坡上,在喀拉库勒湖一带分布4处,库取喀尔齐一带2处,慕士塔格冰水扇前缘发育6处。G314从滑体上穿过(图9)。
2.7 溜石坡
溜石坡是高寒地带由物理风化和重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在海拔3 500~4 500 m的强物理风化带上,裸露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大量可自由移动的岩石碎屑,其粒径一般为5~200 cm,以“安息角”(30°~40°)顺坡保持非常脆弱的稳定状态;但在地震、雪崩及流水等其他外力作用下,岩屑整体失稳,会沿山坡向低洼沟谷下滑形成溜石坡[28]。溜石坡在影像上呈面状展布,影纹相对细腻平滑,局部见斑点状或斑状,整体上为灰色、灰黑色。典型溜石坡影像如图10所示。
图10 典型溜石坡影像
本次共解译溜石坡灾害25处,占灾害总数的17%,主要分布于盖孜检查站一带较陡的坡面上,呈锥形向下展布,更有甚者似瀑布状悬挂于坡面之上。碎屑流表面碎石粒径较大,人工及机械搬运困难(个别巨大岩块可达数吨),在下方施工清理过程中,上方碎石会不断滑落,一旦坡脚失稳,岩屑流阻毁公路,清除作业将非常困难。
3 实地验证
外业查证主要是实地检验解译的灾害类型及其属性的准确性,进而完善解译标志,并对室内解译存在疑问的灾害及孕灾背景进行实地调查。本次野外工作沿G314两侧地区查证灾害点38个,灾害类型包括泥石流、崩塌、溜石坡、滑坡、冰碛物长程滑坡5种,地质灾害解译数量与验证统计结果见表1所列,验证正确率达97%。
表1 地质灾害解译与验证数量统计结果
3.1 泥石流实地查证
在盖孜河谷两侧,北侧有盖昆雪山,南侧有公格尔、慕士塔格雪山,其上被大面积的山岳冰川覆盖,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退化、消融加剧,冰舌后退导致径流量增大或冰湖面积扩大,加上河谷两侧有丰富的冰碛物、残坡积物,以及所处地形陡峻,时有大规模冰川泥石流的发生。布伦口乡东侧的一处大型冰川泥石流影像及实地照片如图11所示。
图11 布伦口乡东侧冰川泥石流影像及实地照片
沟口处可见早期终碛垅,扇面堆积物多为松散冰碛物,砾石呈棱角状,分选差,粒径以0.5~1.0 m居多,扇面无植被,且分布多条大冲沟,泥石流沟道随机分布,早期修建的防护坝已被冲毁。由此判定该泥石流正处于旺盛期,高发且流量大。G314从泥石流堆积扇前缘通过,在公路上可见少量碎石土(图11c),并且有铲车清理过的痕迹,说明经常出现公路被掩埋、侵占现象。
3.2 崩塌实地查证
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构建的3D立体模型及实地照片如图12所示。通过3D立体模型可多角度观察危岩体特征(节理裂隙及临空状态)、崩塌后壁、坡脚堆积体形态等。从图12a、图12b可以看出:陡坎下的小型崩塌特征明显;G314沿线奥依塔克附近的岩质崩塌体岩性为古近纪红色泥岩、砾岩,岩石风化严重、表层碎裂,坡脚为更新世—全新世坡积物,其上覆盖红色砾岩倒石锥,大小混杂,结构凌乱;还可见大块崩塌体陡立路边,极为危险。图12c、图12d所示为岩质崩塌,路边随处可见凌乱的小型倒石锥,地形坡度大于60°,岩性为砂岩,发育密集节理裂隙,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易渗入,加之地处高寒地区,当水进入岩体结冰,膨胀产生冻胀力,降低抗剪强度,使岩体发生崩塌。
图12 崩塌无人机3D影像及实地照片
3.3 滑坡实地查证
区内滑坡灾害数量不多,G314上未见滑坡灾害,多出现在G314周边邻区。其中最典型的滑坡在奥依塔克镇冰川公园外围区域,遥感影像与实地照片如图13所示。观察此处地形,沟谷切割深,坡面陡峻,中部缓处为凹形山坡,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岩石片理化严重,岩层产状为20°∠34°。滑坡体规模巨大,滑体相对完整,堆积于沟谷两岸山坡,最前沿高于中部,滑体破碎呈大小不等的大岩块。从以上特征分析可知,滑体轮廓完整,前缘向对岸冲高,推测其形成过程为:早期山体上部崩塌发育,中部坡积物增厚,加之斜坡陡倾,坡脚河水冲刷,斜坡下部失去支撑,可能在地震的诱导下,半坡的崩积、坡积物以及裂隙发育的岩体,从斜坡顶部快速滑下,冲上对岸山坡,曾堵塞河道形成过堰塞湖。目前斜坡中部仍存在大量节理裂隙发育的危岩体和失稳残坡积物。公园内商业建设及旅游业开发不断推进,可能对冰川末端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冰川消融等问题,这一系列环境改变问题可能再次引发此处的滑坡灾害:① 人类的工程建设会加剧斜坡失稳进程,诱导斜坡中部的残坡积物及危岩体向下崩落;② 冰川周围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山谷风等局地气候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降雨量,而此处滑坡地貌上为易富水的凹地形,在反复的冻融作用下,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抗剪强度降低,导致失稳地层滑坡形成灾害;③ 目前滑坡体已严重堵塞河道,河谷中只有1条深切冲沟,一旦冰雪大量融化或发生强降雨,将由于泄洪能力不足再次形成堰塞湖。
图13 滑坡遥感影像及实地照片
3.4 溜石坡实地查证
在盖孜检查站一带,两侧陡峭坡面上发育大量的锥形溜石坡,似瀑布状顺坡倾泻而下。典型溜石坡实地照片如图14所示。从图14可以看出:溜石坡顶部为临空的裸露岩体,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夹石英砂岩,其节理裂隙发育;溜石坡坡度大于30°,表面多为扁平状或米粒状岩砾,无明显分选性,坡脚有少量的岩块;锥形坡中部悬空处可见颗粒比表层细的岩砾,未固结,为溜石坡底砾层。该溜石坡具备典型的“二元结构”——表层为较粗的表砾层,下层为弱固结的底砾层。
图14 典型溜石坡实地照片
3.5 冰碛物长程滑坡实地查证
对慕士塔格附近的1处冰碛物长程滑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慕士塔格南缘的冰川前部广泛发育冻融泥流,分布面积较大,因此早期滑坡的滑坡后壁、后缘有可能被后期泥流覆盖,滑坡体与冻融泥流都是冰碛物,在形态特征上不易区分。冰碛物长程滑坡影像与实地照片如图15所示。
实地远眺可以看到地形起伏不平的滑坡后壁,滑坡体分布面积较大,物质成分多为破碎的块石、粗砾、砂土,分选极差,表面有巨大的漂石,其上具黑色岩石漆,在滑坡前缘可见滑体冲上对面山坡,形成一定冲高的丘垄状堆积体。
滑坡堆积物呈现近缘厚、远端薄的特点。通过分析滑坡不同地貌单元的空间分布关系、滑坡体形态学特征及堆积物特征可知,冰碛物长程滑坡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径向拉伸、横向扩展、压缩3个阶段,其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横向和径向速度分异特征。根据文献[29]的研究结论以及实地调查结果,G314沿线的冰碛物长程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为地震,冰碛物下的冰体融化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公格尔拉张系内构造活动强烈,强震频繁,因此当有强烈地震作为诱因时,G314公路存在遭受此类大型地质灾害破坏的风险。
4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
G314沿线地质灾害多发,整体呈现类型多、数量多、密度大的特点,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奥-塔段由于地质、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条件复杂,受到强烈构造运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频发,其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地形和地域差异。纵观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在河谷、沟谷两侧及冰川前缘地区多发,与河流、冰川关系密切。从灾害类型看,强降雨和冰川活动诱发的灾害占多数;泥石流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常见的灾害,泥石流的爆发多为强降雨所致;冰川的分布及高寒气候导致该区灾害类型呈现多样性,冰川活动区域主要有冰碛物长程滑坡、冰碛物堰塞等灾害,冰川外缘冻土线附近多分布冻融类灾害。在盖孜—布伦口段分布多处冰川泥石流,其固体物质来源极为丰富,该段地势陡峭,在降雨、冰川活动或其他外界条件改变下,泥石流发生位置及规模变化较大,泥石流沟道也常常变迁,公路原先设置的过水路面、涵洞、桥梁等人工构筑物,常常由于堵塞或选址不当,失去排导功能;部分拦砂坝修筑于流通区内,太靠近沟口位置,不能提供足够的停淤场,致使泥石流堆积物聚集从而阻塞涵洞。区内不同灾害类型的发育发生呈现如下规律:
(1)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二、三级水系狭窄河谷两侧,多在山体坡度大,沟床纵深长、纵降大,山体破碎、易崩落、松散固体物质堆积较多的冲沟内发育;大河宽谷、山麓平原地区也可爆发河谷型泥石流;坡度较陡、岩石风化破碎较强烈的坡面,坡面泥流易发。
(2) 滑坡多发生于地形起伏大、坡度大的山区,在河流转弯处、沟谷交汇处滑坡多发。
(3) 冻融类灾害多与冻土关系密切,发生于冻土线附近有一定坡度的山前、沟谷地带,冻融泥流多在山前、河流阶地、谷坡等具有一定坡度的位置分布;一些特殊的地质灾害,如冰湖溃决、冰碛物滑坡等,仅分布于冰川发育地区。冰湖溃决多发生于冰川前缘冰碛物与河谷交汇的部位,该类灾害总体海拔较高,在雪线偏下位置处分布;冰碛物滑坡则发生于所处位置较陡的冰川前缘冰碛物上。
(4) 溜石坡主要分布在海拔3 500~4 500 m之间的风化带,顶、底相对高度在200~300 m之间,规模大多为中型,大部分溜石坡发生在大于35°的坡段内。
(5) 在平原河谷区域,由于人类工程开挖活动较严重,部分地区原生态被破坏,工程渣土的堆积等也成为潜在的灾害隐患。
5 结 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国产GF-2数据,从宏观角度对G314沿线奥-塔段地质灾害进行了全覆盖调查,并进行了野外验证,得到如下结论:
(1) 解译共发现地质灾害点146处,其中泥石流54处,崩塌30处,溜石坡25处,滑坡8处,冰碛物长程滑坡12处,冻融泥流14处,冰湖溃决3处;系统总结了7种地质灾害的影像特征、分布特点及发育规律,针对冰碛物长程滑坡作了详细论述。
(2) 滑坡在影像上最突出的特征是滑坡体脱离或即将脱离滑坡后壁,具有位移后的明显地物反差。奥依塔克镇冰川公园内的滑坡特征较为明显,滑体冲高且形成堰塞湖,目前尚存在堵塞河道再次形成堰塞湖灾害风险,潜在危害较大。
(3) 本区高寒环境下特有的冰碛物长程滑坡的影像特征不明显,不易识别,虽然目前G314从滑体穿过,但滑坡体在天然状态下较为稳定,对中巴公路短期内无影响。
(4) 对于崩塌及溜石坡,可根据在陡倾斜坡的坡脚下分布较粗影纹的大块岩体进行判识,此类灾害分布点多,规模小,对G314沿线的人车危害较大。
(5) 对于泥石流,可根据其扇形堆积区、狭长流通区、掌状洼地圈定泥石流流域,进而分析其易发性及危险程度,本区内冰川泥石流规模大,易发性高,且治理难度较大,宜选线规避。
针对G314沿线地质灾害特点和分布规律,提出以下建议:① 在G314沿线重要地质灾害点建立监测点,研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30],特别是加强雨季灾害监测;② 在冰川泥石流易发段,应采用合理的工程设置,“宜桥则桥,宜隧则隧”[31],且不可因降低工程造价而以路代桥、压低线路高程等,避免造成灾害性后果;③ 盖孜河谷一带在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增加共同影响下,区内冰湖面积呈扩张趋势,冰川的普遍退缩为冰川补给型湖泊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进一步加强公路沿线潜在危险性冰湖的监测与防治工作;④ 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32],针对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不稳定斜坡体,应采取合理规范的施工方式做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