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财跨界融合:财经类高校“新财经”教学改革研究

2021-09-30林进添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财经类工科财经

林进添

(福建江夏学院 会计学院,福州 350108)

1 财经类高校“新财经”教学改革的内外环境

(1)财经类高校是财经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按学科范围和办学特色主要可划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1]。财经类专业主要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人才市场上持续多年的热门专业。因此,各种类型高校鉴于招生就业、学科建设等多种因素,均积极增设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的财经专业。这其中,尤以财经类高校和重点综合类大学作为财经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很多重点综合类大学也以财经类专业作为其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乃至强势学科,但是综合类高校专业覆盖面广,对财经类专业投入和财经人才培养的投入还是有限度的。

与综合类大学及其他类型院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财经专业数量占比、财经专业覆盖面、财经专业学生数、财经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占比等均是较高的,是我国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在财经专业的办学实力水平上,个别知名财经院校相较于一些著名的综合类重点大学也是有优势甚至是领先的。因此,财经类高校是我国“新财经”教学改革探索的理想土壤和主要阵地。

(2)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目前财经类本科高校主要为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公办财经院校中,仅有少数几所属于“双一流”高校。我国绝大多数的财经类高校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也就是俗称的“双非”甚至是“四非”高校。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走应用型的转型改革之路,而核心就是人才培养定位转变及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地方高校走应用型改革之路的关键任务之一[2],财经类高校亦是如此。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目标顶层,“新财经”教学改革是实践路径。

(3)多数财经院校兼顾多学科发展。财经类高校虽普遍以举办财经类专业为主,但亦兼顾其他学科专业,譬如艺术类、文学类和工科类专业等。而其中工财并举的财经类高校数量并不少。显然,即使是财经类高校,依然是多学科专业并重发展的,适合探索财经与工科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是近年来就业率最高的,且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具有工科师资资源、工科课程资源及其他工科教学资源,为“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内部资源基础。

(4)新时代财经人才需求类型的转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加速以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社会市场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偏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从“术业有专攻”到“一专一能”,从“一专一能”到“一专多能”、再到“两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新时代人才的本质内涵和要求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市场需求,是最好的内在动力,具有强大的推动发展力。“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供给侧的改革,是顺应新时代财经人才需求的内生要求的。

2 财经类高校“新财经”教学改革:工财跨界融合

2.1 工财跨界融合的内涵

工财跨界融合,就是要推进财经专业教育与工科的跨界,构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以财经为核心,把工科不同的学科理论、工具、方法等与财经学科专业有机统一起来,重构学科组织体系,完善跨学科组织架构和制度环境,深化跨学科、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推进实现“新财经”教学改革的教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3]。

2.2 工财跨界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是财经与工科的可融通性。从学科属性、内容和特征上来看,财经与工科自是差异颇大,很难将两者联系。但是,一方面现代教育教学体系非常重视交叉学科,且已有很多成熟实践,比如金融工程等;交叉学科包括学科“内部”的交叉、学科间的“近距离”交叉、学科间的“远距离”交叉。充分说明跨学科的联系和交叉是可能的。跨界融合与学科交叉,有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随着“大智移云”和区块链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领域和社会行业间的融合发展;“大智移云”和区块链技术等作为跨学科融合的黏合剂,同时又是融合主体本身,其大大增强了财经与工科专业的可融通性。因此,新时代的高新技术发展为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提供了跨界融合组合的新可能。

其次,是“四新”建设的历史契机。一方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各类具体政策和实践项目已经落地,并且逐步全面铺开。虽然“新财经”概念比较晚提出来,而且目前尚未有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定;但是却可以以后发之势,学习借鉴“四新”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借助“四新”建设契机,已有举办经管学科的工科类院校尝试探索“新工科+财经”,也有举办工科专业的财经类高校探索“工科+财经”模式[4-5],为工财跨界融合提供了很多先行经验。

不过要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和实践普遍是以工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办好工科和培养好工科人才为目的诉求的。然而,“新财经”教育教学改革,则是以举办好财经类专业和培养好财经人才为目标的,所以本文探讨的工财跨界融合是“财经为中心,工科为延伸”的培养模式。

2.3 工财跨界融合的指引框架

工财跨界融合,不是将财经专业(或课程)与工科专业(或课程)进行拉郎配,更不是随意组合。工财跨界融合要考虑诸多因素和方面,诸如,校内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是否可以支持?依据行业对该类财经人才的需求偏好,是否有跨界融合培养的必要?师资水平和教学协调能否跟上需要?学生学习能力和志趣因素是否有纳入考量?融通性及跨界融合效果的预判程度如何?显然,工财跨界融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要有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过程设计以及反馈调节机制。因此,可通过制定工财跨界融合的指引框架,可以协助财经类高校在“新财经”教学改革探索中,利用其作为分析识别工具,探索建立工财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工财跨界融合的指引工具

(1)以新财经人才的素养要求作为出发点,基于KSA结构框架详细展示其应有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能力(Ability)[6];要注意分析新经济时代对财经人才的工程和技术的新要求,将其纳入KSA结构。

(2)再根据所分析的行业和市场需求,合理确立人才定位目标;过程本质上是需求导向与职业能力导向双管齐下的人才培养规划;工财跨界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底线至少应当是“T”型人才和“Π”型人才的培养,即是强调“一专多能”“两专多能”,以财经素养为核心、工科储备可延伸;要侧重分析和呈现每“丨”和“一”所表示的人才要求。

(3)寻求涵盖专业教师、实务人员、领域精英、学术大家、企业雇主和政府部门等在内的意见支持,分解现有专业知识模块,清晰展示该些知识模块所能覆盖的素养要求及可实现的人才定位目标;如无法全面性覆盖,应当提供知识模块补充,特别是涉及工科知识模块的引入及覆盖;此过程可以也应当进行师生听证,考虑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的现实,提高所分解及所补充的知识模块的教学可操作性。

(4)论证各个知识模块间的联系性、逻辑性和融合度,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学科建设定位以及学生未来成长,重构知识模块、重组课程关系、重塑教学资源,选择新设工财跨界融合专业、建立工财跨界融合课程、以及构建工财跨界融合的知识模块等维度上的一项或多项“新财经”教育教学改革。

2.4 工财跨界融合的措施路径

(1)规划好顶层设计。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学校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要学校上下一盘棋进行统筹考虑,切实规划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顶层设计,就是要制定蓝图和方案,统一规划改革进程,分步有序实施。

顶层设计是总体规划,既不宜笼统也不宜过细;要充分把握严谨翔实程度,以内容清晰、职责明确、奖惩有力为主要制定原则,并进行多轮校内外意见征求直至成熟完善。笼统的顶层设计,容易造成各二级学院、行政部门等教学教辅单位对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解有误、模糊不清、态度消极,进而导致推进执行不力;而过细的顶层设计,也不利于二级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创新发挥,易造成执行空间有限或千篇一律,致使教学改革束手束脚。

(2)选取好改革试点。在总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财经类高校可进行充分的校内调研和征求,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实力和特色情况,利用工财跨界融合的指引根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改革试点院系、专业或课程,分批分次推进改革,避免一哄而上致使资源力量分散;累积改革经验、推广典型做法,由点及线再及面地推进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发挥样板效应带动全局全校改革。

纳入改革试点的二级教学教辅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和体现本单位改革特色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执行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以学院或系部为规划层面,总揽本单位的改革全局,应更为翔实具体,具有执行准则之效;而执行性详细规划则以专业或课程为规划层面,细致设计工财融合的具体措施和主要做法,是明确的执行方案。

(3)重构好学科体系。工财跨界融合强调实质性、有机性和成效性的跨界融合交叉。融合重构是核心,恰恰也是最艰难的改革点。历来,各财经类院校均是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进行系部归属和设置,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和认可的标准及制度,学科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学籍归属亦是如此。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只要各因素协调到位在现有行政架构下固然可以执行,但是成效和特色应该是相对折扣。抓住改革契机,大胆重构工财融合的学科体系,力求突破传统财经学科固化模式和积弊壁垒的藩篱,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和架构设置,以实现新财经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改革创新。

(4)调动好教产学研。因循旧有传统财经学科体系,财经类高校摸索多年的“教产学研”的教育链网关系同样相对稳定和成熟。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倒逼财经类高校要有勇于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在改革背景下,可能会产生师生员工的分流调整、岗位职责权限的重新确立、隶属关系的变更调动等等,致使现有“教产学研”的教育链网关系面临改革冲击。

工财跨界融合不是产生破坏,而是形成新共生。财经类高校在实施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育教学改革时,要注意及时宣导引流工作,特别是具体执行改革的二级教学教辅单位。要着重面向师生研探和宣传重构学科体系的理论意义和教育价值,确保受众认可;要积极与开展合作的企业、机构和组织等进行沟通协商,确保调适产业产学合作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意采取措施引导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适时更新专业储备和延拓科研领域方向,确保教研胜任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5)执行好人才方案。若要实现“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彻底成功,财经类高校务必从上至下,切实提高改革意识站位,齐抓共改地推进教改方案和新人才方案的具体措施的逐条落地。一是学校教务部门要时时监督指导,落实改革的一级主体职责;二是二级教学教辅单位和部门要认真督促执行,落实改革的二级主体职责;三是各类师生要倾力执行新政,落实改革的核心主体职责。

(6)处理好利益关系。改革重构也就意味着资源重新配置,意味着职责权限调整。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着各方利益的协调问题。因此,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力度大、重塑性强、涉及面广,财经类高校要有利益保护与职责要求双管齐下的观念,以避免教育模式改革因利益保障不到位或有失公允而被反弹,反倒造成教研秩序紊乱。切实协调处理好院系(部、处)之间、师生之间等的权益和职责。

(7)落实好检查反馈。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性的持久探索。落实好检查反馈是不可或缺的措施。要在改革过程中,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调整。定期或不定期检视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的执行和成效,既有助于排错纠弊,也有利于及时总结优秀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①要督察校院各级规划方案的执行,是否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②要审视查找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各项新问题和新难点,及时调整和治理;③要评价反馈各试点单位的工财跨界融合改革成果和成效,及时总结经验。

3 基于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的保障

(1)组织保障。为确保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建立校院两级的改革工作小组以及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规划设计和督促执行;由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成员或单位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负责协商、处理和建议。共同推进“校—院—系—专业”的纵向协调、二级学院与各行政处室的横向协调、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协调、教育教辅岗位间的工作协调、各类资源的配置投入协调等。

(2)政策倾斜。基于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高校应当在各类政策上予以倾斜照顾,给予改革探索和创新空间,充分激活动力和活力。比如,人才引进、经费使用、教学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制度。

(3)经费支持。财经类高校的“新财经”教学改革在融入工科模块后,财经专业教育经费支出势必增加。应当及时落实经费保障,力求满足经费需求,但也要加强经费使用绩效考核;鼓励和支持二级教学教辅单位,灵活吸纳,统筹使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能;此外,引导教研师资队伍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改研究项目,获得基金支持。通过拨付下放和自主增资的方式,满足工财跨界融合的“新财经”教学改革的资金需要。

(4)人员投入。现有财经类高校的财经专业的教学师资,普遍以经管类背景的教师为主;缺乏具有足够工程和技术储备的有力师资。这在开展“新财经”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是一大阻力。因此,应当加大具有工科知识储备的人才投入,通过“外引内培”的双向联动,确保工财融合人才资源得到保障。

(5)奖惩机制。“新财经”教育能否得到认可,工财跨界融合能否得到推广,关键看改革成效。而改革成效的高低,与奖优惩劣机制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财经类高校应当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认真执行改革方案、创新改革方式方法以及取得典型改革成果成效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其改革动力和创新思维;反之则适当惩戒警醒。

4 结论

当前,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巨大,要在国家和省等各级“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浪潮中抓住契机、引领发展,探索“新财经”教学改革、占领“新财经”教育高地、成为“新财经”教育主流,是财经类高校的建设性选择之路。河北经贸大学刘兵校长认为“新财经”教育注重同时传授财经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新财经”教育的内涵要义,彰显了“新财经”教学改革模式选择工财跨界融合之路的内在必然性。

财经类高校普遍以经管学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发展,主要以工科、艺术、文学等为主,鲜有农科或医科。相比艺术和文学,财经与工科的跨界融合显然尤为鲜明。“新财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选择工财跨界融合的模式是学科间的共生再生。但是,财经类高校的“新财经”教学改革之路,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毕竟,财经类专业的细分很多,学科专业间的属性特征和领域个情实有差异,一些财经类学科专业与艺术、文学等的跨界融合亦是可为之道。在未来工财跨界融合成熟之际,期望财经类高校的“新财经”教育有艺财跨界融合、文财跨界融合等多元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财经类工科财经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财经日历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财经视野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