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回归”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关键因子研究
2021-09-30吴必善
吴必善
(廊坊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为主要特征,逐步纠正唯SCI论文、学位授权点、科研经费等要素的数量为主的高校办学目标,明确高等教育需以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为办学初心;要求把高校及其师资队伍指引到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主的办学定位上来[1]。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使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逐步缓解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2]。
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发展定位,实现地方本科人才教育的本质,即:“学以致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新时代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是地方本科院校谋求创新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3]。
基于“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高校改革思路,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4]。
当前,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在积极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定量研究和确定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因子[5]。
1 关键因子分析
1.1 公共因子梳理
在对京津冀区域内部分地方高校调研之后,利用调查问卷的手段,获得影响该区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因素的主成分数据。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和选择填写对象时,尽可能地扩大数据采集范围;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和书面等方式实现发放与回收;填写对象基本上来自该区域7所地方高校内的一线教师、本科生(分校和毕业生)、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者等;共收回问卷117份, 其中109份是有效问卷。问卷设计时在初始指标体系中,选择了该地区本科院校比较关注的十几个公共因子作为研究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随机变量[6]。
通过对问卷初步整理发现:在十几个公共因子中,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5个公共因子受到大多数被访者的关注,如图1所示。由于这5个影响因素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相关性,但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也明确这5个影响因素成为调研的主成分分析对象。
图1 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部分因素
对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再次作数据统计工作,梳理出该地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联度比较高的5个公共因子的指标信息,组成主成分分析矩阵,也可作为因子载荷矩阵Ai。其中主成分表达式为:
Ai=∑∑Bij×Fj(i=1,2,…,5;j=1,2,…,7),
(1)
式中,Fj是一组随机变量;Ai是Fj的线性组合;Bij为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主成分分析矩阵
将上表中5个公共因子和在7个相关地方本科院校采样结果中同类指标关注的比例,构成了5列7行的主成分分析矩阵。为了检查表1数据的可靠性,利用SPSS等软件对其进行信度分析说明。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信度分析表
Case Processing Summary
从软件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出现的数据信度Alpha值为0.901,说明采用的数据可信度较高,也反映调查问卷的受访者所反映的数据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适应性。
表2 原始数据标准化值
1.2 主成分分析模型
经过调研数据梳理和公共因子分析之后,确定了主成分分析对象: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5项指标,并构建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京津冀区域内7所地方高校的有效问卷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数据。该地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联度比较高的5个公共因子的指标数据,作为研究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随机变量,即表1中主成分分析矩阵的原始数据Xij(i=1,2,…,5;j=1,2,…,7)。计算这些样本的均值及方差,并对数据作标准化计算:
(2)
主成分分析矩阵中的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计算之后,结果如表3所示。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在公共因子的数据标准化计算之后,再利用Matlab等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处理,建立关系系数矩阵R:
R= (rij)p×p(p=1,2,…,5),
(3)
rij= ∑(Xai×Xaj)/(n),
(4)
关系系数矩阵R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关系系数矩阵R值
(3)计算特征值及单位特征向量
在计算出关系系数矩阵R的结果之后,又求其特征值(λp>0,p=1,2,…,5):λ1=3.752 7、λ2=1.040 3、λ3=0.148 1、λ4=0.058 4、λ5=0.000 5。
(4)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在计算出关系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p之后,针对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成分,计算每个特征值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因为,每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系数的平方和等于对应的特征值,也就是公共因子的方差,即:
λp=∑(aip)2,
(5)
由此,计算出每个特征值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5所示。
表5 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从表5可分析出,在5项主成分分析对象: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中,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86%,大于85%。说明在京津冀区域内7所地方高校的抽样调查中,该地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联度比较高的5个公共因子中,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子是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而且这两项数据的关系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1=3.752 7、λ2=1.040 3,对应的特征向量u1和u2为:
(5)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经分析得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子是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并根据这两项数据对应的特征值λ1、λ2及其特征向量u1和u2,建立因子载荷矩阵Ai。
再将因子载荷矩阵Ai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正交因子模型X,即构建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成分分析模型。
(6)
式中,εi为修正参数。再根据关系系数矩阵R,计算其逆矩阵R-1,如表6所示。
表6 R逆矩阵
然后,将公共因子可以表示成以关键因子为变量的线性组合:
F’=BijX,
(7)
式中,Bij=A’R-1,其值如表7所示。
表7 Bij数值表
因此,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因子可以表示成以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两变量的线性组合:
F’1= 0.369 5X1+0.952 9X2-0.543 2X3-0.533 4X4+0.997 8X5,
(8)
F’2= -0.877 4X1+0.131 4X2-0.269 8X3+0.181 4X4+0.274 8X5.
(9)
1.3 关键因子分析
经过主成分分析过程,从京津冀区域内7所地方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得到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子[7],是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变量。当然,其他公共因子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重分析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关键因子[8]。
1.3.1 校企合作因子分析
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高校改革中,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校企合作发展思路,其价值如图1所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依据区域经济特色,借助地方区位优势,共建校企实践基地,发展特色专业,拓展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9],进而从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合作主体及合作过程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和管理效率[10]。
图1 校企合作的价值
但当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面临各种发展困境。例如,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中,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地方本科院校三者之间的“三螺旋”关系不够密切,地方政府的保障政策乏力,企业无视高校智力支持,高校智力与技术转移不及时等因素直接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水平[11]。
在大量调研工作之后,对校企合作模式管理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1) 推进“三个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与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第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针对本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短板,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积极加入区域应用型高校联盟,加大与各地区、各科研机构、各类企业合作力度;强化中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汇聚区域内多方资源,创新改革校企合作机制;第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可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重新界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及“教师科研创作成果转化器”的功能定位[12],与区域内诸多企业准确对接,共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第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各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在细化各模块管理变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系统管理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2)创建“1+N”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善于发挥区域内行业特色、区位优势,对在校4年本科生的培养全过程中,1个环节是学生顶岗实习,另有双导师制、社会大讲堂、项目制、实验班等N个培养环节或推广方式,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以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为基础,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3],有利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向区域经济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合作模式
1.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从主成分分析模型中,可以看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因子,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影响也受到较大关注。在走访过程中,多数专家直言:建设一所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前提是要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称、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质量、职业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素进行调研,如图4所示。
图4 “双师型”教师素质图
然而,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当前不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仍然只注重教师的学历结构,而忽视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有被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考核制度和队伍建设机制等条件。
在大量调研工作之后,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1) 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须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因地制宜地拟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例如,在“双师型”教师的选聘时,要完善和创新教师的准入制度,从自身专业长期发展需要出发,被引入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不是唯一条件,还要兼顾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与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双师型”教师日常管理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能自主化、科学化灵活运用动态激励、考核评定、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制度,创新管理师资队伍;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时,要紧跟区域行业发展,建立教师校外实践机制,长期派遣一线教师深入到企业实际岗位,参加企业实践和专业培训,为不断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14]。
(2)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一方面,要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特色专业及“金课”建设的教学团队、以校企合作的实践团队、以相近研究课题的科研团队等几个方面为标准。对外招聘高水平的博士、教授;第二方面,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在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内企业或工厂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一线技术人员以及来自行业领域的专门性人才,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吸收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来或担任学生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1.4 其他公共因子分析
在对京津冀部分地方高校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时,校企合作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关键因子深受被访者关注;专业设置、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3个公共因子虽然受到被访者的关注度低于前面二者,但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程度也不容忽视。
(1)学科专业建设需紧跟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职责所在,而且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体现。为了能提升自身的服务效益,必须紧跟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变革,因地制宜地增设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一方面,在围绕“金课”的课程群建设及一流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时,需要动态调整与本地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增加实习环节。课程计划的设计要考虑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要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要有助于本科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更要有助于培养本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资源配置需“非国营化”
在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只有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重组,才能保证当前高等教育治理的 “非国营化”“去中心”“自治”和“市场化”的机制形成;同时,也是让“非国营化”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共享社会资源时,可以大量吸收区域内民间资本,减少对地方公共财政的依赖,获得更多微观办学的自主权[15]。
(3)教学管理需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的教育特征。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项目式和研究型等综合手段,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专题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2 结语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数据之后,借助SPSS、Matlab等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5个关注度较高的公共因子: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公共因子;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和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找到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因子:校企合作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后,文章再对关键因子及部分公共因子进行分析,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改革举措。由研究过程得出主要结论:
(1)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管理,需关注专业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和教学管理5个影响因子,尤其是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2)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建议通过创建“1+N”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推进“三个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短板问题;并建议通过对校内、校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需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调整与本地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基于“非国营化”“去中心”“自治”和“市场化”的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地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