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性高校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2021-09-29王祥青于南南李瑞霞

科技资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王祥青 于南南 李瑞霞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5-5042-4739

摘  要:以皖西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在新工科环境下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还存在的很多问题,包括有没有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力量,形成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的特色专业。针对以上问题,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原则的指导下,该文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师资队伍人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符合企业与高校双方利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为其他省属本科高校新工科专业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新工科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b)-0130-05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Ba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aking th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Xiangqing1   YU Nannan2,3   LI Ruixia1

(1.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Province, 237012 China; 2.Geer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Lu'an, Anhui Province, 237012 China; 3.St. Dominic College of Asia, Metro Manila, 4102 Philippines)

Abstract: Taking th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under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whether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to better serve loc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help of local governmen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strengthens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faculty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s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ests of both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explore a new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reform mod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for new engineering majors in other provinci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為了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2017年,教育对新工科专业进行了升级改造,发布了相关的新工科实践项目的通知[1-3],形成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改革方式,相关高校进行了升级转型改造[4-5]

相对于传统专业,新工科专业人才主要强度实践项目能力。对于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打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6-8]

皖西学院前身是由六安师范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六安师专三校合并而成,是一所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学校目前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依托这些区域优势电信学院将皖西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与地区农业、旅游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等两大战略。目前,学校将会引进的创新应用实施项目包括智能旅游:大别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很多资源尚不能被人们广泛了解,皖西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如何进一步开发大别山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电信学院在未来几年内把智慧旅游作为学院的发展高地,具有深厚的地区和行业优势。同时,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省属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的改革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六安市大别山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1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研究现状

1.1 办学条件及基础

皖西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近700人,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14年,已经培养10届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6%以上,企业反映良好。在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获安徽省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2016年,通信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践课程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具备一定的特色,依托近几年在多个方面的发展打下的基础,进一步凝练了专业特色。具体各实验室名称和主要承担的教學和科研任务,如表1所示。

1.2 专业教学团队基础

目前,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师有20名,其中高级职称的正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有5人,讲师9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11人,具有双能型素质的教师有10人。同时与上海音达、广州杰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公司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培养和输出了大量技术人才。另外,还在上述企业聘请了多名客座教授和一线技术人员为本专业兼职教师。

2  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发展建设需求契合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六安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六安市制定了产业规划纲要,在《六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六安市作为省会合肥经济发展经济带,坚持以人才发展优先,努力打造人才强市为目标。六安市为了建设“十四五”智慧城市规划目标,目前需求大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特别是通信工程专业。皖西学院作为六安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服务地方需求的契合度不够,所以需要课程改革。以服务地方为理念,通过培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通过改革服务地方需求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2)企业与学校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范围不广。皖西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产教合作。目前,电信学院与中国移动六安分公司、中国电信六安分公司、广州杰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音达科技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上述企业聘请了多名客座教授和一线技术人员为该专业兼职教师。同时,电信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皖西学院苏州高博实践教学基地、皖西学院深圳讯方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等。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但是在教育部新工科背景下,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还没有达到省级一流专业,主要问题是通信工程专业服务地方建设不够,和企业深度融合不足,急需要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以及培养模式改变。

3  新工科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以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若干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我校开展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与江苏盛泰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来深化通信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通信工程专业科研与教学研究紧密合作、高等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本科生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定岗实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通信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在皖西学院和企业共同领导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建设。

3.1 进一步更新实践教育理念,采用“课堂企业化+实践项目化”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1)掌握应用型工程人才成长规律,打造从认知实习→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综合设计→专业方向实践的多层次递进式实践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进一步转变学院实践型人才培养思路,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并树立科学的实践基地教育创新理念,与通信工程专业结合更紧密更有深度,采用“课内项目实训实战+实践基地开发+课外虚拟公司项目”一体化的创新改革教育新模式,将学生培养从理论知识掌握者变为专业技能拥有者。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参考企业“岗前培训+岗中项目培训”等人才培养体系,将部分专业课程融入到企业项目开发中,对应到相应的企业实践小项目和任务中,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结合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一一对应的脉络,将所学到的知识完美地融合到项目应用中去,具体见图2。比如:C语言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之前的实践培养中,仅会使用嵌入式C编程完成流水灯这样简单的设计,而通过企业提供的《SDH光纤通信网管开发项目》,学生可利用嵌入式编程设计出完整的网管系统,并能利用实践平台进行实际验证,培养了学生开发大型嵌入式软件项目的能力,并强化了对C语言的学习和工程应用。

(4)鼓励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将知识传授课堂变为创新梦工场,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协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

3.2 着力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通信网平台

(1)通信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多,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网络传输等,每个方向应用范围广泛。所以在专业平台建设方面必须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到关键的通信专业建设方面。

同时增加了实践教育基地的实施难度,学生也很难学到急需的有用知识。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主要围绕典型通信网建设,可实现准电信网运营。

(2)围绕移动、数据、交换、传输等关键系统进行建设,结合已有实践平台和扩充部分设备,完成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光传输网、固定电话网、物联网等,构成现代语音和数据通信实训网络。在扩充引进部分设备的时候,可优先结合需求,联合合作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发,由实践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达到锻炼师资队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从合作开发中提炼出学生实践课题,充实实践基地教育资源库。

(3)如图3所示,为一个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包括了有线系统、无线系统、有线和无线联合系统、综合语音系统、数据接入和传输系统。各个系统平台集成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实训平台。

3.3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1)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内部的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逐步引进和培养出稳定的实践实训教育人才,提高办学质量、控制教育的成本、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优秀教育队伍人才的成长运行环境,吸引高水平人员从事基地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

(2)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工程人才教育团队建设,培育“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通过推荐优秀的教师到合作企业担任技术指导和顾问,与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以建设通信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基础上,建设一流的“通信工程实践基地”人才队伍,培养出“双师型”教学实践师资团队,建立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3.4 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课程建设

(1)按照教育部和安徽省教委有关质量工程和精品课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通信工程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育,联合开发针对性强的实践项目课程,共同开发实践教材,形成系列化的项目型实践教育课程。

(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的面向企业的实践教学与培训,并共同监控培训与实践教学的质量。

3.5 强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提升教育基地的教育管理水平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管理,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教学质量管理规则,形成对教育运行实行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大数据教学管理体系,突出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过程监控,并提供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和提升实践基地办学质量。

(2)建立学习型组织体系,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保持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教育手段,树立服务大学生的管理意识。

(3)创造条件组织教学管理骨干到合作企業进行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推进“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4)按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思想和发展状况,制定基地管理规章及相关教育制度,并制定规范、简洁、严谨的教育管理配套工作流程,使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3.6 坚持内涵发展,着力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和就业创业平台

(1)进一步推动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成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一体化基础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创新与创业素质专业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可面向社会开放,为地方服务,承担其他高校和地方职业学校通信产业基础实习、实践教学任务。

(2)着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在校内开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形成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3)构建真实的企业项目实战环境,营造竞争的良好企业工作氛围,提升项目实训效果。

(4)制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和监控体系,为更好地进行学校和企业基地合作提供有力的保证。制定《学生校企合作实践成绩评价手册》,汇总每个学生的实践实训成绩,记录实践环节并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创新性方面的能力。学生成绩汇总后,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备忘录,就业时由江苏盛泰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具该学生的实践能力证明,并推荐学生就业,保证就业质量。

4  结语

以国家对新工科建设大力支持为契机,以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若干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该校开展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来深化通信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该专业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通信产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包丹文,朱婷.“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26):117-119.

[2] 屈毅,张卫婷.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73,75.

[3]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 王骏飞,许萍,那丽.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17):163-165.

[5] 刘林山,王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6):24-29.

[6] 李正良,廖瑞金.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51.

[7] 黎海生,夏海英,宋树祥.基于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4):200-202.

[8] 谭艳萍,陈显祥,罗永.新工科背景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9(2):74-77.

基金项目:安徽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J2019A0616);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jyxm2152、2020kfkc570);皖西学院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WXZR201719)批准;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wxxy2019005)。

作者简介:王祥青(198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