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2021-09-29罗净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语用学

【摘要】本文从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和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三个角度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文章旨在说明,面对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的挑战,语言学途径的译学研究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调整,仍展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latest developments of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1990s. It mainly covers translations studies based on 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e point the paper intends to make is that the linguistic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Key words】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简介】罗净(1993.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华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起,大批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进入我国,为国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其他研究视角的开拓,该途径的讨论逐渐减少,甚至还伴有批评之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颇多。首先,20世纪中期翻译语言学派的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缺陷。蒙娜·贝克指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起初眼界是比较狭窄的,目光局限于句子以下的单位……还倾向于认为意义和‘现实能够从语言中分割出来,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完整无缺地进行转换”。因而,很多学者尤其是从文化途径研究翻译的学者对此类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活动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操纵翻译的权力等因素。翻译文化学派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对语言学派的批评也似乎一针见血,学者也渐渐被这种研究方式吸引。其次,国内对最新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关注较少。人们的印象还是停留于奈达、纽马克等人所持的传统语言学派的观点。但实际上已经有些学者开始将语言学科的新兴研究方向如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试图超越早期语言学派那种封闭静止的研究方法。

王东风指出,“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離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因而,尽管国内语言途径的译学研究日渐式微,但其价值不容忽视。文化学派的研究虽然指出了早期语言学途径研究的不足,但如果就此放弃此途径的研究将会是翻译学科的一大缺憾。此外,如若因为国内译学界缺乏对语言学研究新发展的了解,而忽视语言学途径的作用和价值,那将更为可惜。因而,本文笔者将尝试描述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译学研究的发展,以期指引人们对这一类译学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语言学角度译学的新进展

20世纪中叶起,翻译语言学派兴起。早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关注字词句层面的转换,试图总结双语转换的规律,推动翻译研究向科学化角度开展。自90年代以来,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以及文化、历史等要素对语言的影响。研究的语言层次也由字词句等拓展到语篇。与此同时,他们也从语言角度分析文化学派关注的意识形态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本文将选重点介绍和分析90年代以来语言学角度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语用学既研究讲话者如何利用语言和语境表达意义,也研究听话人对讲话人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涉及言语交际的原则、言语行为、话语表达与理解、交际变体和语用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关联论和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路。

关联理论由斯博伯和威尔逊二人提出。他们的学生格特将其与翻译结合,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说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刺激,听话人以此进行推理,感知说话人的意图。在信息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往往依据关联性来进行推理,确定唯一恰当的理解。听话人往往在交际中,希望以最小的推导努力获得最充足的语境效果。这也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翻译理论核心,是将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根据原文本的语言刺激和语境预设对原文本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译者根据自己对原文本理解以及他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来书写译文,使其具有与原文一样的语用效果。这种翻译理论十分看重话语在语境下的意义。很多学者都对此理论提出批评,如何自然和冉永平就针对此理论提出“为什么听话人对话语首先产生的某种理解就是最具关联性的?”等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此理论的影响力,它“几乎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1999年,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一书中从多个角度考察了语言现象,提出了选择顺应的语言观。这一观点认为“语言使用是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这种选择包括对语言结构的选择以及对语言策略的选择等等。不少学者开始从这一角度研究翻译。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翻译也可视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无论是所译文本、词汇句式,还是翻译策略等都是需要选择的,以顺应翻译目的。由于语言的“意义是动态生成的”,会受到语境等动态要素的干预,所以这种顺应是动态顺应。总的来说,顺应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描述翻译过程和实质:翻译须不断作出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制约。

2.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其理论聚焦于语言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的意义,也就是语言所发挥出的功能。由于该理论分支较多,学者往往借助其中的某些方面来进行翻译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豪斯就着手研究翻译评估模式。之后她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及语篇理论,改良了此模式。此模式主要依靠八个标准参数来评估译文是否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豪斯是第一个系统性研究翻译评估的学者,因而这个模式具有重要的地位。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翻译的国外学者还有蒙娜·贝克。她主要是从主述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手段等角度论述语篇层面的翻译问题。贝克认为,翻译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信息以及语篇的交际功能而非词句,在翻译中要力求实现语篇对等。

国内学者也引用这一语言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受豪斯的啟发,司显柱也借鉴这一语言学建构了英汉互译文本的质量评估方式,并根据其他学者的批评意见,不断对其进行改良。还有学者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语言功能角度研究文本翻译。黄国文最早开始进行这类研究,并将古诗词的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他指出,国内的古诗英译评论通常都是评点式、随感式和印象式的,缺乏一套可重复使用的方法和理论。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摆脱了传统译评的主观性,开始了较为客观、多维、科学的分析。继黄国文之后,其他学者也从三大功能出发对其他体裁的文本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语域理论角度来研究翻译文本。 例如,胡作友将语境分为几个层次,并从这几个层次来评价译文。作者指出,在翻译中要注意语境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影响。总的来说,国内的系统语言学方面的翻译研究大多是应用性研究。

3.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与传统语言学不同,批评性话语分析并不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而是通过分析话语,以及话语产生、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揭示语言与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此话语分析包括三个方面:描述话语的形式和结构,阐明话语与产生、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借助于系统功能语法和话语历史分析方法。前者从及物性、主述位结构、语态以及名词化等角度分析话语的结构及表达方式。而后者是研究话语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发现和解释话语中暗含偏见的地方。借助此理论,翻译学者从原文和译文着手,分析文本是怎样被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的,又是如何巩固或是挑战这些因素的。例如,Maria Calzada Perez通过此研究视角,考察翻译语篇中及物性的转变以及这些变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的联系,提出包含三个层次的分析方法:描述翻译行为,解释意识形态,考察语篇言语表达效果。如今,国内此角度的翻译研究还较少,大部分都是运用此研究方法对政治及新闻文本的翻译进行实证分析。王彦以《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一政治性语篇为例,从分类、转换、情态和及物性四个角度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区别。最后,他得出结论,认为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译文传达给受众的意识形态。黄勤则通过分析新闻报道实例,考察原作者和译者运用转述话语表达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方式。

翻译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学派忽视了文本外因素,并进而否定语言学派的研究。但事实上,我们从以上翻译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已针对这一点进行了自我修正。其研究成果甚至可以辅助和佐证文化学派的研究,毕竟意识形态等因素对翻译的操纵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尽管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十分必要,但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批判分析较为零乱,主观性较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起的语言学角度翻译研究进行了总结。实际上,这一途径的译学研究并不只有这三个角度,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研究也成绩斐然。虽然早期翻译语言学派的研究的确存在缺陷,但是其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现在来看,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如从研究脱离语境的静态意义到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动态意义;由只关注文本内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到同时兼顾文本内外因素;研究层次由字词句扩大到语篇;开始关注翻译中要传达的意义与功能。这些变化也符合现在翻译研究发展的主流趋势。从现在的翻译研究来看,语言学途径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92-107.

[3]黄勤.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54-58.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5):15-19.

[5]胡作友,张小曼.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分析[J].学术界,2006(6):212-217.

[6]李林波.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J].外语教学, 2007(5):70-74.

[7]莫娜·贝克尔.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J].外语研究, 2005(3):52-56.

[8]莫爱屏.翻译研究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3):88-94.

[9]司显柱.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52-54.

[10]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4(3):99-105.

[11]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1):7-11.

[12]王彦.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上海翻译,2009(3): 23-27.

[1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3.

[14]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5-295.

[15]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5.

[16]Sperber Dan,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17]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ing Press, 2000.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语用学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