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浪漫,神话变成现实

2021-09-29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鲲龙鹊桥玉兔

玉兔、鹊桥、蛟龙、鲲龙……这些古老的名字与对未知的探索,在广袤宇宙和浩瀚深海中一次次碰撞,在无边无际的未知之中,不断扩延中国文化的边疆。让每一寸全新的领域,都铭刻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华和辉煌荣耀。

细数中国科技成果的命名,让人不禁直呼精彩:中国载人飞船叫“神舟”;中国探月工程叫“嫦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中国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叫作“鸿雁”;中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叫作“北斗”;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作“悟空”;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叫作“祝融”……

这些取自古代神话的名字,沿着历史长河而来,承载着古人未竟的奇思妙想与雄心壮志,由数千年后的我们予以一一回应,赋予每个名字新的故事,和苍穹平行,同海洋拥抱。愿展翅如鲲鹏,入海似蛟龙,愿鸿雁传书,永不失联。

“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中国式浪漫,把神话变成现实。

北斗系统

现代司南定位导航

汉河纵且横,

北斗横复直。

——沈约《夜夜曲》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七星由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恒星组成,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因为这七星连起来就像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称它们为北斗七星。

从上古时期开始,北斗七星就被用来判断方向、知晓时辰、确定季节,人们常用“斗转星移”来形容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北极星位于北斗七星正北方向,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自东向西不停地运动。在野外迷路时,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我们所处的方位。

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会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还会根据黄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判定季节。战国时的《鹖冠子》将其概括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来命名,寓意着光明与方向。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计划。北斗一号的建成,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启动。2012年,完成14颗卫星的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的建成,不仅服务中国,还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20年6月,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系统的建设,揭开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抗击疫情时,北斗助力打通交通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国庆阅兵时,依托于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的有效“护航”,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高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在惊涛骇浪的南海,北斗为中国渔民“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清晰找准回港的路,遇险时可以第一時间向外界求救。

古有北斗七星辨明方向,今有北斗卫星定位九州。从此海阔天空,星辰大海,都在视野当中。

悟空号

宇宙暗物质的“捕手”

金睛火眼无容赦,

哪怕妖精亿度来。

——郭沫若《无题》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后拜菩提祖师为师,得名孙悟空,学得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双火眼金睛。《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辨识一切,在这个技能下,任何妖怪的伪装都无所遁形。

在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有一个被科学家们称为世纪之谜的问题——暗物质。

科学家们推测,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占26.8%。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波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它在宇宙中似乎无处不在,但是科学家们对其知之甚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从未停止思考和探寻的步伐。在寻找暗物质的进程中,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悟空”便由此诞生。

2015年12月,“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之所以把它命名为悟空,就是希望它能够在太空中使出火眼金睛的本领,发现暗物质的蛛丝马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此番美猴王执行任务,没有携带金箍棒,却带了300多根“水晶棒”。“悟空”卫星的BGO量能器包含308根纵横交错的晶体,每一根都有60厘米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BGO晶体。这些漂亮的“水晶棒”能够测量入射粒子的能量,从而获取宇宙粒子的蛛丝马迹。

悟空不负众望,上天的第一年就捕获了18亿个粒子,其中包括超过2000万个高能电子。有人把暗物质探测比喻成从矿石里淘金,大量的宇宙射线就像无用的普通石头,而其中包含的少量高能电子则很可能是含金量高的金矿石,要想淘到金,就要先把金矿石筛出来。

取悟空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在寂寥的宇宙里,需要一双发现暗物质的火眼金睛,还因为无数科学先锋,本就如同悟空一般,披荆斩棘,探索苍穹。

玉兔号

看过最多星星的兔子

玉兔何年上月宫,

夜间捣药特无踪。

——王珪《宫词》

玉兔,作为中国神话中的人气角色,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最初,玉兔虽然住在月亮上,但是只“无业游兔”,出现在画中时大都在快乐地奔跑。到了东汉中晚期,人们才给玉兔安排了工作,让它成为专业的“捣药兔”,手持玉杵,跪地捣药,制作能长生不老的药丸。

玉兔也是月亮的象征。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兔子都能代表月亮,传说中的玉兔是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在古代,人们把白兔的出现视为祥瑞之兆,《宋史》中还专门记载了各地“获白兔”的经历:“天圣九年五月,宿州获白兔。六月,庐州获白兔……”

2013年12月15日,敏捷、灵活的玉兔号月球车,带着无数人“九天揽月”的梦想顺利抵达月球表面,在月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足迹,并传回了来自月球的第一张照片。

月球环境与地球全然不同:重力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凹凸不平,有石块、陨石坑、陡峭的高坡;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温度高达150摄氏度,晚上低至零下180摄氏度……

不过,这些都没有难倒玉兔号。玉兔号月球车由移动、电源、热控等八个分系统组成。移动分系统让玉兔号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通无阻。热控分系统帮助玉兔号克服了月球的极端天气,能承受300摄氏度的温差。电源分系统收集太阳能,为月球车提供电源,还根据“月球上一昼夜等于地球上的28天”這一规律,设计了“14天工作,14天睡觉”的休眠模式,让玉兔号也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个分系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玉兔号的工作保驾护航。

玉兔号在月球进行地质实测,取得了丰富而珍贵的月球地质材料。它首次利用雷达在月表实测了月壤厚度,发现了一种单元规模巨大的新类型玄武岩,还在月面对原始月壤展开了化学组成和光谱分析。

月球是目的地,地球是家乡。2016年7月31日,预期服役3个月的玉兔号,在“加班”两年多后,与大家说了晚安。不知这只“看过最多星星的兔子”,会不会在梦里回到地球呢?

鲲龙号

天空与大海的守护者

雕隼飞而未半,

鲲龙趠而不逮。

——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劳动人民对江河湖泊等水域,既充满好奇,又时常忌惮。一方面,它们提供了鱼类和水源;另一方面,水源引起的自然灾害又可以轻易地摧毁家园,甚至带走生命。在这样的心态下,古代人对水中的生物有着许多想象,鲲便是其中之一。

鲲是生活在水中的大鱼,体积庞大,在静海与激流中都可生存。古代人常以鲲等大型水中动物,来寄托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鲲和龙分别是海与天的征服者,对应着古人对于那些无法涉足之处的幻想。

在古人的想象中,鲲鹏既可以在大海中遨游,还可以扶摇而上,征服人类不曾到达的天空,实属一种美好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鲲的蜕变也说明了只有克服了水中的艰难险阻,才能自由翱翔,化身勇敢坚毅之龙。

随着时代演进,科技进步,今天的我们终于有机会向大海发起挑战,真正实现“由鱼化龙”的美好理想了。

2020年7月,“鲲龙-600”飞机在山东青岛成功实现海上首飞。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也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

不同于一般的水上飞机,“鲲龙-600”既可以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够在海上起降,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特种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鲲龙-600”的确契合了我国古代人民对鲲与龙的美好想象——能浮于海上,能骄傲升空。

此前,只有俄罗斯、日本等国拥有这类大型的水陆两栖飞机。在研制之初,我国曾经在一些技术领域寻求过国际合作,但遭到国外公司的拒绝。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研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投产“鲲龙-600”。坎坷的研发过程,也的确对应着古人“历经艰难方能升空成龙”的理想。

“鲲龙-600”的巡航时速可以达到500公里/小时,能够在4个小时内从海南三亚抵达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极大提高了我国应对未来潜在海上突发情况的能力。

如今,下过深海、上过太空的我们,不必再面对大海和天空时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但人类对未知的向往,依旧推动我们不断向前探索。承载了无数期待的“鲲龙”,终将成为保护国家海岸线的卫士,和夜里指引方向的空中灯塔。

鹊桥号

宇宙中的传声筒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过去,富有浪漫主义的古人们,总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遥远的星空。出于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妙的神话故事。比如,既然两颗星星相距甚远,此生不可相见,那么若是相爱之人分居银河两岸,又如何排解思念之苦?这便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故事中的织女,因和人间的牵牛郎相爱而荒废工作。此段感情为王母所不容,她亲自将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即使牛郎费尽心力上了天,可王母娘娘金簪一挥,牛郎和织女之间,便永远隔着一道波涛汹涌的银河。二人隔河相望,泪眼婆娑,却始终不愿离去。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闪烁在孤寂的夜空中。

深受感动的喜鹊自发聚集,连接银河两岸,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能赴鹊桥相会。后来,王母默许二人可在每年七月初七相见。

在这个日子里,人间的姑娘们也会仰望星空,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就是如今七夕节的来历。

千万里浩瀚星空隔不开的,不仅是坚贞美好的爱情,还有人类永恒向前的探索精神。遥远的星球上是否住着人呢?那里能否成为我们的另一个家园?我们没有停止思考,更没有停下脚步。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升级,这一天到来了。我们终于有机会向外太空迈出那关键的一步。其中一站,就是“天涯共此时”的月球。

发射航天器,抵达万里之外的月球,已非易事。要和这远在天边的“小伙伴”保持联系更是难上加难。飞行器在月球背面时,受月球阻挡,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这就像两个人之间隔着一座大山,根本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何况这座“山”是月球。

所以,我们还需要另一颗卫星,在地球和月球间构建桥梁,作为通讯和数据的中转站,使地球上的研究人员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来自月球背面的即时信息,正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鹊桥。

由此,我国的探月计划中继卫星,就以这个美好的故事命名,称作“鹊桥”。

2018年5月,“鹊桥”卫星正式发射;2019年起,该中继卫星开始支持“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工作以及与地球的通信。在未来的探月计划中,这颗卫星将会持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人类对太空的步步探索,也许会渐渐褪去传说故事的神秘面纱,却不会减损其中蕴含的浪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颗默默传送来自宇宙信息的卫星,的确如鹊桥般,守候着人们的美好期许。

蛟龙号

向着大海深处进发蛟龙起乖卧,

星斗晦澄空。

——黄庭坚

《次韵曾都曹喜雨》

蛟龙非龙。传说中蛟龙是拥有龙族血脉的水兽,多住在江河湖泊中,修炼一千年后沿江入海,经过上天的考验,才有机会进化為龙。

关于蛟龙的长相,自古以来说法不一,三国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记载:“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总结起来,蛟龙身上有许多动物的影子,兼具了鱼、蛇的形状,可能还长着一张虎脸,叫起来声音却像牛,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蛟龙需经历“走蛟”才能成龙,而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问世,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002年,在中国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支持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又过了7年,蛟龙号潜水器终于诞生了。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蛟龙号之前,我国实现的最大下潜深度只有600米,而蛟龙号的目标深度是7000米,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步一步摸索,一点一点下潜,实现这个跨越,蛟龙号花了4年。

2012年6月,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开始了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试潜。前三次试潜的深度分别为6671米、6965米和6963米,距离突破7000米只有一步之遥。带着无数人的期待,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潜。8点54分,下潜深度7005米,完成预期目标;9点15分,潜水器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在之后的试潜中,蛟龙号创下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蛟龙入海,历经艰辛,终于成为“可下五洋捉鳖”的巨龙。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也作为“龙头”,带领着“龙家族”的中国深海装备们一起向着大海深处进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猜你喜欢

鲲龙鹊桥玉兔
鹊桥仙·闹春
“鲲龙”AG600M圆满完成投汲水重大试验
“鲲龙”新征程
七夕赏“鹊桥”(环球360°)
鲲龙击水展翅飞
“鲲龙”帮帮忙
鹊桥仙
水调歌头·玉兔巡宫
玉兔卖萌
“玉兔”月球之旅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