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

2021-09-29吴德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吴德梅

[摘 要]“长课文”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篇幅较长的课文,一般具有知识点多、内容深、阅读难度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探讨“长课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注重课前自学、夯实基础教学、理清课文结构、开展小组讨论、深度品鉴课文,以期对“长课文”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81-0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而“长课文”则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长课文”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指篇幅较长的课文,并且,不同学段“长课文”的标准也有所差别。与普通课文相比,“长课文”的字数更多,内容更丰富,难度也更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不少学生在“长课文”学习中均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因此,从“长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提高“长课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 注重课前自学

“长课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跟不上节奏的现象。因此,必须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受凯洛夫教学法的影响,以往的课程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建构意义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因此,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发挥好学生自学的价值,就成为“长课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经典的散文诗,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且作品融现实与梦境于一体,理解难度大。因此,必须做好课前自学工作。以往的课前自学以学生的预习为主,存在效率不高等问题,难以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为学生自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此,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借助微视频、微学案等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工作。首先,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好的故事》中涉及不少的生字、生词,如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泼剌、皱蹙,给学生的课文阅读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来帮助学生自学。其次,做好写作背景的讲解。《好的故事》创作于1925年2月的北京,当时的北京正由北洋军阀段祺瑞掌控,整个社会一片黑暗。鲁迅用“昏沉的夜”点明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尽管社会黑暗,鲁迅却心向光明,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写作背景的介绍对学生理解作品的现实和梦境有重要作用。

二、夯实基础教学

“长课文”教学看似难度系数较高,但实际上有一定的技巧性,教师只要把基础教学做好,接下来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对此,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措施。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理解“长课文”的前提条件。针对學生直观思维强而抽象思维弱的问题,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创设课文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心理。情境教学法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用为中心内容,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在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有显著的效果。不仅如此,情境教学法以情境创设的方式,使课文中抽象的情感有了具象的视觉传达,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情感,并且,情境教学法润物无声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情感的内涵。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情境教学在“长课文”教学中的应用,从物理层面和内容层面发挥好情境教学的价值,如情境的清晰度、声画的同步性、视频剪辑的效果等。关于“倒影”的描写是课文中最为精彩的内容,教师可以用虚拟动画的形式,将文中的景物呈现出来,如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等,呈现出“摇动,扩大,相互融合”的意境,让学生对“好的故事”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其次,反复诵读课文。《好的故事》虽然在语言上有别于一般的现代文,但整体上意境优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先要范读,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次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感受。最后,注重师生交流。师生交流是“长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设计一些问题。

三、理清课文结构

化长为短、化繁为简是“长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长课文”内容含量虽然大,但借助巧妙的段落划分,可以使“长课文”成为几段既有独立性有相互关联的“短课文”,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其中,理清课文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段落划分方法是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采取措施。首先,寻找课文线索。段落划分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也需要学生有所依据,而课文中的线索则是段落划分的主要依据。课文线索具有潜在性的特征,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字眼中来找线索。其次,结合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则是学生段落划分合理性的主要来源。文学创作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段落划分中,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确保段落划分的合理性。《好的故事》共12段,多数段落内容较少,甚至只有一句话、两句话,仅第五段、第七段内容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从整体结构而言,《好的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段,介绍了环境,并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为第3段,点出“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第三部分为4-10段,叙述了“好的故事”;第四部分为11-12段,表明“我”要追回故事。段落划分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主线有清晰的认识,且课文中有不少首尾呼应的地方,如第1段和最后一段都有“昏沉的夜”,第4段和第8段都有“美丽、优雅、有趣”,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课文中所谓的“好的故事”,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的梦境,而梦境与现实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需要从梦境与现实的角度来梳理课文,使课文的内容更为清晰。

四、开展小组讨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讨论是“长课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因此,教师要开展好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句子以及课文的整体思想进行讨论。首先,科学划分小组。教师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将学习表现互有差异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间的带动作用。其次,合理设置议题。小组讨论必须有讨论的议题,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议题。比如,第5段关于倒影的描写,涉及许多的景物,如“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有学生说“景物中既有动景,也有静景,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也有学生说“景物具有对比特征,乌桕是老的,新禾是新的,野花是植物,鸡、狗是动物”。《好的故事》有着深刻的思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讨论,让学生剖析鲁迅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深度品鉴课文

深度品鉴课文是深度学习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要求。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或表层学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是一种将知识内化并应用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深度学习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学生系统把握知识框架结构为基本要求,同时,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反思,融入自身的理解与思考,从简单的知识记忆向吸收内化转变,在深度学习中自主获取知识,建构意义。浅层阅读是小学生课文阅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长课文”的阅读中,不少学生都存在感受不深的问题,对阅读教学效果的取得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从审美与思想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深度品鑒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印象。首先,就审美而言,《好的故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在“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将“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既自然生动,又富有想象力。又如“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环环相扣,又融为一体。句子赏析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辅助作用。其次,就思想而言,《好的故事》创作于中国最为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鲁迅在首尾用“昏沉的夜”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做了整体的概括。但鲁迅并不因此而消沉,退避,而是始终“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表达了他对美好的期待与希望,这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也是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单纯从篇幅来看,《好的故事》的篇幅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长课文”仍有一定距离,但课文融梦境与现实为一体,且在语言描绘上有着强烈的作者个人风格,不少学生均表示读不懂,甚至产生了畏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从课文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从课前阅读以及最后的课文品鉴等多个角度采取好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高修军、朱旭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8).

[2] 孙大林,葛兰地.长课文教学的五个关键点[J].小学语文教学,2010(01).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