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哈姆莱特的“困境”

2021-09-29曹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鬼魂困境

曹阳

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成为名言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文本多元解读的意义,也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经典地位的确立,更意味着哈姆莱特本身成为某种意义的代表。在一千个视角当中,选择哈姆莱特的“困境”作为切入口,不仅可以解析出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同时也能够解析出个体背后的社会意义。

个体与社会并不总是协调的,相反,两者之间常常充满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演绎成多种形态,而不同的形态往往就对应着不同的故事。同样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的伊格尔顿认为,人在看待自身的时候总会有两种感觉,一是作为主体的来源,二是作为客体的代理人。这两种感觉之间常常会有自我矛盾,而这种自我矛盾会在语言等五官感觉中互相碰撞、变化和转换,其背后体现的就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根本矛盾。从这一视角看哈姆莱特所处的困境,可以发现这一困境正是真实自我与虚伪社会之间不相容的矛盾,体现着政治生活的固有限度,也体现着当时英国社会的真正现实。[1]

困境有着客观和主观之分,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客观的困境来自于事实,事实困境让哈姆莱特身处复杂的境地当中,即使左冲右突也很难获得突破;与此同时,更大的困境是心理上的困境,当社会现实颠倒甚至混乱的时候,无论是哈姆莱特本人还是读者,都期待一个理性的、具有秩序的、具有道德的理想社会,都充满着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而这同时又对应着对现实社会的某种程度的批判。作为解读者,从事实困境与心理困境角度解析课文,可以构建出更为完整的理解。

一、哈姆莱特的事实困境

哈姆莱特的事实困境是不言而喻的,身为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原本安心在德国求学,却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叔父的即位,母亲的婚变,父亲的鬼魂……一下子让哈姆莱特置于巨大的困惑当中。处于事实困境中的哈姆莱特不得不通过装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其后却又在“戏中戏”中证实了父亲的鬼魂的诉说,然后在报仇的过程中又阴差阳错地杀死了心爱之人的父亲;最后,哈姆莱特终于没有摆脱命运的捉弄,不得不与心爱之人之兄进行决斗,却又双双中毒身亡,临死之前嘱托朋友将自己的故事传递下去……

在整个故事当中,现实困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往往是走出一个困境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生存与死亡是《哈姆莱特》永恒的主题”。那,为什么哈姆莱特没有选择死亡,而是走向了生存,也即复仇的道路呢?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良心”理论给出了答案。在这个理论当中,良心作为意识的发展状态,根据自我确定性确立,并通过行动实现义务。显然,这样的逻辑与与故事中哈姆莱特在面临生存选择时所持有的信念不谋而合,同时这也解释了生存选择的必然性、困难性。有研究者通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哈姆莱特的精神内部,肯定存在着一种代表父亲理想人格的崇高精神,因为在文中以鬼魂形式出现的父亲,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具象,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以鬼魂形式存在的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哈姆莱特依据鬼魂意愿选择生存的必然性;其次,在故事中,生存并不比死亡更容易,相反,选择生存的难度实际上远大于死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存于哈姆莱特身上的“良心”与其它“义务”之间常常无法共存,这就是现实的复杂性。[2]

现实是高度复杂的,复杂的现实必然导致困境的存在,这样的困境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并不容易摆脱。在第二幕第二场,哈姆莱特有一句反省自责的话: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个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空发牢骚……这句话可以说深刻揭示了哈姆莱特所处的现实困境是多么的严酷。

二、哈姆莱特的心理困境

还有比现实困境更严酷的,那就是心理困境。身处现实困境中的人之所以难以走出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事人处于心理困境当中。

“当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锁在脚镣里的叛变的水手还要难堪。”这是文中哈姆莱特的一句话。可以说,这句话生动地阐释了哈姆莱特所遭遇的心理困境。有人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展示出哈姆莱特作为高贵王子的丰满形象。其理由是:在哈姆莱特忧郁彷徨的背后,是仁者的操守、智者的审慎。因此文中的独白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意蕴丰富,其不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哈姆莱特的痛苦思索,也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责任感、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3]

这样的阐释有一种浪漫的意蕴,虽然不能认为其说错了,但却肯定是说淡了,真正的浓郁的味道,实际上在于哈姆莱特身处心理困境当中而难以自我突破,其既左冲右突却又常常左支右绌——“生存还是毁灭”,既是一句独白,又是面向自己心灵的拷问。布雷德利等诸多评论家都从“权衡自杀利弊”的角度去解读哈姆莱特所面临的这种心理困境,他们认为哈姆莱特早就有自杀的倾向,这与其父亲的亡魂告白有关,也与情人的变心有关,也与朋友的背叛有关……所有这一切,对哈姆莱特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其所追问的是“哪一种行为更高贵”,这样的追问实际上就已经暗示着哈姆莱特巨大的心理困境了。

在这种心理困境中,哈姆莱特的语言和行动无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与煎熬,比如说在文中,他说“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当哈姆莱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其内心思忖无数次之后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到其行为上,则表现为面对决斗时的无惧,面对死亡时的坦然。

三、“困境”引导文本的解析

在解析课文的过程中,从困境这一关键入手,从现实中的困境走向心理上的困境,从心理上的困境理解现实中的困境,可以发现如此解读全剧非常顺理成章——这一点相对于一般的解读思路而言是一个突破,曾经有不少解析者认为《哈姆莱特》一剧剧情不太连贯,读起来跳跃感过强等,但是如果从困境角度解析,那就会发现上下又是非常连贯的,全剧从最初开始,就已然有“人世间的一切……是多么的可厌……”,再到后来(课文中)“我就鲁莽行事。——结果倒鲁莽对了”,再到最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如此解析就可以发现“困境”充斥着全剧,矛盾始终引导着剧情的发展,困境的到来与突破推动着剧情从一个高潮走向另一个高潮。以困境引导全文之解析,没有丝毫违和感。

立足于困境(而不只是复仇)来解析课文,还可以发现哈姆莱特真正的困境,在于他用自己高度二元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来把握世界,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思维与存在、本质与表象、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并在双方的对立冲突中令自己陷入虚无。[4]通过这样的概括,就可以发现在哈姆莱特的世界里,现实与心理时而一致,时而矛盾,而当矛盾压过一致时,其也就一步步走向了越来越狭窄的道路。最终,“一个冷酷的人间”是其对现实世界的最后认知,而“传述我的故事”成为心理上的唯一期待。将自身的故事传述于冷酷的人间,本身又是一种矛盾,是一个困境,个中滋味,谁又能解析得那么清晰呢?

参考文献:

[1]许锦娥.身体的两種感觉:论特里·伊格尔顿对《哈姆莱特》的解读[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6):34-38.

[2]冯师曜.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良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的生存选择[J].作家天地,2020(15):13-17,19.

[3]张晓玲.仁者的操守智者的审慎——对哈姆莱特独白“生存还是毁灭”的再解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4):99-102.

[4]王楠.颠覆与虚无:莎剧《麦克白》与《哈姆莱特》中的主观性困境[J].社会杂志,2020,40(1):124-163.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鬼魂困境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鬼魂岭的秘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
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