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翻型踝关节炎踝上截骨联合内侧牵开与否比较△
2021-09-29梁景棋温晓东刘培珑梁晓军赵宏谋
梁景棋,张 言,温晓东,刘培珑,梁晓军,赵宏谋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陕西西安 710054)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常伴有内翻畸形[1,2]。关节表面应力不均匀与关节软骨退变密切相关,可引起OA的发生与发展[3]。踝骨上截骨术(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O)以矫正踝关节在负重过程中的压力再分布为理论基础,以延缓OA的进展[4,5]。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指出,SO可以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胫距关节匹配性[6-10],降低踝关节内侧接触压力[11,12],甚至逆转踝关节OA的影像学分期[5,13,14]。然而,SO 对于距骨倾斜角 (talar tilt,TT)矫正仍存争议。有研究指出,SO治疗内翻型踝OA的患者中,TT角常矫正不理想[5,14-16],而术后TT角增大与治疗失败呈正相关[14,16]。尽管一些报道称,影像学结果似乎对临床效果没有显著影响[17],但许多医生及患者仍担心可能出现潜在的不良愈后。
1995年,van Valburg等[18]首次报道踝关节牵开术,并成为踝关节OA患者保关节的一种术式选择。虽然关节牵开术不能矫正骨性畸形,但可以牵拉挛缩的软组织结构,恢复关节匹配性。以往研究发现,关节牵开治疗TT角增大但无明显骨性畸形的踝关节OA患者中,部分患者的TT角得到矫正并维持[21]。因此,本研究联合SO与内侧牵开术(medial distraction arthroplasty,MDA)治疗同时存在骨性畸形和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OA患者,发现阳性结果[18]。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SO联合与不联合MDA治疗伴有TT角增大的内翻性踝关节OA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TAS)<84°;(3)踝关节 OA;(4) 存在临床症状;(5) TT 角≥5°[15];(6)行SO治疗,联合或不联合MDA;(7)至少随访2年。
排除标准:(1)神经系统疾病;(2)类风湿关节炎;(3)Charcot关节病;(4)Charcot-Marie-Tooth畸形;(5)踝关节急性或慢性感染;(6)SO失败后再手术。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足踝外科收治的内翻型踝关节OA患者,共34例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术前采用抽号随机分组,其中SO组16例,SO-MDA组18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侧别、病程、Takakura分期以及术前TT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研究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O,即胫骨远端内侧开放截骨术。取踝关节前内侧切口,显露胫骨远端前内侧骨面,截骨线内侧位于内踝尖以近端约5 cm,外侧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截骨前先置入1枚克氏针作为截骨定位。使用摆锯及骨刀斜行截骨,注意保留外侧骨皮质。根据术前计划,TAS角目标为90°~92°,胫骨远端侧面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TLS)角为80°~85°。患者术前自行选择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截骨部位;术中透视确定后使用接骨板固定。如果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较对侧减小超过5°,则考虑腓骨截骨;或距骨复位受限时,可以选择在胫骨截骨同一水平行腓骨外侧闭合截骨。若患者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或在骨赘清创术后外侧不稳定,则采用改良Brostrom手术以恢复踝关节稳定性。
SO-MDA组关闭切口后,安装外固定架。于胫骨及跟骨分别置入1枚骨针,1根半针从内侧向外侧置入距骨,连接并固定外架,术中调整外架,内侧撑开至完全矫正TT角。
SO组术后第2 d进行踝关节、中前足各关节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夜间使用短腿支具固定于中立位;术后6周允许部分负重,复查X线片提示骨性愈合后全负重功能锻炼。SO-MDA组外架固定10~12周。外固定架牵开期间禁止负重和踝关节活动,其余与SO组康复方案相同;拆除外架后,允许患者开始逐渐负重活动,并加强踝关节活动度训练。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记录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OA评量表(ankle osteoarthritis scale,AOS) 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20,21],以及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临床效果。临床治疗失败定义为初次手术的因相关原因而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包括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和关节置换术,但不包括无症状拆除内固定物的患者。
行影像学检查,采用改良Takakura分期评估。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AS、TT、TC和胫骨内踝角(tibial medial malleolars,TMM),负重侧位X线片评估TLS,Saltzman位X线片评估后足力线角(hindfoot alignment angle,HFA)。定期影像检查评价截骨愈合和内固定物改变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及Stata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两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SO组手术时间[(46.56±7.71)min、术中透视次数(4.31±0.98)次]均显著少于SO-MDA 组 [(58.86±13.29) min、(6.72±1.15)次](P<0.05);但两组间切口总长度[SO组(9.13±1.66)cm、SO-MDA 组(9.44±1.34)c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症状性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SO-MDA组带架时间平均(8.50±1.92)周,2例发生胫骨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愈合,未过早拆除外固定架。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6~72个月,平均(41.82±16.29)个月,随访过程中,SO组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26、61个月因疼痛和功能障碍行翻修踝关节融合术;而SO-MDA组无需行关节融合术者;两组临床失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见表2。SO组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SO-MDA组(P<0.05),但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AOS疼痛评分和AOS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及踝跖屈-背伸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O-MDA组AOFAS评分、AOS疼痛评分和AOS功能评分均优于SO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跖屈-背伸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
2.3 影像学评估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见表3。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 Takakura分期均有显著改善(P<0.05),TAS、TC、TLS显著增加(P<0.05),而TT、TMM和HFA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Takakura分期、TAS、TT、TMM、TC、TLS和HF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末次随访时,SO-MDA组的Takakura分期改善优于S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MDA组 TT角明显小于 SO组(P<0.05),SO-MDA组所有TT角均矫正为正常角度(≤4°)[15];SO组中5例患者的TT角没有矫正到正常角度。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在TAS、TMM、TC、TLS和HF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影像学评估结果与比较
至末次随访时,所时患者截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两组患者典型影像见图1、2。
图1 患者,男,58岁,内翻型踝关节炎Takakura IIIa期,行踝上截骨术联合改良Brostrom治疗 1a:术前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术前TT角为14.3°,1b:术前Saltzman位X线片示跟内翻,HFA角为26.4° 1c:术后1年正位X线片示截骨愈合良好,Takakura分期上升至II期,但TT角仍较大(6.4°) 1d:术后1年Saltzman位X线片示跟内翻部分矫正,HFA角为10.3°
图2 患者,女,64岁,内翻型踝关节炎,Takakura IIIa期,行踝上截骨术、腓骨截骨术及内侧牵开术治疗 2a:术前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示术前TT角为13.2° 2b:术后X线片 2c:术后1年正位X线片示截骨愈合良好,TT角减小至1.4°,Takakura分期上升至I期 2d:术后1年Saltzman位X线片示后足力线良好,HFA角为5.6°
3 讨 论
踝关节OA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重要原因。牺牲关节手术包括全踝关节置换和关节融合术,用于治疗有症状的终末期踝关节OA。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缺点,且远期疗效有限[1]。根据下肢关节压力不均会诱发OA的理论[3],恢复力线的截骨术可用于重新分配关节的压应力,以延缓甚至逆转OA的进展。SO的中期效果显示,患者的疼痛、功能均能改善,甚至可重返体育活动[5~10,14,16,17]。然而,这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尤其是对于术前TT角较大的患者。
距骨倾斜在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中很常见,是导致胫距关节不匹配的关节畸形。TT角增加的最初原因可能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然而,这将导致距骨受力中心和下肢机械轴的内移[12],同时增加外侧软组织张力,从而进一步加重畸形。一些研究指出,SO 可以显著改善 TT 角[7,9,17];然而,另一些作者没并有观察到类似的结果[6,14~16]。Tanaka 等[14]报道术前TT角>10°的患者术后均没有改善至正常。Lee等[16]研究指出术前与术后TT角存在相关性,并建议术前TT角>7.3°应放弃截骨术。Ahn等[6]报道,单纯行SO的患者TT角术后无明显矫正。本研究中SO组有5例(31.3%)的TT角术后没有得到矫正,其中2例(40%)最终治疗失败。因此,如何有效矫正伴有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OA,对骨科医生仍是挑战。
在前瞻性和随机对照研究中,关节牵开成形术治疗踝关节OA,在疼痛和功能方面有显著和长期的改善[18,19,22,23]。以往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距骨内侧半钉的牵开术对增大的TT角有矫正效果,可以松弛内侧软组织张力[19,24]。基于这一思路,作者在SO患者中使用内侧单边外架进一步撑开内侧关节间隙,并同时纠正TT角[25]。根据研究结果,单纯行SO对于较大的TT角矫正的失败率(31.3%)较高。然而,在联合SO与MDA,所有患者的TT角矫正至正常范围,并且得到维持。SO,联合MDA组术后平均TT角显著小于SO组。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1)本研究为回顾性设计,缺乏关于关节软骨改变的研究内容;(2)SOMAD技术使用较晚,所以SO联合MAD组随访时间明显短于SO组。尽管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本研究的中短期结果证实,SO联合MDA在缓解疼痛、纠正力线以及矫正TT角中,临床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单纯使用SO治疗伴有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OA存在较高的失败率。SO联合MDA治疗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结果。这项技术可以有效的撑开内侧间隙,纠正TT角,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负重力线。然而,仍需要设计良好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MDA矫正TT角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