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红色种子”,夯实语文能力

2021-09-29周俊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文本

周俊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接受思想熏陶,并形成心灵的成长,对于品味文本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笔者就以自身的教学,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架设认知通道,唤醒阅读热情

1.资料介入,搭建情感融通的通道

由于红色革命类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事件、人物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只能依循着自我到文本的单向传输状态展开,获取的文本信息也相对单一。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撑,就会制约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比如《七律·长征》这首诗中,毛主席以慷慨豪迈的情怀,串联了长征途中的一系列事件,讴歌了红军毫无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很多学生对长征的背景并不了解,尤其是对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更是难以想象。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之前,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组织学生收集、整理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纵向化、多维化的立体感知,搭建学生解读文本的桥梁。

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撑,学生从直观、鲜明的信息中了解了诗歌中“过乌蒙山”“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事件,感受了长征的艰辛。从这个角度再次走进古诗,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红军的乐观与开朗,感受到诗歌语言背后所蕴藏的赞叹与豪迈,形成对红军的钦佩之情。

2.链接生活,架设情感共鸣的桥梁

由于红色革命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差异较大,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顺势弥补和消融这种差异,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探寻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链接点,将生活作为学生走进文本、感知那一段独特历史背景的认知跳板,尽可能地缩小学生生活、内在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中有一句过渡性的语言: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教师就是利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中的情节,借助电影中所展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热情,并为学生补充了兔首、猪首等国家文物被拍卖的视频资料。这就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其所形成的冲击力以及给予国人的思考,其实还在继续。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还与那一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就将看似已经逐步远去的历史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甚至是未来的生活都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关注文本,理解文本,让文本的内容和情韵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

二、关注文本语言,形成认知体验

1.品析涵泳,在关键词语中开掘丰富内涵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品析和涵泳,在关键性词语中开掘文本丰富内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语言表层意思很容易就能理解,但其内在的丰富意蕴,却较难领悟,值得学生借助于语境进行感知。教师就需要整合运用类比、辨析等方法,为学生的品析与涵泳搭建平台。

比如统编版六上中《狼牙山五壮士》在描写五壮士“封顶歼敌”时,就运用了一个“砸”字,看似是一个用力扔去的意思,但融于这篇文章中,这一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上“扔”“抛”等字,效果如何?很多学生在多维对比中就能真正读懂这个“砸”字所蕴藏的情韵:“砸”字不仅展现了五位壮士对连队、对群众的保护决心,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敌人的无比憎恨之情。

只有在这样的品味中,才能将语言训练的工具性和思想情感的人文性进行和谐统一,将红色革命类文本的价值最大化。

2.聚焦表达,在洞察规律中洞开倾吐切口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果着眼于形式维度,只是在内容层面上需求,结果必然是收获甚少。”因此,教学红色革命类文本不仅要体悟文本所洋溢出来的丰富而浓郁的情感,更需要紧扣文本载体,揣摩课文中的表达形式,体悟文本表达的效果。

以统编版六下中《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这篇课文中“首尾照应”是其表达的重要特色。比如文章开篇,作者即直接点明时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而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如果从内容层面来说,作者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为什么交代两次呢?这样首尾照应的语句就强调了这一时间的特殊和难忘。

三、设置多维活动,把握文本内涵

1.基于教材,由一篇到一类

教材是范例,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重要理念,但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载体。能够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有着深刻的立意和豐富的语用价值,彰显出鲜明的典型性。因此,教学红色革命类文本时,教师可以在精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由一篇到一类的阅读活动,在类群文本的巩固和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习了统编版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一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战争的儿童”主题阅读活动,相机推荐一类描写战争中儿童的书籍。比如管桦所写的《小英雄雨来》整本书,让学生从单篇的阅读,逐步向整本书阅读过渡。可以拓展《放牛郎王二小》的故事,可以拓展《小兵张嘎》等文本。这些类群文本相互之间有共性,是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生长的重要力量。在学生深入和广泛阅读之后,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而需要及时为学生链接相关资料,将学生的思维向着文本的深处突进,并鼓励学生将类群文本统整起来关注,明晰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言语和思维的双重发展。

2.基于社会,从单列到整合

红色革命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旋律,其生活性资源、社会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全国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乡土特色的革命事迹和人物。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中的红色革命类文本时,我们就不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在文本中,而需要充分整合这些资源,通过对家乡老军人的走访、家乡革命故事的收集,开掘家乡独有的浓郁红色文化,并将这些资源与一些革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

比如教学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的《灯光》一文时,正值国庆节到来之际。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点面结合和线索串联的角度感知了作者的表达技巧,感受了故事中郝副营长的先进事迹。然后紧扣国庆节的特殊时期,鼓励学生在家乡中收集自己身边的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并将其制作成为红色人物的专题手抄小报,与班级中的故事会进行整合。通过阅读、了解、走访、整理、创作和演讲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的关注点从课内引向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落实文本的认知资源,推动学生认知思维和综合性能力的不断发展。

红色革命类文本作为统编版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在人文感知层面,还是在语用训练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把握统编版教材中革命类文本的价值思维,更好地推动学生在实践和体悟中获取人文素养和语用能力的双重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文本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