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
2021-09-29许艳
许艳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画形式将发散性思维直观呈现的工具,它从一个中心点出发,逐层拓展,帮助人们有序梳理思维。随着人教2011课标版(部审)教材在全国的普及,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两者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识字教学,从“单项”走向“同类”
1.板块识字,由“一个字”走向“一类字”。传统的识字教学零碎、杂乱,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常以课为单位,学生积累的汉字没有形成体系,从而影响后期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发展。引入思维导图,把握住生字特征,以直观的图谱展示同类字,加深学生记忆,由一个字引申出一类字,既达到了对生字的高效记忆,又能系统地复习已有积累。如一年级《语文园地五》的“识字加油站”中运用诗歌的形式对含有“包”部件的生字进行了板块教学。教师可以将这首诗转变成思维导图,以便于学生识记生字,如图:
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板块识字,学生不容易遗忘,还能自行拓展同类字加以积累。同时,学生还能自主将以前积累的字进行分类识记,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很容易地将这个方法迁移运用。
2.系统学词,由“单个词”联想“同类词”。汉字语言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其具体含义也会存在差别,用法自然也不同。如果借助概念图来梳理,不仅可以区分每个词的词义差别,进而明确它们的不同用法,还可以不断地往“记忆导图”中增加词汇量,达到巩固复习与记忆新知的双重学习目的。
众所周知,词语的积累对小学语文学习,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积累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水平。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轻松地在课堂上积累词语,在生活中积累词语,在“玩”中积累词语。
二、引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从“无序”走向“有序”
1.厘清思路,把握主题。在閱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厘清文章结构,把握课文主旨。思维导图直观鲜明的特点使其具有独到的优势。学生将从课文中得到的有效信息用连线、箭头等图画形式展示,从而有效地梳理出文章主线。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学生可以利用“鱼骨图”梳理出一条时间轴“主骨”,再在“大骨”上用关键词概括自己对老北京春节的印象,最后在“中骨”与“小骨”上补充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巧用一张小小的“鱼骨图”,把握住文章主线,再长的文章也能轻松读懂。
2.可视输出,有效对话。思维导图以直观明了的方式呈现思维逻辑,它可以把学生的内心活动转化成可视化图像,化无形为有形,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思考、理解和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均提出了复述的要求,然而复述对于小学生来说却不容易。如果学生能利用“山型图”梳理出叙事性作品的开端、发展(上升)、高潮、发展(下降)、结尾,依托“山”的形状优势,形象地再现故事情节,对学生的输出能力——复述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
3.前后勾连,螺旋提升。统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年级段反复出现,对学生的要求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年级与年级之间关联的课文、单元与单元之间关联的知识点、课文与课文之间关联的要素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以小古文学习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语文书均选编了1—2篇小古文,学生在四年间完成了“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强化了小古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如果能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掌握古文阅读方法,不仅能克服对小古文的畏难情绪,还能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朗读”“理解”“启示”三个方面提炼小古文学习方法,在新授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从这三个中心点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完成预习任务。即在“认知”过程中提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在“再认知”过程中增补,完成知识的系统学习。
三、巧借思维导图打开习作思路,从“单薄”走向“丰厚”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对写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学生作文写不好,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思维混乱,即言之无序;内容空洞,即言之无物;语言平淡,即言之无文。借助思维导图,便能轻松解决这三个难题。
1.寻主干——建立写作思维。写作文,“写什么”往往比“怎么写”更重要。选择好主题这一中心点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步。以六年级上册的《习作5:学写倡议书》为例,把“我的倡议书”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倡议书主题”“倡议原因”“具体建议”便是一级分支的关键词。学生须敏锐地选择富有话题性的倡议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当下热门话题去遴选,“七彩校园”“社会生活”“环保话题”“时政新闻”等不同角度的关键词就是“倡议书主题”的第二级分支。文章的主干梳理出来了,框架便有了。
2.添枝叶——培养发散思维。在确定好习作的主题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维,将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对应到不同的分支中去,不断地丰富下一级分支的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我绘制、同学互绘、教师补绘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将思维发散开去,习作便不会言之无物,且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如六年级上册《习作1:变形记》中,拟定变成对象为蚂蚁,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环境变化”辐射出“前后对比”“新困难”“自我感受”等内容,“自我感受”又能辐射出“新鲜”“好奇”“不安”“喜悦”等不同的心情。
3.缀鲜花——拓展语言思维。一篇佳作除了内容充实外,还需要做到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利用思维导图激发与作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记忆,筛选适合的词语丰富图表,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准备。
四、运用思维导图复习,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教师在语文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单元及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关系,理出清晰的复习脉络,系统地对本册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化复习课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大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并不唯一或者固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喜爱的图形进行建模,绘制自己钟爱的思维导图,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所思所想。虽然思维导图的形式千变万化,但需要整理的知识点仍旧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识记与学习,反而能创生出新的火花、新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缓解复习的压力,提升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思维导图虽然实用且效果明显,但教师一定要合理巧妙地使用,注意对初接触思维导图的学生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画,乐于学。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过程中的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大胆、完整地表达出来,才能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