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生的语文阅读有“深度”
2021-09-29柳爱娟
柳爱娟
高中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也要发展其鲜活的思想。这一理念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升华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但是纵观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阅读的目的完全是应试解题,部分学生的阅读毫无目的性。很显然,这样放牧式的自由阅读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能保障阅读深度。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发深度阅读
德国教育学家阿道尔夫认为:教学的艺术并非在于关注知识灌输的本领,而应当基于具体的实践对学生形成唤醒、激活和鼓舞。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需要呈现于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作为教师需要把握文本内容,了解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架构有益于展开探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主动的表达,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和敏捷,从而充分激发其探究潜力。
例如教学《项脊轩志》,很多教师会选择以书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联系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等等,但如果这些全凭教师的口述,必然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带领学生针对文本展开品读和鉴赏,再以此为基础组织探究,并设计“为自己的书屋命名”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何为书斋名?之后再带领学生回归“项脊轩”,了解这一书斋名的来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探究场域。当然还可以设计一连串追问:对于项脊轩,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这个书斋又有怎样的特点?在这篇文本中你更喜欢哪一幅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一连串追问,再一次成功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使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融入课堂学习,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二、基于文本题目,推进深度阅读
当学生已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之后,需要再次回归文本展开精读,基于文章内容提炼出关键话题,然后以此进行推理,看一看作者如何进行表述。如果能够基于话题促使学生展开阅读,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对文章的关键信息进行集中高效的把握,不会过多地纠结于一些并不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根据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容在于林黛玉在进贾府之后的所见所闻,并据此提炼出探究话题:封建家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紧扣这一话题展开思考,感受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当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之后,学生就能够深入文本,能够以林黛玉为主线,发现她遇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她的态度如何,而林黛玉对他人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在经历了这样的梳理之后,学生就能够快速高效地把握文本的重要内容。这篇文本的篇幅较长,想要学生面面俱到地掌握所有的信息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在目标阅读的指导下提炼出关键信息,提升阅读效果。
组织目的性阅读就是为了保障阅读的高效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閱读的速度,但是如果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完成阅读,大脑也会一片空白。对于目的性阅读而言,不能只关注速度,还要关注效能。紧扣话题展开目的性阅读,既能够快速提炼出和话题相关的关键信息,也有助于提升阅读效能。
三、引发共鸣升华,优化深度阅读
实际上,具体的阅读过程就是阅读者和文本内容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使阅读者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得到精神洗礼,促进灵魂的升华,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取得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所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审视,自主揣摩文本主旨以及文本内涵,获得个性化感悟,进而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机交融。
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学生对作者的感受不可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于是我带领学生展开亲身实践:将学生的眼睛蒙上,让他们独立地在教室中走上几圈,获得更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了解盲人的心态和痛苦,也能够感受到长期生活于黑暗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当学生具备直观的感知之后,再带领他们回归文本,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赞美。为了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也可以针对部分内容展开自我评述,使其能够立足于作者的视角,获得不同的思维感知。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深度阅读能力,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要指导他们理解文本内容,还要提供更丰富的拓展和揣摩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更深刻的个性化感悟,从而将这些习得高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