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组合作在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2021-09-28达芳
达芳
摘 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其中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培智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培智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和困境,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文章提出了提高培智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并以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师采用集体化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小组合作以外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实现其个别化教学目标,提高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32-02
一、 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贴近生活
陕西省西安市启智学校共有200余名学生,平均智商低于50,多为中重度智障学生,大多还伴有多重障碍。由于智障学生认知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短暂,故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师只有将信息技术教学依托于生活化情境,让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开展有效教学。
(二)教学方法陈旧
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明显,针对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却没有因人、因科目而异。
(三)信息技术学科流于形式
当前,许多培智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处于“边缘地位”,学校往往不够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对智障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及智力的开发程度,无法保障信息化设备、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师资力量。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没有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培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流于形式。
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信息技术课上,要对智障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教师必须构建生活化课堂,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和生活实用价值。
(二)丰富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还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在合作学习中,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共同完成课堂任务,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学习他人优点,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基本环节包括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从而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把教育康复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智障儿童掌握的概念和获得的技能,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积极意义。
4.个别化教学法
个别化教学要求教育者针对特殊儿童的天赋潜能及其个性差异,在合理评估其优势能力的基础上,提供扬长的个别化学习情境支持,不断开发智障儿童的优势潜能,实现智障儿童的优势潜能的优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让智障儿童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自信与快乐。
三、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步骤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图形的变化”一课参考校本教材《实用信息技术》第三单元“认识画图板”。在教学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画图板”并对画图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运用图形和颜色进行绘画创作。根据智障儿童的认知和操作水平,教师从学生经常观看的动画片中选材来设计课堂内容,开展趣味性互动游戏。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从而掌握图形的选择、缩放、翻转操作。
(二)学习者的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高年级某班的学生,全班共有9人,其中4人为智力发育迟缓学生,2人为脑瘫学生,2人为唐氏综合征学生,1人为中度自闭症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全班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有4人,分别为3名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和1名自闭症学生。
(三)开展小组合作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3个3人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信息技术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在完成课堂任务时,小组长负责为本组成员解疑释惑,或者在遇到问题时和本组成员互相讨论,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开展组间的竞赛,看看哪组最先完成课堂任务。在此过程中,如果“小组长”不能解决课堂问题,就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任務驱动模式有效教学
1. 任务设置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图形的变化”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画图板中图形的选择和翻转,教师根据智障学生学习特点为本节课设定了三个任务:调节图形的大小、图形的水平和垂直翻转、综合运用。任务线索环环相扣,学生通过“解锁”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
2.课堂导入
在“图形的变化”一课中,教师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引出可以变大缩小的金箍棒,那么,在画图板中的金箍棒怎么变大变小呢?教师布置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帮助孙悟空调节金箍棒大小(图形的选择);随后告诉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再进入第二个环节:帮助猪八戒转过身去,找到花果山(图形的翻转);最后的一个任务设置为综合应用:师徒三人相逢同取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合理分配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信心。
3.演示讲解
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演示和讲解。教师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将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清晰明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