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内涵与实现机制探析
2021-09-28侯坤李丹孙晓惠
侯坤 李丹 孙晓惠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取向;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59 — 03
“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开放多元的新环境下,立德树人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也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抓好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的基本育人理念,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内涵
立德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树立德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思想道德方面强调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和学生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树人主要针对受教育者,也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德育是大中小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义,是教育的“先手棋”,在整体教育体系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德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发展。随着高校种种不道德案件的出现,比如马加爵、复旦投毒等,高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引起重视和强化〔1〕。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高等学校不应该只用成绩来衡量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深化学习的场所,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培养基”,是国家后继有人的重要场域。高校的发展目标需要同时兼顾品德高尚的学生,以及学术型人才。习近平书记十分重视培养德育工作,多次呼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只有牢牢树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时刻抓住教育的根本要义〔2〕。
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明确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应该如何办这样的大学;另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为谁培养〔3〕。高校只有原原本本的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所提出的“四个回归”具体要求一一落实落靠,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要求,改变“失去灵魂的卓越”的状态,才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党和国家把树立人格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认识的片面性
就目前现状来讲,仍有不少高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教育误区,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德育工作就是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平日关注一下即可。教书与育人没有实现统一,认为科研人员、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做好自己的科研任务攻关、行政事务忙碌、专业知识教授就可以,没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更没有营造“大思政”育人环境,没有把握德育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全员性的育人特征,从而德育工作无法见到实效〔4〕。同时,教育工作者以灌输为主,没有结合实际学生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仍严重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理科、轻视文科的现象,这是没有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重要使命的主要表现。
(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全面铺开,人们已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让新时代高校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价值多元、文化多样、形式多变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大行其道,多元信息鱼龙混杂让学生难以辨别善恶,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对道德教育机构的建立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家庭不良氛围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不良思维模式,这样一来,本应贯穿于始终的道德教育就被无形中摧残。还有一些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教育偏差,如不守信用、功利主义等。在这种长期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免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质疑和抵触,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进程。家庭教育中缺少的道德教育有時是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如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及正确的教导,将制约着孩子道德教育的延展。
(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出现过于依赖、团队意识不足的心理特点。一些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在学校也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缺乏判断力、主动性、不善思考等。这些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团队意识〔6〕。进入新环境中,如果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物,然而,由于不良思潮、不良风气、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自身心理的不够成熟,导致自身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道德标准被削弱,三观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有的学生缺乏自律、道德规范、自我教育意识不足,他们的言行也缺乏约束,难以说外在的社会规范,正确地内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三、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
(一)发挥课程、实践和文化育人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的三观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实现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将德育融入到通识课、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活动能力强,喜欢新事物,思想活跃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探索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相对枯燥,高等学校应注重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是在封闭的环境下使学生接受、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高校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可以实现理论的迁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比如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进而形成和发展道德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弘扬正能量。
(二)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育者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先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高素质的育人团队将会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一个学校的“大思政”格局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发展水平,全员教育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开端。教育者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有真知识、真本领、真功夫,同时应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保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良好形象。教师应培养自我关怀和责任感,提高教育育人意识,树立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事业,以实现学生的未来。
(三)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树人需要以情感作为联络的纽带,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容易受外部世界信息的影响,对外部世界好奇的同时,也带有压力。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嵌入,道德教育同样如此,需要教育者引导学生由传统被动式教育转为自我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师身份的存在也在于学生,所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教无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励每一名学生的不断前进〔10〕。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只有心中时刻想着学生,为学生的未来谋划,主动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内化,进而实现德育效果。
(四)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加强党史国情教育和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防止他们成为西方道德价值观的“附庸”。高度重视培育选树學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增强自觉奉行的能力,养成日常践行的习惯,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动学雷锋活动经常化、常态化,鼓励学生为善不辍,集小善成大德。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敢于抓住机遇,适应时代发展,自觉把实现个人梦想和投身伟大中国梦紧密结合,恪尽职守地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不断增强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重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有序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网上领导工程,建设思想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网络大学生互动示范社区和综合主题教育网站。提高学生在网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实名注册制度和校园网使用溯源制度,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网上信息研判,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维护积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大队伍培训和保障支持力度,培养一支过硬的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队伍,唱响网上正面声音,引领积极的舆论导向。
(六)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校党委统一领导,班级管理、师生管理、院系管理为一体,党政共管,充分高校各个学院、部门、教职工等的作用,使高校上下共同营造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加强大学、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家庭和学校互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舆论、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高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突出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等的作用,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构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的实践范围,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道远。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孙晓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3):1-5.
〔2〕杜玉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笔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7-7.
〔3〕靳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6):5-11.
〔4〕周良发,朱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述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03):1-10.
〔5〕张立顺.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5):197-199.
〔6〕殷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8):48-49.
〔7〕王祎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审思、发展取向及实践向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3-45.
〔8〕邓永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及实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 (4):57-61.
〔9〕许彩标.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4-15.
〔10〕黎会友.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11):140-14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