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八里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历史价值初探
2021-09-28张梅
张梅
关键词:八里城遗址;出土文物;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17 — 04
八里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境内,因古城的周长近4000米(即八华里),俗称“八里城”。这座古城遗址在黑龙江省内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八里城的历史背景
八里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东八里屯西北300米处,东北距四站镇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干流5公里,城址居于松花江左岸一弓形台地上。经纬座标为东经125°56′,北纬45°45′。八里城近似正方形,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门皆有瓮城。八里城实测周长3761米,近3.8公里,沿城墙有丘状土堞(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楼,各马面之间距离不等。八里城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墙外10米处有一道护城河绕城一周。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环护全城,壕底与城(壕墙之间)长遍了杨柳榆等树木,城墙两侧,城壕上下复盖着一层天然植被。如今,八里城的城墙、城门、土堞与沟壕,大体保存完好。
经早年考古专家考证,古八里城始建于1130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為纪念金太祖阿骨打“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称肇州,隶上京路,此为八里城建城之始。八里城(古肇州城)建立后,自金代至元代,此城为金元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堡。
二、八里城考古发掘简况
(一)八里城遗址的发现。
有关资料记载,八里城遗址是于1956年开始被纳入文物保护视线的,是由当时的肇东县文物工作者通过对本县境内的文物进行调查时发现的。这次重大发现,为当地文物保护及八里城遗址发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肇东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开端。1957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发布第二批文物古迹名单。自此,肇东县的“八里城”开始被列入保护名单之内。
(二)八里城遗址文物的集中发掘。
有关资料记载,八里城遗址的文物发掘是于1958年冬季开始进行的。当时是结合深翻土地,由八九名工作人员组成深翻文物保护小组,积极开展八里城的文物深翻保护工作。发掘工作从10月27日开始,到12月8日结束,历时43天。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艰苦工作,在当地社员有力配合下,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石器、骨器、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等六大类600余件。发掘工作结束后,肇东县文物管理所的王修志将八里城文物发掘情况整理成《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情况简报》,上报给黑龙江省主管部门,该文章后在专业刊物《考古》上公开发表,八里城也由此引起了全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重视。
三、对古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历史价值的初探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基本特征,一是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从以上两个文物的基本特征,来解读八里城及其出土的大量文物,我们对其历史价值是否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
(一)八里城建城的军事重要性
1.从时间节点看古城建立。经早年考古及相关史料认定,八里城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纪念金太祖阿骨打“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称肇州,隶上京路。历史上的金王朝一直在征战不休,与辽朝战,与宋朝战。天会三年(1125年)金人灭辽,天会五年(1127年)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而天会八年(1130年),正是金人大举进攻南宋,南宋递降书,遂成为金朝属国的节点时间。在这样一个获取战场大胜的时间节点,为纪念勇猛善战的金太祖而选址建立一座城堡,无疑具有其重要的军事意义。
2.从地理位置看古城的军事作用。当初金人将八里城建在南距松花江干流5公里处,让整座城址雄踞于松花江左岸一弓形台地上,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显示了八里城的军事意义。建立这座古城时,金人已经历了对辽、对宋的多年征战,金人对安营扎寨建城,早已不会随意而建了,而是要精心选择有利于军事攻守的重地而建之。由此说,建城时选择这样一处要地,是有着周密的军事考虑的。此地距松花江不远,江水对于城堡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战略上可攻可守;将城堡建在台地上,也有居高临下的味道,远瞭近防都十分有利。
3.从古城设施看其军事防守目的。就八里城遗址外观而言,八里城这样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城墙、马面、瓮城、城壕、城墙、土堤等军事守卫设施一应俱全,这对于金兵、对于金朝来说该有多么的重要。其一是城墙马面,这纯属重要的军事设施。资料显示,在高大的古城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而马面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其二是瓮城,所谓瓮城,也是古代城堡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其三是城壕、城墙、土堤都很完备,这些设施也都具有各自的军事防守作用。由此可见,八里城这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应该是研究金代军事防御的一项完整的实物标本。
4.出土兵器文物显示了八里城的军事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女真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历史上的辽、金军队,几百年间就没有停止过战争厮杀。可以说金兵的马蹄踏过的每寸土地,官兵拼杀,攻占、修建的每一座城池,都有金戈铁马的影子,也都不可避免会有丢弃、散落的兵器。所以,这也不难解释,八里城遗址会发掘出刀、矛、箭簇等兵器和马镫、衔环等马具,以及车辖等车具。从这些出土文物看,完全勾勒出了一幅当年的金兵,或骑马善射、或长驱战车、或挥矛舞刀,在这片土地上拼命征战的生动画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八里城作为这一带的军事重地确定无疑。
(二)从八里城及其文物看金代社会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物,而每个时代的文物,又都会有代表性的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八里城遗址及其文物同样如此,我们试图可以从这座古城及其发掘的文物,去解读金代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尤其是八里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铁器类文物有600余件。包括了刀、矛等兵器;三环脚镣等刑具;马镫、衔环等马具;铲、锯、斧等手工业工具;犁铧、锄头、铡刀等农具;菜刀、剪刀 、铁锁等生活用具。可以看出,这些文物涵盖了军事、政治、生产、生活等方面,这对我们深入了解金代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生活等,都会有很大帮助。
1.从八里城遗址及其文物解读其中心城位置
八里城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其规模坚固性,都表明了这座古城所处的中心位置的。其一,这座古城建筑的坚固性,已充分显示了金人安营建城的目的性,那就是要建一座长久居住、发展下去的规模城。由此可见,八里城建设的规模和质量等,都是花了大代价、大心思、大工程的,这足以证明八里城的突出地位。其二,从八里城遗址与金上京遗址等周边古城遗迹比较,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各种设施建设都有高度的相似性和明确的金代特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座古城虽不是京城,可层次也并不低。由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座古城址能够经历了近900年的风蚀雨刷,至今还保持着完好轮廓,城墙、瓮城、土堞等仍清晰可辨。其三,从八里城周围的古城遗址看,八里城是处于中心城状态建造并存在的无疑。在肇东市境内,还有几座金代古城遗迹,如北距八里城10多公里的半拉城子、西距八里城10多公里的永发古城、东北距八里城20多公里的小城子、西距八里城20多公里的洪河古城、北距八里城30公里的光远小古城等,这些小规模古城,从规模上、质量上、用途上都远不及八里城,可以说基本都是依附于八里城而在一段时间存在着的。这些小城,无论有怎样的功用,都是为八里城这座中心城服务的,是围绕中心城而建立的。
2.将八里城认定为古肇州城的可信性
早年在八里城发现初期,经考古专家鉴定,就已把八里城遗址认定为古肇州城了。一是专家通过八里城建设的方位和规模,又经反复查阅金史等相关资料,依据《金史·地理志》中关于古肇州的记载,“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再结合对八里城及其出土大量文物的考证,最终把这座古城遗址与古肇州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为我们后人认识八里城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二是从金代的社会发展角度,似也可看出八里城是作为“州”城而存在的。金史显示,作为“州”,是金代介于“府”与“县”之间的重要行政建制。设立“州”,就要有州的规模、州的管辖范围,以及设置州的需要。古肇州城,也就是“八里城”,正是随着金代建立以来逐步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规模、地理位置、其周边小城以及出土的文物,都指向这座城应该是金代行政建制中的“肇州城”。三是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一些生活用具及手工业工具可看出这座古城当年的繁荣。八里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铁制生活用具,有菜刀、剪刀 、铁锁、熨斗、三足铁锅等,同时还有一些铲、锯、斧等手工业用具。其中的熨斗,呈平锅状。敞口、平底、有柄、熨斗沿内饰三圈弦纹,柄前端斗沿上有五瓣突起的铁,似莲花,柄残。口径8.5厘米。还有三足铁锅,铸造敛口,鼓腹、圆底。口沿下有弦纹,口沿下6厘米处有一圈宽沿,通高23厘米。从这些生活用具,反应出这里当年居住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中原汉民族人们生活是很相近的。即使是那些手工业用具,多半也与中原的一些工具类似,还是围绕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的种类繁多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池,而是一座很是繁荣了一个时期,有着大量军民居住的集镇式的古城。这样大的一座规模古城,在这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也是很不多见的。由此说,结合古城所处位置、建筑规模、设施完备、出土文物种类众多等重要因素,有关方面把八里城认定为古“肇州城”是有其充分根据的。
3.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可见金代社会政治的一斑。法律,是体现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重要方面之一,自古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法律,自然,金代也不例外。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包括三环脚镣等在内的刑具。虽然,我们不是想去探讨金代的法律,但通过在这样一座古城里可见一些刑具,这也足以说明,金代是有自己的法律和统治工具的。并且,这座古城内就曾经有实施刑罚的法务机构存在。有关资料记载,金律是中国金代法律的总称,金律具有强烈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相结合的双重特色。而且在沿用唐宋刑制的同时,保存了原部族的极为残酷的刑罚手段。虽然那些铁制的三环脚镣拷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座古城里是有着金律下的刑罚在实施的。
4.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对的历史阶段性。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大定通宝”、“正隆元宝”等铜钱,可看出这座古城存在的历史年代。资料显示“大定通宝”,大金国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铸造。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铸造的钱币有干支背文。“大定通宝”钱,造型简练、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精美程度比“大观通宝”有过之无不及。另“正隆元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系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铸造,正隆元宝为金建国42年第一钱,与前此沿用之辽、宋钱并行。由此可见,“大定通宝”“正隆元宝”这两种古钱币当时在这座古城是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这也间接证明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是辽金朝代的重要腹地之一。
5.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农具看金代的农耕文化。八里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铁制农具,代表性的有铁犁铧、锄头、铡刀等。其中的犁铧,铧面呈等腰三角形,尾部呈燕尾式,在靠近尾部有个三角形的孔。铧的背面尖端有一袋状深窝,铧长34厘米。鱼形锄草刀,刀身呈鲤鱼形。刀尖为慢圆,上部有一翹起的四楞铁,犹如鱼须,下为一方状突出铁,上有—圆孔,长55厘米。相关资料这样解读:八里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铁农具的型制都与中原地区的极其相似。这表明古时的中国内地和边疆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女真族和汉族为开发黑龙江流域共同努力的实物证明。有关资料还显示,金朝在东北农业开发史中是承前启后的,占有重要的一页。金朝女真兴起,以其地为“内地”,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隔松花江距八里城仅100公里左右),以此为中心空前的开发和发展了东北边疆地区的农业,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南与咸平(今辽宁开原北)、东京(今辽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连。可见金代时期,中原的农耕文化就已经在逐步与北方以狩猎为主的游牧民族相融合了。也表明了女真族在金代时期就已经进入从狩猎、游牧等生产方式,向农耕文化贴进与转化的历史阶段了。由此是否也可以说,这里的土地早就有被拓荒耕种的历史了。
(三)八里城文物表现出的民族文化融合
1.八里城出土的陶瓷器文物顯示出中原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陶瓷文化的影响传承关系。有关资料记载,金代瓷器在造型、烧造工艺和装饰技艺上,不但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宋代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民族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上的两重性,反映了金代女真民族物质文化与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通过这些瓷器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陶瓷史上金代瓷器的内涵,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譬如八里城出土的定瓷大碗,资料显示,宋定窑白釉大碗,器型大,成形不易,胎质细腻,器形丰腴端庄,器身外壁可见竹刷痕。碗撇口,弧壁深腹,下腹斜收,下承极浅的隐圈足。又,定窑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国统治中原北方地区后,《金史》记载: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而定窑正符合了金代统治者对于白色的喜好。由于统治者对定窑的喜爱,虽然战火不断,但金代的定窑在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提高。由此,我们可以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定瓷大碗、黑釉双系小罐、兽面瓦当、多孔器等陶瓷器文物,来看金代民族文化受宋代的影响和对宋代优秀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借鉴。
2.八里城出土的铁器文物显示出金代铁器生产、冶铁水平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也是中国冶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显示,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铁器最多,铁器广泛的应用于女真社会的生产、生活及其它领域,从这一侧面反映了金代铁器生产和冶铁的繁荣景象。这批铁器也是探讨金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中国冶金发展史的重要史料。正像资料里说的那样,八里城遗址出土的铁器文物多达600多件,占出土文物的70%左右,这足以说明,金代时期,北方的女真族在冶铁技术及铁器制造、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也正体现了那个历史阶段我国南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同促进和发展。这也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融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3.从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物都是有时代性的,每个时代的文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区别,正由此,才能根据文物的质地、制作技术、特征等来为文物断代。同时,每个时代的文物又都有着对以往朝代的继承性和创新发展。如此,才有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八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还有30余件石器和20余件骨器,如石斧、石础、石锛、石磨等,残骨匙、鹿角器等。显然,这些石器、骨器都不是金代才有的,而是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八里城出土的石斧,质地为青石,平面呈长条形,长方顶较窄,器身窄而厚重,横剖面呈长方形,两面磨光,长24厘米。另有石锛,石质为变质岩,白色有绿斑。磨制精细,刃尚锋利。器身略扁平,圆顶较窄,长9厘米。资料显示,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而石锛,则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又,鹿角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由鹿角制作而成,骨质坚硬,磨制光滑。即使出土文物中的骨质残匙,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由此可见,金代的女真族也一直传承着祖先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追溯到隋至唐时期的黑水靺鞨,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汉至晋时期的挹娄,还是上溯至3000多年前的肃慎,女真族都是在延续着祖先的民族文化并一脉相承着。由此也可看出,在我们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北方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结语
通过对八里城遗址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八里城遗址文物发掘的叙述,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这座古城的保护价值和考古意义所在。同时,通过对八里城遗址出土文物历史价值的充份研究,可以看出金代时期这片土地上,金人(女真人)在不断续写着先人勇敢、智慧、勤劳的历史,并且创造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完好的保护、珍存、管理好这些文物,记录好、用好、传承好这些文物传递给我们的宝贵历史。
〔参 考 文 献〕
〔1〕肇东县志.黑龙江省出版总社(85)黑出管字第1号(内部发行),关于古迹、文物相关内容.
〔2〕肇东文史资料(第一辑 内部资料)“八里城的发掘及其传说”(第三辑 内部资料)“金元两代的肇州城——八里城”“肇东出土文物简介”(第四辑 内部资料)“肇东考古第一功臣王修志”(第五辑 内部资料)“四站一带出土的古代文物”“八里城遗址”.
〔3〕中国肇东.政府网站关于“八里城”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