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2021-09-28
简牍是中國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它第一次把属于贵族的知识向大众传播。简牍起源于商朝,但因竹子和木头的保存时限不像甲骨和青铜那样久远,至今没有发现商朝的简牍,现存最古老的简牍来自东周战国时期。在商朝与周朝交替之际,由于书写量的增加,能重复使用的简牍取代了甲骨,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并且贯穿了周王朝的八百年的时间。
竹子作为常见的植物,坚韧性好、耐磨易染色、比木头容易加工,古人用竹子做成竹简来书写文字。做竹简要用长了三年以上的竹子,它的质地较好,而且长短适于书写和阅读。把砍下来的竹子劈成细长的竹条,再用火烤竹片让它脱水,有防腐防虫的效果,也能在书写时不让墨晕染开。竹片的内表面是白色的,叫做“笨”“竹黄”,一般就把字写在内侧。由于竹子有竖条的肌理,在写横画时有阻力,只能尽量把横画拉长,渐渐地文字就演变成了扁方形。古人在写竹简时如果写错字,就会用削刀削刮掉原来的字再重写。削刀又叫“书刀”,功能等同于现在的橡皮擦。刀和笔是书写竹简的必要工具,因此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竹简狭窄每片只能写一行字,内容长的文书就用很多竹简按顺序编号排列,再用麻绳或牛皮条编串起来,用牛皮条编的叫“韦编”,编好的竹简称为“册”或“策”。
除了竹简,古人还用木板来书写。木板比竹简宽厚,可以写多行字,叫“木牍”。竹简和木牍合称为“简牍”。编成册的简牍在长度的使用上是有规定的,写皇帝诏书和朝廷律令用三尺(约67.5厘米)长的简牍;抄写经书长是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大众写书信的长度是一尺(约23厘米),所以又称书信为“尺牍”。
“删”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编好的册,右边是用来削掉错字的削刀,表示去掉文辞的字句。“典”的甲骨文是两只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上面是册,下面是两只手。演变到篆书时,就没有了两只手,而是把古籍放在了一张案几上,少了些敬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