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下)

2021-09-28张强

养生大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道德经黄帝内经阴阳

张强

问:《道德经》《黄帝内经》对于人生病的病因是怎么认为的?

答: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的身体是形而上的精神体,而病患的产生原因则是下降到具象的物质体上,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心灵力量。身体的疾病与苦难,是生命形式的异化,缺乏作为主体的人性觉醒,没有通极于道体的生活体验,只有感官的放纵与心知的定执,造成生命不仅不能开显,还要面对着各种层出不穷的生存弊端,这是人现实存有中的最大病因。这种病因是一种人格性的病因,肇始于生命形式的情念欲望,是身体的感官作主下的放溺行为,缺乏心性践形的自我涵养工夫。在人格的异化与堕落下,身心活动丧失了精神性的文化导引,流转在异化形式的丛林之中,不得不接受各种病痛与灾难的考验。

老子认为:人体的感官欲望,是生命存有的根本病因。停留在感官式的身体活动上,只有经验性格下的无穷欲望;身体是动物本能的外在形式,缺乏内在本质的价值体验,是人们发病的主要原因。

《道德经》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等是吸引感官贪恋的外物,导致无穷的欲望,造成“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令人心发狂”“令人行妨”等病因;说明过分重视感官的享受,将造成自我人格的沦丧;因欲望而蒙蔽了分判的理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这是人在身体形式下的最大的灾害。当感官压过了人性,在享受中无所节制,则人将沉沦于纵情恣欲的妄境中,衍生出无边的病患与灾难。

一切身外的迷恋追求,是与身无补的,甚至是劳身与伤身,不仅无用,反而还会有害。当感官追逐外在事物的满足时,内心状态就无法保持宁静,在纷扰中失去原本的淳朴,导致病患滋生。如果回到纯生理的本能而存在,不向外追求欲望,直接以自己的生命的能量来发挥安定心性的作用。

老子强调人要有知病的能力,了解病因就可以超越病情,从“病病”转向于“不病”的境界。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病”是由于“不知知”,缺乏对病因的掌握,还自以为有知,这是人自以为是的毛病。对自己的病因没有着自我观照的能力,却强不知以为知,这是知的异化所产生的病因。所谓“病病”就是要知病之所以为病,也能察知到这种不知病的病因。如此,就可以精进于真知,达到远离疾病的“不病”状态。这种“知”是超越世俗的是非对错,不是形式上的爭辩不休,而是内心的理解与领悟。一般人在感官的物质追逐中,对病因是假知的,缺乏真知真行的能量,最后还是困死在病因之中。圣人就不同,是真正的“不病”,在于有“以其病病”的智慧,能相应于心性掌握到一切致病之因,从病患中超越出来。

病因除了来自于生理的感官与心理的执着外,还有就是人际间形式化的习惯价值,迷失在社会价值的奔竞争逐之中。老子认为:社会的纷争不息与动乱不定,在于人们抛弃了大道的纯朴,失去了自己原初素朴的本性,造成了巧伪浮华滋生的病情。

只要人的身心是有着无止尽的欲望与需求,就无法逃避接踵而来的祸咎与灾难,其最大的病因就是人们身心的“不知足”与“欲得”,在多欲的生理与心理的导引下,在行险侥幸的过程中不断地惹祸伤身。老子提出了根本性的医疗手段,即“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方法。这一方法靠的是内心“有道”、合于道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物质性的富有,而是精神上随遇而安的宁静,是以天道常存的体验解消欲望的念头。从病因上釜底抽薪,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生命不单是生物形态的形体,还包含着精神形态的心性。这是人异于动物的文化本性,关心的不是肉体的疾病与灾难,而是在自然法则下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老子的病因说,不是建立在身体生理、病理与疾病的诊断与防制上,而是重视生命与天地万物间内外沟通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认清生命与天道相合一的文化现象,进行自我的反观内照,从冲突的生存情境中超越出来。

《道德经》诊疗法是将身体纳入到心灵的精神活动中,以“无欲”来化解“有欲”,进入到至善的生命境界之中,对应着天地的自然之道,使身体在情欲的中和下,获得无疾无患的生存利益。这是超越出被祸患与疾病所困的身体,从宇宙运行的规律处安立与天道共振的生命节律,在形上的终极关怀下,圆满与实践与天理相应的身体。

老子的医疗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上,是将身体与心合而为一,且纳入到与宇宙万物对应的天道秩序中;是偏重在生命的意义治疗或存有治疗上。这与现代以科学作为主体的医疗体系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却能扩充当代医学的文化内涵,领悟生命在精神形态上的重要性,理解到身体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结合体。因此,不能只偏重在物质层面的能力,忽视文化意义上自我创造的生命能量。

《黄帝内经》针对于身体患病的病因解释道:

一、外因有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气,在正常规律时,没能影响到人体脏腑发病,这时称为“六气”。一旦六气“太过”或“不及”,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发病,才称为六淫。六淫的发病,多具有季节性。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里,有时六淫太过或不及,为何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其原因很简单: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增强体质,顾护“正气”的重要性。

二、内因有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这不奇怪,关键在于“适度”。七情过度,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失调而为病。管理好个人情绪是治未病的关键。

三、“不内不外因”,如饮食、劳倦、烧伤、烫伤、虫蛇伤等。

还有人为的意淫,如浏览黄色视频、图片,手淫;长时间的看电脑、看手机、晚睡早不起等不良习惯,都会造成身心疾病。

顺应天时,管理情绪,改变习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得病或少得病。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练习养生呼吸方法,在静坐中进入虚无境界,呼吸吐纳,培植真气,疏通经络,气血充盈,正气在内,病气消退。这就像电脑故障不能工作,一切归零,重新启动。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也就是对人体病患身心进行归零过程,类似于电脑的一键恢复出厂设置。

问: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通过什么方法都能够得以改善和治愈?

答:这个先要从宇宙观谈起。不同于西方宇宙观理论,中华道文化对于宇宙形成起源、万物之生长变化是这样认为: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状态中,那时是没有宇宙和星际的,当然更没有生命的存在,但已经有了道的存在。

《周易乾凿度》和《列子·天端篇》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其过程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太极)→天地→万物。由“寂然无物”的“太易”到“太始”,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太易”是“未见气”的一种虚无寂静的状态;“太初”是“炁之始”,到了“太始”阶段才有形可见。“形变而有质”,这是“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这就是“浑沦”。“浑沦”是未分离的统一状态,又称为“一”,称为“先天一炁”,也就是“太极”。由“太极”一生为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再由天地产生人和万物。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此先天五态也被定为道文化哲学中炁从无生有的五个阶段。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解释为万物的起源和运行规律,一就是先天一炁,有了这个一,才分出阴阳二气;阴气和阳气冲和,化生成了精气,才有了三:人、动物、植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张紫阳《悟真篇》云:“道是虚无生一炁,便是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就像《黄帝内经》所言:“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是万物出生形成的原始能量。先天一炁中阴阳二气相冲的和气,人体处于这个状态,生命力最强。

比如胎婴200多天,从两个细胞长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样高速度的生长,除在母胎里先天时期以外,一生中再也没有了。

阴阳混一的状态,产生和气,才会生生不已。道家把先天的阴叫“性”,把阳叫“命”,性命混一,生机最强。

人出生以后进入后天。在胎婴时期,阴阳性命浑化,幼年性命小偏,少年中偏,青年大偏,壮年分,老年离,死亡性命散。从普通人的人生路线看,先天一炁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从混一到偏、分、离、散,在人一生中是第一位的主宰。

当先天一炁主宰时,人体的生机最强。比如婴儿和幼年的人,饿了要吃,冷了要穿,虽然有后天意识,但还是先天自然意识的主宰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到青年时期,心地坦率,举止活泼,无拘无束、无妄、无为,不知烦恼,身体健壮,精神充沛。

当人所谓成熟了,就受后天意识主宰,忘记了自然本性的真实需求。后天意识一起,先天意识退位,先天之性便深藏,先天之性深藏,先天之命便外散。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外散。先天之命外散,后天机制的阴阳二气便分离。这一分离,五行之气就互相克制,五行一克,秉受的偏气便发,偏气一发,七情六欲即动,七情六欲一动,五脏六腑便伤,人体阴阳便离绝。

后天意识主宰着眼耳鼻舌身六根,他们一动就消耗内能,喜怒哀乐欲和六根都被骂成贼。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乱,欲则气丧。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个大自然的天道系统,人为的没有节制的情志,就会破坏人体的天道。六根是向外的窗口,是丧失内能的贼户。

人体生命如同一盏油灯,先天一炁就是灯油。

正常人的生命状态规律为生、长、壮、老、死。道文化从呼吸入手,从先天一炁入手,后天补先天,添油续命、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现象;皆是通过修炼以延长寿命,试图改变“命由天定”的结局,所以才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说。

道文化认为气生百病,百病生千气。这个气就是生命体内各种各样的机体对生命所产生的作用。气生百病,表明内机能作用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疾病都是以气态形式存在于人体,影响人的正常机体代谢运行。

《黄帝内經》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道文化养生呼吸法,就是呼吸天阳之气,接通先天一炁,祛除虚邪之气,生命个体充满阳气正气,阴邪之气就会消退。神气合一,天人合发,使虚空先天一炁与身体先天一炁合一,归根复命。

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学习实践,是能够改善痊愈恢复健康的灵枢。

如果能够长期保持精神内守,返朴归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做到“无欲”“无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如同《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所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那么过百岁,度天年都是正常的生命状态。

问:我们知道姚老师经常会在终南山、青城山、鹤鸣山、罗浮山等地静居,您现在为什么在黎母山住的时间会多一些?

答:“修心在红尘,养气在山林。”终南山,处于古雍州,坎位,属阴从水。终南山也叫地肺山,大地之肺,大地与天之气互换处所;老子、关尹子、姜太公、吕洞宾、王重阳、钟馗、吕洞宾、赵公明、孙思邈、李白、陶渊明,王维都曾在终南山修行隐居;鹤鸣山是轩辕黄帝的师傅广成子在此驾鹤飞升,后来杜光庭、陈抟、张三丰真人也在鹤鸣山静居修行。大凡这些大宗师修行静居的地方,肯定环境优美,都是气场特别强大的好地方。

古代海南岛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古人认为海之南是疫疠横行,瘴气四起,是流放犯人之地。其实,黎母山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海南处于中华九州离位,为阳从火,属阳中之阴,冬暖夏凉,是难得修养生息的好地方,白玉蟾真人曾经在此修成神霄雷法……

我本青山养气山林,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不管是终南山、鹤鸣山,还是黎母山,自己还是姚青山,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道德经》《黄帝内经》的超前的人体生命科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体生命维度,推广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才能使《道德经》《黄帝内经》中华民族的智慧高峰更加巍峨壮丽。

黎母山满目翠绿,郁郁葱葱。荔枝花、黄花梨、槟榔花的花香与和风一阵阵袭来,花不醉人人自醉。当下正是阳历二月初、阴历腊月头,北方还是数九寒天,冰封雪冻,然而黎母山却是蝉鸣树荫,莺歌枝头,虫吟幽涧;白云高处,蓝天艳阳,一派初夏盛景,不由得深吸一口气,感到元炁满满,神清气爽,飘然欲仙。

猜你喜欢

道德经黄帝内经阴阳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