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七十余年发展成就之概述

2021-09-28曾孔

养生大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

曾孔

一、中医药的发展靠法律保障护航

法制建设是我国中医药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从建国初期的“无法可依”,到拥有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中医药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1950年,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就正式确立了“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我国中医药事业开始走上发展的轨道。1982年,我国首次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宪法,为中医药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依據。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开启了中医药复兴的新征程。其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标志着中医药法制化建设步入了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两部五年规划,为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进一步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几代中医药人的奋发努力,我国中医药终于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治之光。2017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医药领域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法律。该部法律规范与扶持并举,不仅构建了中国传统医药发展的制度框架,更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振兴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建国初期,我国中医药事业面临着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机构不健全的困难局面,导致中医药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不平衡,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因此而非常薄弱。“文革”时期,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从城市开始向广大农村扩展。在此期间,虽然解决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1959年全国中医36.1万人,西医23.4万人,到1977年西医有73.8万人,增加了2.2倍,而中医却减至24万人,比195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1966年全国有中医医院1371所,1976年时仅剩129所,10年减少91%1。那时,中医药事业式微,中医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服务更难以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开启了振兴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中医与中医药业的发展,其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加强。据相关资料统计,到“十二五”末中医重点专科数已达到1495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且遴选出2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立了分层次的专科专病体系,组织制定了406个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截至2018年底,全国三甲中医医院442家,中医医疗机构增至60738个,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到123.4万张,从业人员总数增加到71.5万人,医师人数增加到57.5万人,年诊疗人数增至10.7亿,年出院人次增至3584.7万。中医备案诊所占中医类诊所总数的26.94%;全国8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了中医科,多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9.3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57%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2。

此外,2008年国家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医疗机构着手,先后确定了173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确定了65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设点地区;“十二五”期间确定了3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专科。通过对各类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的不断规范与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3。

目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体系建设的完成,我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将全面得到充分展现。中医药服务也将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三、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创新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政府对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全国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医药科研成果显著。例如:汤颂延4于1960年7月5日,首次将手三阴穴针刺麻醉应用于右上肺叶切除手术并获得成功。尤其是独特汤氏头针疗法的发明,经20余年的实践,疗效确切。尚尔寿5在钻研中医治疗疑难神经精神疾病时,创制了复肌宁(天麻、全蝎、娱蛤等),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有效率达79.16%;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有效率达50.6%;治疗重症肌无力、脊髓空洞症、中风后遗症、脑外伤性精神病、遗传性痉挛性脊髓麻痹、重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疗效6。除此之外,陈可冀院士的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陈竺院士阐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细胞核分子机理,以及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多项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屠呦呦7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了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于1972年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8。一株青蒿,经现代化提取、制药,变成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抗疟新药。这就是科研创新的魅力。以中医药高质量疗效的临床证据,让古老的医学焕发了生机。

中医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从国家到地方,从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逐渐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了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医药研究平台和基地;二是制定了《中医药科研伦理管理规范》,主导建立世界中联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并得到正式批准成为国家认证项目(CAP认证);三是建立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9;四是中药已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发展到现代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100多种剂型,品种达1.4万余个,由此展现了中药在技术创新与药品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引起了中外医学界的关注。例如:成功研究了一批濒危动植物资源替代品,包括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人工虎骨等;加深了对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及经络的原理和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认识;进行了中医四诊中脉诊、舌诊、面诊的数字化、定量化研究;获得了中医药对特殊病和疑难杂症治疗的特殊疗效、中药活血化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显著疗效、外固定方法治疗四肢骨折的成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这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为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善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建国以来,1955年国家第一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0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后因文革影响,中医药教育受到严重阻碍。直到改革开放,中医药教育才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创办了中医研究生班。1979年,我国最大的全国性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后改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成立。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设了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全国高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85.8万人11。此外,2008-2009年,国家共组织实施12113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年均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近19万次12。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充实到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承担着传播中医药的重要使命。特别是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的开展,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和激励作用。

同时,由于我国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属性,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良好氛围也在逐步形成。十二五”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开展了近20个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涵盖了各级各类中医药领域,培养了99名岐黄学者、1222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20名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1239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637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520名西学中骨干人才、181名少数民族医药骨干人才、10334名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以及20万余名乡村医生13。

随着我国中医药教育的日益繁荣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正本清源、澄清事实,正确地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传播中医药文化已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欢迎和重视。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遴选确认了81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收藏展示中医药文化相关展品8万余件,年平均开放天数306天,年接待一千多万人次参观,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3000余场。2011年至今,已组建了一支230人的国家级专家队伍和2000余人的省级专家队伍,每年举办科普讲座6500余场14。其中,通过把中医药文化与图书、音像、影视、动漫等巧妙结合的科普作品就有1500余种。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教育领域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其他学科领域形成了同步发展的格局。

五、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加强

自古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融合的独特纽带,其对外交流、服务世界的功用从未间歇。如今,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中医药一如既往,依然携手世界同行。

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推广使用中医药诊疗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可。目前,中医药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四个中成药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开展Ⅲ期临床研究;一批中成药正在开展欧盟注册研究;一批中药材品种纳入《美国药典》和《欧盟药典》;国内多家大学及中医药专业医疗机构在海外建立中医药中心,覆盖范围包括中亚、欧洲、美国、澳洲等地区。《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与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主管机构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有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药正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内基地合作国家达88个,累计服务外宾约13.4万人次,其中外籍患者约12万人次15。此外,中医药在应对癌症、心脏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越来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中医药国际化并非一路坦途,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其认可度仍然得到较大的提升。随着中医药国际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凝聚着东方古老民族的智慧。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中医药取得的辉煌成就,再次彰显了中医药在我国卫生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医药作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旅程中,它仍将不断地与时俱进,向世人展现传统医学的价值和魅力。

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作者:张梦雪;56号文件吹响振兴中医药号角。

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作者:黄蓓;【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中医药服务给百姓更多获得感。

3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保健篇】“治未病”不再被误以为“治胃病”。

4汤颂延(1921~1982年)1957年工作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1958年调上海市针灸研究所。

5尚尔寿(1924~2005年)系中医世家,从父尚明斋学医。1985年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历任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院专家委员,中国中医研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西苑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6王羲明,刘崇晏,黄吉赓,等.开拓科学发展中医创新成果——记全国首届中药专门研究人员发展中医药的卓越贡献.《中医文献杂志》2010第1期.

7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中国首位诺贝尔醫学奖获得者、药学家。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8来源:360百科检索“屠呦呦”。

9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科研篇】科技创新为中医药插上腾飞翅膀。

10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壮丽70年·党领导中医药发展历程⑧】重教育人传承中医薪火。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教育篇】夯实人才队伍,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13中医中药微信公众号:【特别报道】岐黄振兴七十载,与民共圆中国梦——中医药事业70年发展纪实。

14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文化篇】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1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作者:徐婧;【壮丽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巡礼】向世界展示中医药闪亮名片。

猜你喜欢

中医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