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字义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021-09-28姚振娟
姚振娟
摘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教学以任务的形式实施。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经典文选,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为后续学习任务的开展打下基础。任务二要求学生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典网,完成汉字的家族式梳理,初步探究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任务三要求学生在家族式梳理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一个字的发展,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家族式梳理;文化信息;思维方式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此课程安排在选修阶段,学生已经经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积累了有关汉字、汉语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了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该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要求均应有所提高。正如王宁和巢宗祺先生所指出的,在这个阶段,相关资源应该更加丰富,并且要特别重视对语理的探究。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中提道:“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認识。”教材在介绍词语的积累时,仅简单说明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比如,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有些词之间具有同义、反义、亲属和顺序关系等。但对家族性和系统性该如何理解,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等,教材都没有明确说明。基于此,笔者尝试开设了一次8课时的专题教学,试图通过对汉字的家族式梳理和汉字背后文化的探究,帮助学生窥探字义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本次专题教学以任务的形式实施,共分为三个任务。
一、任务一(2课时):阅读经典文选,完成读书报告,提高对汉字的理性认识
阅读书目为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的第五讲《怎样分析一个字——汉字的结构和字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的第七章《表意字》和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考虑到学生经过必修阶段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一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为了避免空谈,阅读内容主要以文选为主,重在梳理总结。选择以上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这三本书都是大家手笔,是汉字学方面的权威著作,也是普及性质的读物;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所选内容适合学生阅读,又兼顾古代和现代。王宁先生和裘锡圭先生的选文重在对汉字的性质进行介绍,并结合具体的汉字讲解如何分析汉字,理论和实例相结合,通俗易懂;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介绍了文字从起源到东汉末期发展演变的过程,阐述了造字用字的基本法则。《说文解字·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学生借助于工具书可以了解其大意。阅读这些文选,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同时能为后续学习任务的开展打下基础。当然,这里的理性认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方面。
实施方式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梳理总结,最后形成读书报告。难能可贵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任务二(3课时):完成汉字的家族式梳理,初步探究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
该任务又细分为5个活动:
活动1:描述图1所示的一组汉字甲骨文的构形意义(甲骨文字形缺失或意义不明的,可参考金文或小篆构形)。教师在该活动中提供示范——
“家”的甲骨文为“”。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本义为屋内,住所。古代生产力低下,猪是财富的代表,有屋遮风避雨,又有一定的财富,构成一个家的物质条件就具备了。
活动2:猜测每个汉字造字的本义。
活动3:探究这组字反映的文化信息。
活动4:以这组汉字为例,简单概括汉字家族式梳理的思路。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女 妇娶婚婴
活动5:以下两个作业,任选其一完成。
(1)结合所学,从表1所示的部首和汉字中,任选一组进行梳理,梳理内容包括字形、本义、文化信息等。
(2)选择一组汉字,除了以首建类,尝试一下其他分类方法。
由于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的、成系统的,因此,笔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取了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以首建类法,组成汉字家族,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汉字的家族式梳理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前三项活动的成果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但是对部分汉字构形的描述和本义的推测是有偏差的。此时,笔者提供支架,进行引导。例如,“婚”跟黄昏有什么关系?又如,《说文》中有“娶,取妇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娶亲就是取妇,“娶”在早期文献中只写作“取”,而“取”字的本义为“抢夺”,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那么,“娶”为什么会跟抢夺有关系?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联系女字旁的其他汉字,由此又引入了“妻”()这个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像有人用手去抓女子的头发。此时,再联系“婚”,把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娶”的本义,也有助于学生探究女性文化和婚俗文化。
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时发现,以首建类、因形求义和比较关联是家族式梳理的基本方法,而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则可以作为探究目标。至此,学生初步解决了汉字汉语专题如何探究和探究什么的问题。
当然,这里仅仅是一组汉字分类的示例,因此,任务5中,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其他的分类方法。恰恰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其他的梳理方法,那就是按照义类进行梳理,把同一义类的汉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家族来比较分析。比如,关于饮食的,关于军事的,关于建筑的,关于战争的,等等。
三、任务三(3课时):提炼字义演变的规律,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学生课前阅读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中“古今词义异同”的内容。节选内容如下:
(1)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觐礼》)
(5)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6)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结合节选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1:解释各句中“礼”字的词义,看看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简要说明归纳理由。
活动2:参考汉典网、字源网,找出“礼”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推测哪个义项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活动3:绘制词义发展关系图,并初步概括“礼”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活动4:以编故事的方式向班级同学介绍“礼”,内容可以包括字形、本义、语义演变过程、文化信息、古人的思维方式等。
活动5:从表2所示的文言实词(注:均为统编新教材已经学过的必修篇目中的文言实词)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对象,搜集该文言实词例句并释义,找出其甲骨文或金文字形,构建词义演变图并深入概括其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尝试完成小论文。
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学生思考除了文化信息,还可以探究哪些内容。正如教材所指出的,一词多义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多义词之间的义项并不孤立,而是存在着各种联系,通过分析词义间的相互联系就可以抓住多义词词义发展的线索。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所以分析词义就是分析字义。对于如何判断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词义之间得以发展演变的根据是什么,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所以该任务选取具体的汉字,一方面,对其义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在分析甲骨文或者金文字形的基础上进行本义的推测,并绘制字义发展关系图;另一方面,探究其词义得以发展演变的依据。所以,这一任务与任务二相比,重在深度探究其中的文化信息。
梳理和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笔者在设计之初是有担忧的,担心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有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出乎意料。如学生在任务二中又发现了其他的梳理方法,那就是按照义类进行梳理,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实践。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能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
此外,由于考虑不够周到,任务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的评价量表,导致学生上交的读书报告和小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以摘抄为主,部分学生能够将理论进行简单的应用,还有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汉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上交的读书报告和小论文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如果能够提前把具体的评价量表下发给学生,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有标准可参考,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仅仅是以“内容充实”这样宽泛的表述作为评价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题任务群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本文提到的探究方法和目标,只是提供了一种探究思路和方法,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探究以及还可以探究什么,是需要广大教师继续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理想的结果是能够形成更為完备的系列。
参考文献:
[1] 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