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
2021-09-28尤爱民
尤爱民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脑卒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永久性致残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患者发病后常表现为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吞咽、情绪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近年来,该病发病趋于年轻化,且恢复情况不佳,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3]。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多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感觉中枢或传导通路受损,主要表现有疼痛、麻木、蚁行感、烧灼感等错觉,且持续不能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情绪及功能恢复等[4-5]。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刺络放血、拔罐、针灸、电针、中药熏洗等传统康复疗法可疏通经络,濡养脏腑,在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方面应用广泛,并取得良好效果[6-9]。笔者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79例。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与随机数字表配对,随机数单数分入试验组(40例),偶数分入对照组(39例)。试验组共完成37例,脱落3例,脱落率7.5%;对照组完成37例,脱落2例,脱落率5.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例)
组别 n 年龄/岁 病程(t/d)性别脑卒中类型脑出血 脑梗塞对照组男女37 53.15±3.72 27.86±1.65 21 16 10 27试验组37 53.62±3.58 28.49±1.78 22 15 9 28
1.2 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45~70岁;②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脑出血(2019)或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10-11],且经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伴有偏身感觉功能障碍;③第一次发病,非急性期(病程>2周),病情稳定,认知功能水平满足课题要求,能够耐受对应的治疗项目;④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参加并全程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病例排除标准(自拟)①脑卒中后伴有严重认知、言语、吞咽功能障碍,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②生命体征尚不平稳,营养状况差,心肺功能不佳等不能耐受治疗;③严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不配合治疗[12];④既往疾病遗留有肢体感觉障碍。
1.4 病例脱落标准(自拟)①干预过程中脑卒中再发者;②干预过程中出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下降,无法继续试验者;③因病情需要转其他专科或外地治疗,无法按计划继续干预及评定者;④患者及家属主动要求停止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①入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及合并疾病的必要药物治疗;②常规康复功能锻炼:据患者功能状况开展相应功能水平的运动功能锻炼:上肢功能训练、下肢功能训练、上下肢协调功能训练,每次40 min,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感觉功能训练:对患者进行温度觉、痛觉、触觉、复合觉、运动觉及本体觉训练,每次20 min;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进食、转移、如厕、洗漱、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③传统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电针+头针:穴位以手足阳明经上穴位为主,配合辨证取穴,患健侧交替进行;电针以患侧肢体为主,疏波(2~5次·s-1);每次治疗时间30 min。康复治疗方案由我科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针灸治疗师分别执行,每周6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
1.5.2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浅刺拔罐及患侧十宣放血疗法。具体操作:①根据患者症状部位选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尺泽、髀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中的2~3个穴位,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穴位或附近的感觉敏感点及其近端、远端、左右两边,共5次,每刺深度0.3~0.5 cm,用抽气罐吸附刺点,留罐10~15 min,去罐后清理血液并消毒,用输液贴包扎;每周3次。②选取症状部位接近的2~3个十宣穴,拍打手脚后,按揉对应手指(脚趾)两侧血管至稍有潮红热感,押手由指(趾)跟部沿两侧按压后缓慢滑至远端指间关节附近,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入0.2~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量以每穴10~20滴为度,再次消毒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每周3次。二者交替进行,每周各3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治疗期间严密关注患者情况,以防晕针、晕血等情况出现。
1.6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感觉障碍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①感觉障碍评分,采用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对患者痛温觉、触觉、本体觉、两点辨别觉及实体觉进行评估(0~42分),分值越高,感觉障碍程度越轻。②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 Meyer motor scale,FMMS)评价患者患肢运动功能(0~100分),分值越高,运动障碍程度越轻。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7 16.95±2.63 26.92±5.48*试验组 37 17.18±2.74 33.45±5.18*#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x¯±s,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复发率,进而使其能够正常地融入家庭、社会[3,13]。偏身感觉障碍多以肢体麻木、针刺感、蚁行感等不愉快感觉为主,在睡眠、饮食、经济压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焦虑、抑郁在所难免,对功能恢复、生活质量、预防病情复发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4,13-14]。由于感觉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康复效果不理想及感觉的主观性,发病后体力明显下降等因素影响[14],目前普遍存在重视运动功能而轻视感觉功能[15]。本研究发现,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偏身感觉障碍,配合放血疗法及拔罐后感觉障碍恢复的效果更优;另外试验组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考虑感觉功能恢复后促进了运动功能恢复,可能因大脑感觉与运动功能区联络机制重组后浅感觉、复合觉及本体觉等趋于正常的信息反馈调控运动支配[16-17]。脑损伤后功能区对感知信息的整合能力下降,简洁准确的感觉信息输入利于脑损伤后功能区精确重组,进而使各功能区合理整合,促进功能全面恢复[16,18]。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偏身感觉障碍属“麻木”“不仁”范畴,二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19]。“麻木”首次出现于晋代《针灸甲乙经》,病因多是由于风、痰、瘀、虚邪气阻滞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致经脉失养,发为感觉障碍;治疗当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为法。放血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曰:“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拔罐(角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牡痔》,云:“牡痔居窍旁……以小角角之……”二者在中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处理顽固性疾病中疗效独特[20]。本研究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以增加放血疗法的效果;治疗中重点选取五腧穴中的合穴,配合查找患侧关节周围敏感点,激发经络之气以促进经脉气血运行,充养脏腑之精,以促愈防复;十宣穴放血,促进患肢末端祛瘀生新,以改善症状。心藏神,在体合脉,该法作用于血脉,故与心相应,既促进了血脉运行,也调畅了神志,心神共调[7,21]。本研究结果表明,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均得到改善,与文献[22-24]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在传承及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灵活应用传统干预方法,并尝试寻找五腧穴中“合”穴周围可能存在的感觉敏感点,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证实了感觉功能康复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密切联系,从中也认识到“精气血→神”调整到“症→证→病”系统的改变、整体与个体化干预策略的关系。感觉是人体通过感受器接受内外界刺激信息后在大脑整合后产生的一种高级皮层功能,是我们 人 体 适 应 外 界 环 境 的 重 要 因 素[16,18,25-26]。接下来将继续从影像学精准定位与评估,感觉障碍客观量化评定,情绪诱导与调控,感觉功能恢复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及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5,27-28],为后续相关疾病的精准康复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放血疗法配合拔罐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有效,且感觉障碍的恢复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