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预警机制对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及 家长满意度的影响
2021-09-28陈卫华李洁
陈卫华 李洁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224000
黄疸是临床儿科常见新生儿疾病之一,黄疸新生儿皮肤出现面积不等的黄染现象,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病理和生理性黄疸两种,新生儿常好发生理性黄疸,但病理性黄疸对患儿健康影响较大,治疗不当对患儿神经系统将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影响患儿及家庭后续生活质量〔2〕。目前使用蓝光治疗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好箱温,在患儿防护措施完好的情况下使用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可有效增加患儿血储量,增加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降低婴儿贫血、迟发性败血症等风险〔3〕。预警护理机制指对疾病本身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的一种特殊治疗办法。该机制对医疗护理全程予以动态监测,可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失误并加以纠正〔4〕。临床新生儿黄疸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效果理想〔5〕,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此时护理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6〕。为了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本研究将护理预警机制应用于生黄疸患儿的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黄疸新生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已阅读知情同意书并依从性良好;②患儿胎龄32~42周;③患儿血清内总胆红素含量在205.36~319.35 μmol/L。排除标准:①患儿出生体重与胎龄不符;②产妇存在不良妊娠史;③患儿合并其他严重内脏器官疾病;④患儿家属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出生年龄2~27 d,平均(15.51±5.54)d,早产儿14例,足月产36例;顺产32例,剖腹产2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出生年龄2~19 d,平均(10.3±1.0)d,早产儿24例,足月产26例;顺产28例,剖腹产22例。两组患者在日龄、性别和出生资料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①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为新生患儿沐浴,水温适宜,并同时做好患儿防护措施,尤其是脐部需要贴上防水保护贴,并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转变等情况,结束后护理人员为患儿做好抚触训练工作。②做好患儿光疗工作,注意患儿光疗温度(30~32)及时间;做好患儿光疗保护部位:会阴,双眼;并随时根据患儿黄疸病情程度调整光疗时间。③对患儿进行抚触,在注意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的同时,对患儿腹部、头部及胸部进行抚触,时间控制在20~30 min。
1.2.2观察组 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预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2.1收集患儿资料 干预前,由研究组人员对患儿进行干预前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包括患儿的生产情况、大小便情况、黄疸分布情况、持续时间、是否伴随其他并发症等。小组成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患儿进行预警分类并设置针对不同病情程度的预警护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对患儿所在科室人员进行新生儿黄疸护理知识巩固,以及明确护理预警方案,明确分工。
1.2.2.2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设置预警分组 根据患儿黄疸分布情况以及血清中胆红素浓度的不同,分为红黄蓝三组预警分组。①红色预警组患儿黄疸病情最严重,具体为:黄疸分布在手足心或全身,胆红素浓度256.6~341 μmol/L及以上;②黄色预警组为中度黄疸患儿,具体为:黄疸表现在小腿或以上,血清中胆红素浓度171.1~256.6 μmol/L;③蓝色预警组为黄疸情况轻微的患儿,具体为:患儿黄疸主要集中在头部或躯干部,胆红素浓度85.5~170.0 μmol/L。
1.2.2.3预警机制 研究组人员应严格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红色预警组患儿。对照组患儿护理人员记录胎便排出情况(频率、排便量、颜色、形状等);检测患儿脐部,臀部是否干燥;患儿神经反射是否正常(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眨眼反射等);观察患儿皮肤黄染情况是否发生转移、加重、减轻等变化;患儿总胆红素浓度变化等;注意患儿是否并发其他潜在症状。注意研究组人员在增加巡房频率的同时,应做好患儿病情恶化的紧急治疗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情;随时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情况,更改对患儿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变蓝光照射时间,尽量减少因蓝光治疗而引起的潜在症状发生率。
1.2.2.4对患儿家属进行知识宣讲 对患儿家属讲解有关新生儿黄疸知识:黄疸发病机制、注意事项、日常护理。教导家属哺乳技巧,保证患儿早期母乳充足且次数足够;以及常见使用润肤乳进行抚触手法;如何观察患儿大便情况,是否转黄,次数频率规律等;鼓励患儿家属配合研究组人员预警实施,提高治疗配合度,以便研究组对患儿情况进行掌握。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进行黄疸症状评估:黄疸消退时间、总胆红素水平、胎便转黄时间三个黄疸治疗效果指标进行观察比较。②向两组患儿家属分发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服务、治疗效果、医疗环境及护士态度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家属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
给予护理预警机制后,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给予护理预警机制后,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治疗效果、医疗环境及护士态度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常发于出生1 w后,表现为血清中总胆红素浓度为250 μmol/L,若患儿未得到有效治疗,将严重损害患儿神经系统,患胆红素脑病等〔7〕。新生儿临床工作中黄疸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可高达80%。该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皮肤及黏膜的黄染形象,患儿常出现发热,啼哭,哺乳效果较差等情况,主要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累积〔8〕。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较多,包括蓝光照射、药物治疗、血清白蛋白治疗等〔9〕,但针对患儿的专业护理方法仍存在空白。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需要在光疗下,配合针对性较强,科学性较强的护理服务,患儿治愈率将大幅提升〔10〕。目前临床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通过密切观察新生儿体征合理调整干预内容,包括新生儿体温、心率、脉搏等,并促使新生儿尽快适应外界而达到改善黄疸症状的目的,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干预效果不佳,黄疸症状减退时间较长,无法准确满足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需求〔11〕。护理预警机制目的是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实施优质高效护理干预,大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2〕。
本研究将护理预警机制应用于黄疸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构建优质护理预警团队,培养护理人员护理预警新护理方法。首先掌握患儿病情情况,设置预警分组,根据分组制定患儿个性化预警方案。通过实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患儿黄疸分布情况,排便频率及排便量等,巡房频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全面掌握患儿治疗情况,并随时根据预警反馈更改光疗方案,制定病情恶化时的紧急措施。同时在预警反馈下,做好全面护理综合性干预。研究表明,良好的皮肤清洁、干燥,调节治疗光线,可有效帮助患儿痊愈〔13〕。同时对患儿光疗进行严格检测,做好消毒及温度控制,对病情较严重的患儿适当延长光疗时长,做好会阴及眼部保护。黄疸的临床治疗中,存在患儿家属在患儿发病之后不能充分了解疾病的危害,未能重视患儿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且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相关知识,应用不合理护理措施,进而导致加重患儿临床病情〔14〕。为提升预警效率,提高家属配合治疗度,研究组成员向患儿家属宣讲黄疸知识及注意事项,传授抚触、哺乳知识,为患儿良好预后打下良好基础,调动患儿家属配合积极性,帮助研究组观察患儿病情,有效提高患儿黄疸改善,提升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实行护理预警机制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仅低于对照组,并大部分回归正常水平。经过对比,观察组患儿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在实验后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回访表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此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预警机制通过严格检测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以随时更改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配合专业科学的全面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促进胎便转黄,黄疸消退,有显著作用。对提升家属满意度,从而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此研究结果与付晓丽等〔15〕一致。
综上所述,对黄疸新生患儿给予护理预警机制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黄疸症状,并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