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2021-09-27王锁社
王锁社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是从朗读文字开始,朗读也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朗读训练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重工具,还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阳光大道,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最佳抓手。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加强朗读的训练,才算是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才会从根源上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关键词: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 意义 方法
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学习语文而言,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首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还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阳光大道,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最佳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加强朗读的训练,才算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才会从根源上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一.朗读的重大意义
(一)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首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1]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则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了解字义,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另外,反复多次的朗读,使学生能读的更准确,更流畅,也能增强其语感。低年级学生喜欢读诗歌,在《静夜思》[2]中,李白把“床前明月光”当作“疑是地上霜”,学生跟着老师反复诵读,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感受美好的意境与比喻修辞表达,接着读后句,学生脑海里肯定再现一个人深夜难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境,一定会理解作者身在他乡,孤独难眠,思乡心切。高年级同学应多读冰心、巴金、老舍、鲁迅等等大家美文名篇,培养其优良的语文基本素养。
(二)朗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
学生在诵读语言文字表面读音的同时,更有丰富的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贯穿其中。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认识文字、品味语言、发展智力的过程。朗读一段或一篇文字,须要读者口、心、耳、目等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无形中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这些器官灵敏度,也就是发展了其智力水平。而在语文课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才可以收到“教书育人”根本效益。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是梁启超先生的力作《少年中国说》[3],文辞优美舒展,读起来琅琅上口,思想内容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诵读精美片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领悟其慷慨激昂的思想斗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使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少年立大志。这样学生自然理解多了,便能很快背诵全文,也积累了语言。常此以往,其智力水平自会提高许多。
(三)朗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阳光大道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好多的方法,可以由老师讲文章里面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坚持写日记、多读课外书、留心多观察、做读书笔记、平时与人多交流等等。而朗读课文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阳光大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见识了优秀文章怎样写,词语句子怎么准确地运用,还有修辞和标点等写作方面知识,也积累了文中好词好句。然后在自己写作文时,自觉地仿照和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和语言材料,其作文水平怎么会不好呢?
(四)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美景的好文章,在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会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以声音再现画面,带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而学生摩仿老师如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会入境入情,加深课文理解,同时唤起美的共鸣,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4](部编义务教育教科《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美的奇观赞叹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和无限的美之源泉,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五)朗读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最佳抓手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上大部分课文,都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作者情操优美高尚!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教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思想感情,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也不断学会做人做事的正确方法与道理,比任何说教更有意义有效果多了!例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掌声》一文,当我的学生读到,那位小姑娘被新来的老师叫大家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而犹豫了一下,仍然一摇一晃地坚持走上讲台,其他同学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时,大家都泣不成声了,我也被感动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道:“同学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呢?”大家都积极举手发言,说是同情和鼓励弱小者是人类善良的品质!文中的同学都很善良,给予这位小姑娘鼓励和帮助,使得她后来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的人。
二.朗读的训练方法
(一)范读和领读是引领学生朗读入门的常用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范读句子、课文,让学生专心听读,则知字音和语气表达,然后自己进行朗读时有“法”可依,则会事半功倍。低年级学生还需老师领读拼音、字、词、课文,学生在跟读时,学会了每个字的正确发音与表达情感的恰当语气,也会帮其理解所读内容,正如火车进入轨道一样,顺利地向预期的学习目标前进。这两种方法也是引导学生学会朗读的“开山斧子”。
(二)同桌互读或齐读则是检查学生朗读效果的常用手段之一
我从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提升朗读效能的经验,那就是让同桌同学互读互听,既快速有效的学会了朗读课文(别人不会的我会读,我不会读的听别人怎么读),又直接检查出学生朗读效果与质量(学生同桌互相检查,知道了谁对哪个词或句子读法有误就汇报给老师),这样全班同学都会参与朗读的检查与被检查的展读活動,不但学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
(三)分角色朗读可以情境再现,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在很多有对话内容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小组成员都参与朗读表演,大家既轻松地学会朗读,也检查了学习效果,进而又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为提高口语表达与朗读水平找到了最佳展台,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方法。如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可以让学生分别扮魏校长、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周恩来、作者余心言等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表演,再现当时情境,帮学生理解周恩来年少志高,长大后最终实现了“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与屈辱中拯救出来了”。
(四)一问一答的朗读形式在语文课堂上被许多老师经常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深刻的含义,语文老师经常提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问,找文中相关语句段落进行朗读体会,然后就能准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进而理解内容含义了。在朗读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6]一文时,老师会问学生:“圆明园毁灭之前怎样的?”如果此时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课文:“……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学生朗读结束就基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五)男女生比赛朗读或分组赛读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为下一步背诵课文做好铺垫
对有需要背诵的内容,先让学生读熟,再分句、段,让男女生两组或多个小组逐句、逐段交替赛读,看一下学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表现欲,帮其很快记忆所背内容。像朗读《长相思》[7]这首词,可以让男生或女生朗读上阕,再由女生或男生接读阕,这样每组学生都想比对方小组学生读得更好,积极性自会很高了,记得更快更牢!
(六)多种形式的朗读变换或结合,则会锦上添花,效益翻倍
朗读的形式除前面提到的范读、领读、互读、分角色读等之外,还有开火车接龙读、全班齐读等方法与形式。在选择读法时,应根据课文体裁或中心思想内容来定,也可以是多种朗读的形式结合、穿插使用,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开火车接龙读或者指名读,更能随时检测学生朗读情况,促使后进学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常用方法之一。
(七)熟读成诵是朗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
朗读刚开始是认读,最终要背诵,把读过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篇,能记下来更好(像古诗词和《日积月累》里面的名言、名句、名篇,伟大作家的名篇或精彩篇段,都可以熟读成诵,记在脑库)。除了背诵教材上的经典内容,也可以把课外读到的精彩片段抄下来,进行背诵积累。
总之,为了教好语文课,老师也想尽办法不断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朗读训练这个中心任务和方法是不能丢的,只有朗读的基本功训练好了,其他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大家说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2]李白:《静夜思》,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級下册课本第43页,第8课《静夜思》.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52页,第13课《少年中国说》.
[4]赵宗成、朱明元:巜观潮》,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页,第1课《观潮》.
[5]余心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96页,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王英琦:《圆明园的毁灭》,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五年级上册第54页,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7]纳兰性德:《长相思》,教育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3页,第21课《古诗三首》.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中原乡殿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