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建设中的双院育人法科人才培养思考

2021-09-27张景峰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

张景峰

摘 要:高校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机制,打破了单一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书院制取代学生单一住宿制、书院制弥补学院服务缺位、书院成为落实通识教育的载体的运转机制。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要促进一流专业建设,书院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功能要全面落实,进而建构出校级层面的书院制融合机制。

关键词:一流专业;双院育人;法科人才

河南科技大学于2020年成立丽正书院、河洛书院两个书院,六个学院的学生住进书院后,书院制开始实际运行。法科生全部进入丽正书院,纳入书院制改革范围。一流专业建设是国家教育部正在进行的重大教育改革措施,河南科技大学法科就属于一流专业建设点。如何在法科一流专业建设中实现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推动法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笔者结合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法科人才培养的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一、书院、学院双院育人的破与立

在学院之外设立书院,建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的新型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是高校的新生事物。从河南科技大学书院、学院双院育人实践来看,设立书院后的运转机制有破有立,有别于过去的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书院制取代学生单一住宿制

“一般而言,社区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在某一地域内共同生活的区位体系”。在单一的学院制管理下,宿舍楼宇是发挥住宿作用的地方,一栋宿舍楼乃至几栋宿舍楼的封闭区域,是学校后勤(或者出租单位)的专门服务范围,社区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宿舍房间以外区域缺乏社区功能。能够勉强算得上社区的,只能是面积狭小的宿舍。高校的宿舍大多采用集体住宿制,一般达不到一人一宿舍的条件,而是一个房间内4~8个人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围绕宿舍住宿、生活,学校、学院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宿舍房间成为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社区功能的区域。“三全育人”在住宿区域没有承载的机制,难以发挥育人功能。书院制围绕书院建设社区、发挥社区作用,住宿区域的育人功能得以逐步实现。大范围社区制取代宿舍社区制,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学生生活社区。

(二)书院制弥补学院服务缺位

传统的单一学院制下,设置有成熟的学院学工机构(一般称之为学生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但在单一的学院制下,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功能有所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院没有办法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区服务。学校不可能将有某学院学生住宿的一定区域交由某学院管理,学院也没有精力进行管理、无法提供社区服务。学生需要的很多社区服务,学院只能同有关部门、机构进行协调,而协调通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书院制的社区模式,弥补了学院服务的缺位,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高等教育关联服务。

(三)书院成为落实通识教育的载体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跟不上,高级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完整,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在专业上处于优势,而在工作、生活、沟通交流中则可能处于劣势。传统的单一学院制下,学生口工作繁重、人员有限,通识教育师资缺乏,无法有效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书院制通识教育通过专门人才配备、专门机构设置、专项机构设置等,使得学生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弥补了单一学院制下通识教育载体的不足。

二、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探索初步评估

初步运行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体制、机制,在运行中既产生了一定成效,也发生了一些机制上的碰撞、摩擦,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面对书院、学院双院育人初步运行中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评估,可以为完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体制、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一)双院育人探索成效

书院制运行后,学生工作由专门机构负责,这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院的教书育人职责得以专业化这一点最为突出。

首先,学院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建设。对高校学生进行住宿集中管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的常态,不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属于个别现象。集中住宿管理就涉及很多具体问題。在单一学院制下,学院工作过于繁杂,承担着繁重的非专业事务。学院从专业角度培养人才被混杂于其他事务之中,甚至因为某些临时、突发事件而中断。书院制运行后,学生工作有专门的专业机构负责,学院能够集中精力从专业角度进行人才培养。

其次,学生多元化互动作用明显。在单一学院制下,学生宿舍只是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学生多数情况下是住在缺乏社区氛围、很少有学院参与的公寓宿舍里面。即使住在同一栋宿舍楼的学生,因为缺乏社区机制,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长时间住在相近区域的学生之间仍然陌生,所以通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会很少。书院制运行后,书院完善社区机制,开辟学生之间共同活动的空间、设立学生互动平台,学生之间逐步由陌生走向认识、熟悉、互动,并在温馨的社区中成长。

最后,学生通识教育得到加强。书院制运行后,书院将通识教育作为书院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提高通识教育水平获得大家对于书院的认可。实践表明,学生的通识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视野、性格等方面的培养都取得显著成效。

(二)双院育人的不足

初步运行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体制、机制,尚缺乏成熟的运转经验支撑,在书院、学院的育人定位、关系协调等方面谋划不足,书院、学院的体制、机制与双院育人目标不能完全协同,甚至某些事项因此受到影响。

1.与专业建设不合拍

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要做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密切结合,否则就无法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功能。现实运行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模式中,与专业建设不协调的就是书院专业观念强化不足甚至淡化专业观念。通识教育不是说不要专业教育,而是为专业教育打下基础,使专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2.双院合力作用不明显

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要做到书院、学院合力育人,而不是书院、学院互相割裂,独自育人。现实运行的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模式,缺乏双院合力育人的结合点,学院原有的一些项目优势下滑,使学生的特色优势无法得到释放。

3.校级层面书院融合性欠缺

书院制实施后,学校没有配套的衔接机制解决学院、书院的考核差异化问题,书院制异质性凸显。尤其是单一学院制运行占主体的情况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潜藏在水下,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校直部门缺乏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新老机制不协调使得产生的新问题很难解决。

三、书院、学院双院育人走向展望

高校单一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单靠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从书院、学院双院育人的破与立来看,引进书院制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有益尝试。从实际运行看,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既有成效又有不足。展望书院、学院双院育人模式,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书院、学院双院育人促进一流专业建设

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今后一定时期内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主要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一流专业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书院、学院双院育人,并不是否定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割裂开来,而是在打牢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发挥书院专业教育沟通平台作用,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实现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

(二)书院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功能全面落实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设计,而将通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书院的首要任务。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书院入住学生专业情况,做好特色化通识训练。

(三)建构校级层面书院制融合机制

学校进行书院制改革,虽然不具备完整顶层设计的条件,但是建构校级层面书院制融合机制,使得书院制与单一学院制适时适势共存,并以此推动单一学院制改革还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斌.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育观察,2020(1).

[2]张晓.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6).

[3]黄渭梁.社区服务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1).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
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
支撑“一流专业”建设的药剂学实验课程“金课”构建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
试论录音艺术专业创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构想方案
基于供需关系的旅游类“一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
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回顾与前瞻
航空专业建设中的国际“一流”标杆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