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需关系的旅游类“一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

2019-12-23苏红霞艾欣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层面国际化

苏红霞 艾欣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从供需关系和协同合作角度创新发展旅游类专业国际化教育水平与层次。基于这两个视角,本文结合一二手资料分析了当前旅游类专业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促进旅游管理类“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特色。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协同育人机制;在海外合作与交流方面提出吸引海外优质师资,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举措。”根据文件精神,本研究旨在从人才供需关系和协同育人机制出发,以旅游类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多年实践为基础,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为管理类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入手进行讨论。宏观上,学者探讨了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裴文英,2007;文君,2015;伊继东,2009;高树钦,2019;洪秋妹,2019;周雯雯,2019)。学者还关注了不同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曲波,2007;陈军斌,2009;李玮琦,2014;王方田,2018)王玉峰(2016),提出借鉴国际著名大学做法来完善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因此,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主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质、过程、具体方式、地区化特色、专业化特色以及标准保障等角度进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面有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都未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层面。卢江滨(2009)提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学者还对人才协同培养进行了研究(贾青,2016;方丽,2014;张长海,2014;张尚民,2019),但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对旅游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协同创新的文章还比较少见。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比较少见(苏梅,2013;章爱文,2014;王东红,2019)。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伴随着旅游教育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师生和教学资源的跨国交流已成常态,北上广一线城市重点高校同学以不同形式参与出国交流项目的同学比例已逾50%,西部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还比较落伍,但是一线发达城市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国际化高等教育潮流早已全面铺开,势不可挡。2016年以来,教育部不断强调,高等院校需要跟随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研究其中的人才供给现状与趋势。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不例外。旅游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与社会各部门、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协同育人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制度创新。这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面临的挑战与任务,需要教育者持续探究解决。

二、供給侧角度高等教育国际化旅游人才供需关系分析

(一)模型提出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讲,高校旅游人才需求有三大驱动力,体现在3个提升上,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相应的供给体现在四大要素上,即高校对国际化旅游教育的人力资源供给(包括师资与管理人员)、国际化旅游教育的项目资源、国际化教育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国际化教育管理人员与师资的创新意愿。总体来说,需求侧倒逼供给侧革新,只有攻击与需求两方面呼应起来,达到平衡,才能释放被教育者的培养潜能,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一个供给不断调整、循环达到新的平衡的系统。图1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供需关系模型。

(二)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旅游人才培养体制(政府主导型)活力不足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均由政府举办,中国的公立大学占大学总数的90%,私立大学仅占10%。而日本则恰恰相反,私立大学的比例超过80%,美国则基本无国家办理的大学。公有制体制体现了中国大学办学体制不够灵活,创新活力不足,办学目标比较笼统,办学责任不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发展。

2.高校旅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专业性缺乏

我国高校负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人员有学校、学院、教务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人员,由于受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等因素影响,这些人员的岗位调整分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在相关岗位上稳定工作期比较短,同时在校内外层面缺乏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而开办的专门培训,导致这类人才缺乏,降低了国际交流人才培养领域人力资源的专业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3.高校旅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资源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类国际交流项目主要来源渠道是校级和院系级交流项目以及国家地区层面的基金支持。这些渠道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院系级相关人员的人脉沟通,偶发性比较大,科学性有待提升。同一组织的人员与国外组织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交流的广泛性。

4.高校旅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性缺乏

由于受到管理运行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调动内生活力、开拓创新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倡导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来,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高校传承了这些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前存在的考评机制所致,尽管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配备与投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以上问题制约了高校旅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就业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降低。

(三)优化方案

供给侧改革视角要求需求侧倒逼供给侧进行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强劲动力,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因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为其发展注入活力

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公有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态势,跟随市场发展步伐,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优胜劣汰机制。引进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和不同层面的责任人制度,充分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充足动能。

2.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

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平台,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能力与专业性。尽量保证相关在岗人员工作职能的稳定性,以提升其工作的持续性,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人力投入,使专门的人员来做专门的事情,尽量减少一岗多责,保护员工,提升工作效率。

3.通过专业平台增加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项目资源

通过拓宽专业平台,增加国际化旅游人才项目资源,能够降低项目资源的随意性。可以通过政府层面和专门服务机构同层面建立稳定的第三方平台,来提供、挖掘、拓展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的项目资源。同時兼顾校内原有资源,通过对比论证建立起国际交流项目资源的优胜劣汰机制,包括提供项目资源平台的优胜劣汰,最终降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项目资源的随意性,提升其科学性与持续性。

4.通过进一步改革提升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创新性的提升需要通过一些文件、意见与检查评估的方式来激发,同时更加迫切地需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以期调动人员内生动机与活力投入事业。从考评指标和制度上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量化份额与竞争机制,一旦竞争机制建立起来,创新就油然而生了,在固有特色基础上,传承创新就是要走的必由之路。

三、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协同运作分析

(一)模型提出

以旅游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从国内视角看,具体涉及学校、学生、家长、人才需求等4个维度的人员,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唯一目标和系统成功运作的唯一标准来通力协作。这些利益相关者从组织层面看有校级层面、院系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从个体层面看有学生与家长层面。其中,校级层面涉及以校长级别的校级管理层人员,同时学校层面的教务、财务、招生、学生管理与国际交流中心等一些主要相关部门都在这个大系统范围内。院系层面相应的院级主管人员以及教务、院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人员常常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策划者和践行者;社会层面是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组织。学生与家长在这个大系统中至关重要,一方是培养对象,一方是培养对象的供给者。国际人才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程度地需要这个大系统中不同层面利益相关者介入。各方面的信息沟通与关系协调需要花大力气来达成。否则,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可能无从谈起,国际化人才目标也是一纸空文。图2是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不同利益方运作系统模型。

(二)问题分析

1.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顶层沟通

高校的最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各级组织的建立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职责来设置与运行。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方,中心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在家长、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中,家长与学校沟通比较缺乏,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大学,随之把教育的责任也推给了学校,而作为受众的学生,则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家长与学校的真空地带。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校、家长三方之间的平等沟通,制约了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学校与社会层面用人单位沟通不足

中国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以来,由于高等教育机构数量有限,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量大,高校长期处于上方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下方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我国高校不重视市场调研,关起门来办学的不良习气。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在供需上出现了拐点,毕业生出现求职难的现象,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非开放式办学、非市场化办学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图2 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不同利益方运作系统模型

3.学校内部组织之间沟通不畅

高等学校内部的沟通也存在一定问题,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院系层面,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虽涉及的部门林林总总,但这些组织和部门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指挥与沟通渠道,而国际交流工作的特点就是细碎烦琐,经常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需要处理,但是这些细琐工作和意外工作的机制在很多高校还没有较好地建立起来,一旦碰到非常规或者比较细琐的工作时,就有可能因为缺乏部门组织之间有效沟通而搁浅,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

4.校企层面沟通不畅带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层面用人单位沟通存在众多空洞,学校对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数量以及质量(综合能力与单项技能)要求没有较好地把握,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缺乏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做法,即使添加了一些新提法,也缺乏针对这些新提法的课程与人才培养举措支撑,易于流于形式。同时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随着时局与环境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即使学校做了一些与企业对接的工作,但是如果这些对接没有常态化持续下来,也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即使了解市场需求,这种信息资源是否能够落实到旅游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优化方案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顶层沟通

学生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培养对象,是受教育的载体。建议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由专人负责,对学生在校成长的方方面面进行持续性沟通,以便形成学校与家长包括学生之间的合力来助力人才培养,同时助力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了解市场需求

首先,彻底提升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学习,把毕业生培养成为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快速适应岗位,不断学习进取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专门设立人才需求调研部,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保持持续性密切对接,及时反馈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其动态性变化。

3.通过改革优化学校层面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

通过校内改革和相关措施实施,有效打开校内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部门组织之间的屏障和壁垒,为信息沟通铺设绿色通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设立越级越权沟通渠道,打破条框界限,提升沟通效率。在围绕国际交流工作任务总结固化常规问题应对最佳程序和方案的基础上,成立非常规问题反应机制,提升办事效率,使每一件事情都得到很好地落实,把工作抓实、抓细,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4.校企协同合作制订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用人单位持续地沟通,及时了解旅游类人才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更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来源于实践,以文字作为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各个具体环节落实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避免其流于形式。所以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使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每一个定位都有具体行动与措施来保障其落地有声。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而人才培养的渠道与措施优化必然是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既要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又要体现社会发展对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倒逼下,人才培养要持续注重市场需求,在全面把控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举措和细节。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平等频繁的沟通机制,学校、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要保持常态化沟通,开设越级越权式沟通的绿色通道,以确保把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把事情做细做实,以脚踏实地的扎实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为祖国强劲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类国际化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层面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