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野下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新构

2021-09-27李承辉陈荣香

文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

李承辉 陈荣香

内容摘要: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大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创意等新兴写作的实践与研究步伐,课程的新构迫在眉睫。传统写作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应该继承写作思维学与文体写作意识的优秀成果,并将新写作媒体与实践中的文体新变知识与理论加以研究与总结,纳入基础写作课程新构。不但要将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这些实践与研究的新成果深细化吸纳,而且要深入各类写作现场,理清各种新环境中的传统文体或新兴文体的文体思维意识与思维特征,更好地深入写作本质来指导写作及其教学实践。

关键词:写作学 高校基础写作 课程建构

网络写作、新媒体写作、创意写作在实践领域有了长足发展,理论领域也做了较为充分的归纳总结和研究,基础写作课程应该把这些创新而具有深度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纳入教材,既让学生获得学科前沿的知识,l又能在教学实践前线检验和促进学科的发展。

一.传统基础写作学内容的新构

目前基础写作课程教材以传统写作学的写作学原理和传统文体写作知识构成,有的加上一章或一节网络或新媒体写作介绍,但基础写作课程教材中没有创意写作内容。无论网络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还是创意写作都从传统写作中来,与传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础写作课程的主体仍应以传统写作学内容为根基。当然,传统写作学内容也需与时俱进,将传统写作学实践与理论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1.“四体化一”的写作本体论

传统写作学原理通常包含写作本体论,解决写作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问题。马正平认为写作的本质是写作主体思维中主题立意的萌芽、生长、展开、外化为文体文字的过程,即写作是写作主体思维外化的过程[1]。王正,西慧玲《现代写作教程》认为写作由写作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四体化一”而成[2]13-37。

写作主体指有写作素养并从事写作活动的人,指“谁来写”的问题[2]13-37。马正平认为写作主体必须具备外在控制系统和内在主体建构意识。前者是指写作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读者等外在影响因素构成的系统;后者则指写作主体要注重人格、思维、智力素养等内在影响因素的建构与优化[1]15-206。

写作客体指写作的对象,即材料,指“写什么”的问题[2]13-37。马正平认为:材料首先是写作动机、灵感的触发器,外物即材料触发的灵感里蕴藏着写作最初的直觉性立意,是写作的最初胚胎。主题立意的灵感胚胎在随后的展开中,经由重复或对比的相似联想思维汇聚起新的材料、产生更为深刻高远新颖的主题立意,并生成恰当的文体、结构与句段,从而语词化为文本[1]246-404。

写作受体指写作面向的读者群,指“为谁写”的问题[2]13-37。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读者意识以隐形作者的身份介入写作,以适应官方、社会、大众的期待视野。马正平称之为写作的外在控制系统,又称为“主体间性”,就是读者、受众的心理会参与、影响写作者的写作[1]167-186。新时代网络、新媒体写作中点赞、跟帖评论等,读者、受众对写作的参与和影响度更大,在新构基础写作教材里将重点加入。

写作载体指写作表达的承载形式,即文体,指“怎么写”的问题[2]13-37。现有教材多介绍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特征、写作要求和技法,从“知”来谈“写作”。马正平则将一般写作思维原理与操作模型和具体文体写作融合。任何一次写作都是具体的文体写作,具体的文体意识与思维特征遵循着一般的写作思维原理与操作模型,具体的文体写作与一般写作思维原理与操作模型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对文体的认识和把握直探本质。文体思维特征与写作思维操作模型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真正抓住“写”来谈“写作”的[3]1-9。载体还有写作平台之意,网络、新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平台在写作中的载体意义,在写作学基础理论中不可忽视。

2.灵感聚合材料、结構、语段,分蘖生长成文的思维外化的写作过程论

马正平认为写作是主体思维中立意和对立意展开的过程,每一次写作都是具体的文体写作,每篇文章的写作都经历写作立意、行文、完善三步,三步都是写作主体思维的外现。思维里既有一般写作思维原理与思维操作模型的运用与维系,也不离具体文体思维特征与意识的要求。立意源于外物触发的灵感,灵感作为写作的最初主题立意胚胎,在随后的展开中经由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分析与综合的路径、协调与对抗的策略、渐进与平列的文本等思维操作模型,汇聚、生长成新的材料、新的主题立意、确定的文体、结构、句段,进而生长成文[1]246-404。掌握了一般写作思维原理和思维操作模型以及各种文体的思维特征与文体意识,写作就变得非常容易、可到“倚马可待”、“出口成章”的境界!

二.写作新实践新理论成果在基础写作课程新构中的吸纳

网络、新媒体、创意等写作新实践新理论成果应该系统地引入教材,使基础写作学和课程成为一个全面反映整个写作领域实际的与时俱进的学科和课程。

1.网络写作成果的吸纳

欧阳友权教授对网络写作的实践与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跟踪整理与研究,其《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4],北大邵燕君老师主编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5]和《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6]以及她从2015年开始编的网络文学男频、女频年卷,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作家们的创作与文学生存状态、各种平台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与主流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都做了清晰细致的总结归纳,得出了许多网络文学写作的规律。王祥的《网络文学创作原理》主要介绍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类型和网络类型小说创作中人物创设和故事创造的原理和技巧。[7]所有这些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都是我们在构筑基础写作学网络写作内容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2.新媒体写作的成果吸纳

喻彬的《新媒体写作教程》对新媒体写作的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简明的梳理与总结。对诸如新媒体新闻文本、微纪录片脚本、微电影剧本、网剧剧本、短视频脚本、新媒体微文学文本、自媒体平台文本、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故事等因新媒体而生的新文体文本的特点与写作要求都作了介绍,让人对新媒体写作平台及新媒体文体有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与认知。[8]

虽然现有基础写作教材里有的有新媒体写作章节,但关于新媒体写作平台及其上文体写作的具体介绍很少,不能很好反映实践中欣欣向荣发展的新媒体写作的全貌和深度、细度。因此,在基础写作教材的新构里,我们必须将这部分内容填充、精炼、深细化。

3.创意写作的成果吸纳

在中国,创意写作紧跟创意产业的兴起而产生。当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国民基本进入小康生活,国民社会就由温饱生存型社会进入文化休闲型社会,文化休闲产业成为国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产业,不断创意的文化休闲产业才能不断满足国民的需求,基于文化产业的有创意的写作便应运而生。比如有创意的影视剧本创作,公园景区游乐场所的规划稿,书店的阅读、休闲、购物等多功能创意设计稿,建筑物的创意装修稿,各种产品的包装、营销策划稿等,都是属于要品味有文化的创意写作范畴。

现有的基础写作教程里没有创意写作的内容。关于创意写作单独的研究成果,有中国人民大学引进的美国的创意写作书系和上海大学葛红兵、许道军编撰的创意写作类教材。美国的创意写作书系多谈小说、散文等传统文学文体以及非虚构文体的创意写作,其对于传统文体的“创意”特征与写作和训练模式,可以吸收进基础写作教程传统文体写作章节。葛红兵与许道军的《大学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篇》介绍了公务、事务、商务等文书、策划文案、学业、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的创意写作,其内容包含了文化创意产业内各种文体的写作。[9]但是,对于无论是文学还是应用这些传统的文体的“创意”到底在哪儿,到底如何写出这些传统文体的创意,他们探讨得并不深入。

谢彩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中谈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典籍如儒佛道经典的现代创意研究,建立叙事母题库,从而进行创意小说或剧本写作的思路;也谈到了创意写作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以培养他们适应各行各业创意写作必备的创意思维、创意表达等素养和能力。[10]她的论文和葛红兵的书中都谈到了赖声川的创意方法和思路对创意写作的启发与借鉴问题。

上述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的研究成果,都将精细化、系统化纳入新构的基础写作教材与课程。其不够具体、细致的内容与环节,我们将进一步介入写作现场,理出新兴文体与传统文体之间的承及其自身新变的变,构建起全媒体视野下文体各文体的文体意识与思维特征,进而按照一般写作思维模型进行文体写作的文体思维写作及其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7

[2]王正,西慧玲.现代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07

[3]马正平.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5

[4]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12

[5]邵燕君.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自序: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1-8

[6]邵燕君.破壁書——网络文化关键词序[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05:I-V

[7]王祥.网络文学创作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04

[8]喻彬.新媒体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10

[9]葛红兵,许道军.大学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

[10]谢彩.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D].武汉大学,2013,05

项目号: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2020年度教学建设项目:WXY20201X007.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
儿童致远 创意世界
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建构探析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看幼儿园课程建构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应用本科课程建构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课程之外无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