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的探究
2021-09-27孟江鹏
孟江鹏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欣赏属于高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展开了探究分析,期望经过本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欣赏 高校 课堂模式
由于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的明显的改变,这使文学生存条件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基于此分析表明,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学欣赏课程活动的顺利展开。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欣赏课程独具性质,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实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依照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存有的具体问题,指引大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文学欣赏课程学习活动当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高校文学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学欣赏课程在高校众多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的高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被关注,但是其依然存有一定程度上的問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教师忽视了文学欣赏教育。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对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了解,也没有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经常使用大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此教学方式较为固定。这样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堂活动较为死板,导致大学生丧失学习文学欣赏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缺少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在高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时候,不是单一的让大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师也应该讲解文学作品的有关内容,指引大学生投入到具体的阅读活动当中,更好的处理与解决他们在实际阅读时候碰到的疑问。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依照文学作品及其有关知识点,将文学作品当做是重要的媒介,把课本当中的知识点直接传达给大学生。因为缺少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导致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不知道在何处着手分析,导致教育活动缺少连续性特征。
最后,大学生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充分以及不全面。对于处在高校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实际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能理解的并不充分,难以掌握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办法长时间阅读完成文学作品。这样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并不愿意参与到文学作品阅读活动当中,难以保障文学欣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的措施探究
1.凭借比较欣赏,提升学生发现理解问题的能力。文学欣赏课程主要是指引大学生针对众多的文学作品展开鉴赏,所以教师在海世纪教学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该课程和古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之间存有的区别和差异性。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实现文学欣赏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针对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展开对比鉴赏。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发现理解问题能力的培育。指引他们针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入探究以及分析,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学作品欣赏技巧和方式方法,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教师在针对《萧蔑》与《简·爱》展开授课的时候,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以及学习其内容的时候,难以联想到两部作品之间存有的实际关联。此时,教师需要提醒大学生这样的两部作品主要关联了性对爱情的态度。在《兼》作品当中,伊人主要维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一方面可以产生美,另一方面没有办法进行消解,导致爱情具备凄美的情感。在文学作品《简·愛》当中,简·爱能够打破重重的阻碍,实现距离的有效缩减,最后回到罗切斯特的身旁,对于这样的爱情态度而言,大学生更加欣赏哪种?教师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一方面没有脱离文本内容,另一方面与大学生的心理关注点紧密关联。所以大学生在实际探讨的时候,需要由文学作品着手分析,依照时代背景,结合现实环境,由文学作品到实际生活,将文学欣赏课程属于知识学科充分展现出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发现与理解问题的水平。
2.以学生为本,拓宽学生发展空间。在现阶段的高校文学欣赏课程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大学生放在课堂的根本位置上,有效拓宽大学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学习以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逐步拓宽他们学习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意识到发挥大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不断指引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以及探究欲望,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合作学习以及沟通活动当中,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可持续发展。
文学欣赏属于专业课程,其主要设置在文学理论课程展开以前,主要是为了培育大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刚由高中过渡过来,他们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点较为匮乏,但是也具备自身的声音以及思想。在这样的现象下,教师经常使用满堂灌的方式,将自身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大学生。因此。在当前的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将他们放在课堂的关键位置上,让他们的想法以及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出来。
比如,教师在针对《项链》展开实际授课的时候,需要布置大学生回去阅读,之后让他们由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着手分析,组织相应的辩论赛,经过这样的活动,将大学生变成辩手,让他们自我表达观点。大学生在实际辩论的时候,能够针对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心理等展开深入探究以及分析。对于某些观点而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能会有所忽视。在辩论赛顺利结束以后,大学生一方面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十分深刻,另一方面指引大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沟通探究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激情,培育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针对戏剧鉴赏而言,其篇幅比较长,并且语言表达偏离于实际生活。因此,大学生在实际阅读的时候,教师会考虑此方面的内容。在戏剧鉴赏过程当中,教师会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戏剧排演活动当中,之后在课堂当中展开表演。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把自身变成课堂当中的主体,实现情感与角色的深入带入,让他们获得情感方面的共鸣,进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指引大学生主动投入其中。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由于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电子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且被运用在我国各个领域当中,这使我国已经迈入了视觉文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文学运转形态与方式需要使用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学生属于年轻一代,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活动当中,需要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其中,将影像以及图片等直接展现给大学生。如若他们的视觉思维水平比较低,难以挖掘具体现象背后的实际内涵。所以教师在针对文学欣赏展开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影像和图片等渗透其中,经过图像解码,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真实合理的课堂情境。
教师在针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展开实际授课的时候,经过人与猪之间的良好对比分析,不断指引大学生针对“自由、设置”展开探究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向大学生播放《大话西游》有关影片,尤其是对于结尾以及开头等位置。在该影片当中,主人公孙悟空以及至尊宝是同一人,在五百年之前他是孙悟空,而在五百年之后他是至尊宝,在五指山当中如同快乐的山贼。然而,在五百年之下,他会主动将紧箍咒带上,重新变成孙悟空,在“自由、设置”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如何在当前的环境当中追求自由?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大学生参与到积极主动的探讨活动当中,提升他们投入到探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热情。
4.精心设计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倾听。文学欣赏课程的发展,不只是让大学生实现了量方面的积累,也实现了质方面的突破。经过对比分析,高校时期的文学欣赏课程需要提升大学生针对文学作品的额理性认知,让他们迈入到更加深奥的道路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主题,指引大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探讨活动当中,指引他们学会如何倾听以及表达。经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众多的文学作品有效整合起来,针对相同类型的作品展开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性,指引他们投入到具体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与水平。
大学生在参与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教师应该将知识点的理论性以及系统性充分展现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展现主题性活动,指引大学生主动投入到这样的活动当中,保障大学生文学欣赏目的的顺利实现。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关雎》《蒹葭》以及《桃夭》等文学作品展开教学,将“探究我国古代女性形象”当做是主题内容,让大学生对有关资料内容进行查阅,探究古代女性与当代女性之间存有怎样的差异性?经过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文学欣赏课堂当中共同互动以及探讨,实现教学互长,保障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充分实现。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对有关资料进行实际查阅的时候,能够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水平以及自由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实际表达的时候,加强对他们批判精神的锻炼,指引大学生在实际倾听的时候,可以针对文学作品拥有深入以及宽广的认知。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教育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高校文学欣赏课程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如若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办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满足。对于处在高校时期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独特性,教师在实际构建文学欣赏课堂模式的时候,需要指引大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赏析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增加文学作品有关内容,充分运用朗读方法,提升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以及意识,这样才可以保障课堂模式的可靠性與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关雪平.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探析[J].黑河学刊,2020(03):106-107.
[2]李亚琼.构建高职公共文学欣赏课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美育素养[J].农家参谋,2020(12):198.
[3]樊瑞晶.高职院校《文学欣赏》选修课课程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李璟.构建中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J].亚太教育,2016(26):206+205.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