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杂文的设问途径分析

2021-09-27朱惠明

文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设问途径分析

朱惠明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内容涉及到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杂文内容丰富、颇具时代性特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问是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種语句形式,鲁迅通过各种设问的方式将隐藏在其中的一种预设或作者内心所想、自身的态度表现出来。文章将以设问的含义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鲁迅杂文的设问途径展开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鲁迅杂文 设问 途径 分析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强调作者的主观想法。通常情况下,设问的主要方式是“自问自答”,即作者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达到强调答案的写作目标。在鲁迅所创作的诸多杂文作品中,使用的设问句数量十分多,这些杂文中的设问主要可以分为特指类、是非类、选择类三种不同的形式,下面将围绕这三种形式展开分析。

一.鲁迅杂文中特指类设问途径分析

特指类设问的特点在于将疑问词作为形式的标记,而在回答过程中需要将疑问代词所指代的词语作为重点进行回答。当作者想让对方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解释或回答时就可以采用特指类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在鲁迅的诸多杂文中,特指类设问可以分为“何”、“谁”、“怎”、“为什么”等部分。

“何”在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往往充当主语或谓语,其含义大多可以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地方”等。充当不同的语法结构时,其含义或使用方法也有所差异。

首先是“何”做主语,其本身与谓语动词之间形成“何谓”的句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问题后,作者可以通过阅读下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中写道:“何谓如此……”先提出设问后,再从后文可以看出“简单的说,便只是……罢了”。这句话中的“何”就充当主语。第二种方式是做谓语,在句中有“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的意思,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问一答的效果。比如在《补白》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他已经是平民了,见平民而不格外趋奉,非骄傲而何?”这句话中的“何”具有“是么”的含义。

“谁”是疑问代词中的一种,不论在文言文还是在白话文中都能看到,在鲁迅散文中,“谁”的含义有哪个的意思,通常可以分为“孰”和“谁”两种。其中“孰”在鲁迅杂文中经常表示人,在句中做主语和宾语,常被用于反问句之中。比如《科学史教篇》中就有“将孰谓之不伟欤”的语句。而“谁”则会出现单用和多用两种形式。其中“谁”单用时经常可以当做主语、宾语,而多用时,则经常会与助动词组合,在鲁迅杂文中经常会以“谁能”、“谁肯”、“谁敢”等方式出现。

“怎”在杂文中充当疑问副词,常用语疑问句之中,主要是对句中谓语部分进行提问所用,在反问中则更多的表示一种否定的含义,通过否定谓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怎”也具有询问原因的含义。“怎”在杂文中可以单用,同样也可以通过转换为语素的方式变成疑问副词,形成“怎么”、“怎么办”、“怎么样”等词语。在“怎”的单用方面,可以用于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疑问代词怎相当于怎么,在句中充当状语,具有不、没、不能等含义。比如“怎不造出相当大文艺来呢?”这句话中的“怎”就有“怎么”、“为什么”的含义。第二,是将“怎能”、“怎么能”等词语运用到反问句之中,从而表示出一种否定的含义,通常可以解释为“不能”、“不会”等含义。比如在《我之节烈观》中就有:“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在这句话中的“怎能”就有“不能”的意思,其语句可以概括为“肯定会让人感到寒心的”。

从上述关于鲁迅杂文的特指类设问的方式中可以看出,鲁迅杂文的特指类设问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又以何、谁、什么几种为主。在表达效果上看,鲁迅杂文的特指类设问主要与分为自问自答以及问而不答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自问自答是指通过提问并回答的方式实现设问的过程,而问而不答则是仅仅提问但不用在文章中回答。尽管这两种设问方式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论作者如何提问,作者本身在句中的态度都是十分清晰的,且问题的答案也能很轻松的从文章中领悟出来。在整段的陈述语句中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能让段落语句变得更加富有节奏感,从而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思考实践。而在陈述句中使用问句的语调则能更好的凸出焦点,从而达到提醒读者的意思。另外,特指类设问还具有一种承上启下下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提出话题,让文章上下文的衔接变得更加流畅,逻辑变得更加严谨。

二.鲁迅杂文中是非类设问途径分析

是非类是鲁迅杂文中的第二种设问方式,其含义是指对整个命题进行提问,希望得到对方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提出的问题。这种设问方式与陈述句的语法结构较为相似,需要读者通过语调或者语气词语进行判断,因此要求读者必须结合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这类设问的方式。是非类设问可以分为无形式标记设问、以语气词标记设问和以否定词标记设问几种形式。

第一是无形式标记的是非类设问,这种设问语句中没有明显形式的标记,在口语中经常可以使用语调的方式对其进行表示,而在文学作品中则通常使用问号的方式进行识别。无形式类设问可以不使用任何疑问词语,因此对前文的依赖性极强,读者必须在理解前后文的语句大意后才能更加深入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在鲁迅的众多杂文中,这种类型的设问数量并不多,如《滑稽理解》中提到:“那么,在中国,只能寻得滑稽文章了?却又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即使在中国也很难找到一些真正滑稽的文章”,但这一含义却无法直接从语句中感受到。

第二类是以语气词标记的是非类设问。这类设问句的语气词一般位于句子的末尾,且使用语气词的必要性并不是很大,去掉这些语气词后整个句子的含义依然较为完整。在鲁迅杂文中出现的一些以语气词标记的是非设问主要有“么”、“吗”、“乎”几种,其使用方式与特指类相同,可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其它参与共同使用。以么为例,这一词语本身具就是一个否定词,在白话文中转换为一种虚词,在鲁迅杂文中使用么作为是非类设问的语句数量较多。如《编完写起》中写道:“认为无须自杀么?”这句话中的“么”删除后整句话的含义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同时,整个语句也具有一定的判断性的含义,通过是非的方式对设问进行判断,提升读者对语句的整体把握程度。

第三是以否定词标记的是非设问,这类设问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设问方式,往往是针对设问的观点进行主观反驳的,在鲁迅杂文中,这类設问具有本该如此却没有达到这种效果的含义。这类设问经常使用不、不是、没有等词语展开提问。比如在不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使用不……么、不……就等结构展开写作。比如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提到:“耶稣不就说过‘你们反省著吗?”在这句话中,“不”等同于“不是”,语句中出现了双重否定的局面,从而向观众表达出一种肯定的语句效果。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方式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提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鲁迅杂文中选择类设问途径分析

选择类设问是鲁迅杂文中的第三种设问方式,这类设问方式本身的机构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往往需要作者提供两个或多个备选的方案供读者选择,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范围,并以此帮助读者更好地确定选择方案。选择设问往往会通过复句的方式呈现在杂文之中,并使用连词、标点等方式对段落进行连接。在鲁迅杂文中,这类设问主要可以分为两项并列、三项并列、四项并列三种形式。其中两项并列通常使用“……抑……也”、“……乎,抑……乎”等形式,句子与句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转折性的含义。三项并列通常有“……,……,还是……呢?”以及“是……,是……,是……么?”三种形式。比如“是冷笑,是恶笑、是嘻笑么?并不是的”在这句话中,不论是冷笑、恶笑还是嘻笑都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却是平行的,整个语句就是对这三个词语的全盘否定,而作者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强调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文章中,当作者想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描述时往往会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这一目标。正确、合理的使用设问不仅能让文章的重点变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能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和紧凑。大量的使用设问是鲁迅杂文作品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鲁迅杂文中通过设问的方式将一种含蓄委婉而又不失力量的语言魅力表现出来,从而很好地将作者以笔为刀、冲锋陷阵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很好地将当时社会的情境体现在杂文之中。在鲁迅创作的杂文中,读者可以看到很多设问句在文章之中,只有理解这些设问的表达及组合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含义。对于鲁迅杂文中设问的作用来说,鲁迅使用这些设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使用各种设问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提升读者对语句的理解程度。第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文章的阅读分量,通过增加各种设问的方式来让文章的阅读分量变得更重,进而提升读者的阅读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庞静.鲁迅小说中的杂文笔法探讨[J].今古文创,2020(31):30-31.

[2]赵顺宏.鲁迅杂文文体及审美属性的再认识[J].浙江学刊,2020(03):182-193.

(作者单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设问途径分析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