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写作者身份研究
2021-09-27陈永琪
王 佩,陈永琪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文献回顾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所有系统具有复杂的内部相关性,其整体表现来源于开放性、内部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它强调系统的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以及非线性发展。[1]Larsen-Freeman最早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指出语言学习作为一个系统的多重属性,初步奠定了二语习得动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2]目前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多来自于英、美、荷等国家,主要涉及二语习得动态系统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范式、动态系统观下的数据采集、从动态系统角度关注学习者个体发展过程等,而针对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动态研究很少。
Larsen-Freema跟踪分析了5位同质性英语学习者的作文,发现学习者个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写作能力发展轨迹。该研究尝试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写作研究,但观测点较少且间隔时间短,对于揭示二语写作中个体的语言发展轨迹意义有限。[3]Verspoor等从词汇、短语和句子三个层面对437名英语学习者撰写的短文进行人工编码并量化分析与统计,发现二语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编码变量都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发展和变异性。[4]Baba和Nitta对22名二语学习者进行了为期30周的写作跟踪实验,发现他们在写作流利度上都经历了至少一次的阶段性转变,再一次印证了二语写作发展的非线性动态特征和个体性差异。[5]
动态系统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2008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且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直到近几年才出现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的实证研究。如:王小宁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了二语词汇习得中的注意机制运作;[6]郑咏滟采用移动极值图法、蒙特卡罗模拟、移动相关系数图等动态系统理论特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自由词汇产出的跳跃式、阶段性和非匀速发展;[7]关晶、石运章采用个人动态法对英语课堂焦虑进行了动态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英语课堂焦虑具有动态系统的特征;[8]徐锦芬、雷鹏飞尝试构建了动态系统视角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二语习得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学习动机。[9]
国内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正在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逐步涉及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但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写作方面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仅有两例。盖淑华、周小春对同伴反馈方式下的写作进行了跟踪研究,分析了同伴反馈的动态变化过程。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对比实验控制方法,仅对实验结果进行总体均值分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系统研究,也未关注个体发展的差异。[10]陈艳君以二语写作流利度为观测点,采用变点分析器进行动态观测以及回顾式访谈的方法,对学习者的写作文本进行了动态描述和个案分析。[11]该研究呈现了写作发展的初始条件敏感性、非线性发展等动态系统特征,但未能涉及写作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对写作的动态系统描述上缺乏全面性。
现有的以动态系统理论分析二语写作的研究大多通过写作文本的语言特征,分析写作能力指标的发展路径,未能深入探究任何变化都是由写作系统内部重组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并且,目前有关二语写作的动态系统研究多是以写作文本为中心,没有充分体现写作者的主体性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而身份研究关注的是写作者个体如何理解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建构。所以,将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写作中身份研究相结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写作者个体与其写作表现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二语写作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二、理论模型构建
动态系统理论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宏观方法论,其普遍适用性决定了其抽象性。故将其运用于特定领域,必须与该领域的具体理论相结合构建解释力更高的认知新模型。本研究将动态系统理论与身份理论相结合,构建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写作者身份理论模型。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写作者身份可以自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动态性、完全相联、非线性发展、涌现性、共同适应性、自组织性等动态系统特征。因此,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二语写作者身份系统模型主要包含四个要点:
第一,二语写作者身份系统不是各种身份的简单集合,而是由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的多个变量构成,身份建构过程是各变量有序与无序、平衡与失衡过程相互转换的动态整合。
第二,系统各要素之间完全相联,具有自我组合、相互适应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写作环境等变量一直处在相互运动中。在运动的稳定期,写作中表现出一定的身份建构状态和水平,而当某变量发生变化时(如学习动机提高),其他变量(如外语水平、学习环境等)也会相应调整并重新组合。当各因素相互适应进入一个新的有序状态时,就会呈现出身份建构上的新变化。
第三,系统具有开放性,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发展。外部环境与系统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信息和能量等资源的交换(如写作内容的变化、写作目的的变化、目标阅读者的不同等),进一步引发各变量间相互适应和自我组织。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才能从写作中有所收获。随着写作者身份系统各个要素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得到发展,在不同情境中的身份建构有效性增强。
第四,写作者身份的不同方面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身份之间通过写作者在其语篇中的选择进行沟通。[12]
三、实证研究
基于以上,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该模型下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所体现的动态系统特征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基于学习背景、语言水平、学习动机等角度,选取三位异质性英语学习者(非英语专业本科生A、英语专业研究生B、英语培训机构社会学员C)为研究对象。三位研究对象为中等或高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平均年龄21.3岁。选择异质性研究对象可以最大化地将系统内外因素囊括到研究中。实验开始前对三位研究对象就研究内容和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三人均对参与本次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2.数据采集
本研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通过高频的数据采集和密切观察了解此期间内研究对象的写作者身份系统发生的各种变化。每一次数据采集都包含写作文本收集、写作者访谈、教师访谈三个方面。写作文本为三位研究对象的定期(约每月一次)不命题写作,内容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近期发生的自认为有意义的重要事件或变化。写作结束后即进行写作者访谈,访谈围绕研究问题展开,主要涉及写作过程、写作内容、对自我身份的看法、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等。教师访谈的对象是研究对象的英语教师或写作教师,访谈内容主要是教师从文本读者和学习指导者两个角度谈论对本次写作中写作者身份建构效果的看法,以及研究对象近期的学习情况。
3.数据分析
主要从身份建构效果和身份建构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坐标系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身份建构的有效性(见图1),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时间和评估的身份建构有效性标注在坐标图上,根据访谈数据分析每次写作的系统内外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身份分析,直观显示二语写作者身份系统的状态变化。借助该图分析写作者身份系统发展轨迹的运行规律,找出其动态系统特征。同时,结合具体的写作系统内外部因素,找出其与系统变化发展之间的关联,进一步了解系统各变量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学习者在二语写作发展中产生新变化的原因。
图1 身份建构系统坐标图
分析工具主要是写作者声音评估三维模型和话语分析工具。[13-14]写作者声音评估模型包含三个维度:概念维度(作者观点的鲜明度与独特性)、情感维度(作者表达观点的语气方式与行文特色)、显现维度(作者和读者在文中的显性存在和互动)。本研究依据写作者声音评估三维模型从三个角度对写作文本中身份建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结合教师访谈,综合评估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水平。对写作文本和写作者访谈的分析主要运用话语分析工具,本研究选取了其中与研究主题最为相关的五种建构工具,即凸显工具、身份建构工具、关系建构工具、符号系统和知识建构工具、政治建构工具,对写作文本和写作者访谈中与身份建构过程中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进行话语分析,以了解身份建构过程和影响因素。
4.结果与讨论
(1)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的历时特征。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作为一个系统包含各种子系统和变量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作用结果呈现为观测到的写作者身份的建构,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动态轨迹上的各个身份建构有效性节点。结果显示,三位研究对象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其身份建构有效性轨迹整体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期间有小幅波动起伏伴随始终(见图2)。此外,三条轨迹线均有一到两次较大的向上波动幅度,形成小高峰,之后持续一段时期的较平稳波动。这一结果体现了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的动态系统特征:二语写作者的身份建构发展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和个体差异性轨迹。
图2 身份建构有效性轨迹图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系统各构成要素在不断相互作用和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通过自我组织的方式发展变化。处于共同趋向的状态时为“吸态”,而剧烈波动时为“斥态”,“吸态”与“斥态”的交替即是各要素共同适应,不断提升有序性,在到达临界点后涌现新状态的过程。这是系统变化的重要标志,清晰地显现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中身份建构轨迹上的节点直观显现出研究对象在写作中身份建构有效性的小高峰,表明其身份建构水平的提升。而这一新状态是写作者身份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适应、重新组合对整个系统产生推动力的结果。
(2)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的个体变异。访谈文本和写作文本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写作者身份建构虽然都呈现出动态系统特征,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写作者个体的身份建构初始水平对其最终的发展结果有重要影响。实验最初,身份建构有效性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B(66分)和A(50分)。经过一年的学习训练,三位研究对象分数都有提高,名次保持不变,但最高分(79分)和最低分(56分)之间差距变大。按照动态系统理论的运行特征,写作者的主观性和过往经历可以视为初始状态,在写作中可表现为一定的身份建构水平。系统的初始状态在整个动态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微小的差异和变化都会通过“蝴蝶效应”放大和扩散,对写作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中的三位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语言水平、学科背景、学习经历等,这些初始状态中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写作者身份建构水平的个体化发展。
写作者个体身份建构新状态的涌现与个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位研究对象的身份建构有效性轨迹线在研究过程中均有一到两次较大幅度攀升,这代表身份建构水平大幅提高。在一年的写作数据采集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个体访谈,针对轨迹线上出现的较大幅度的波动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波动高峰出现的时间节点与其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的某些变化相吻合。B和C的轨迹波动高峰时期分别是其毕业论文写作和备考雅思时期。经过访谈得知,达成学习目标的期望使两位研究对象的学习动机增强,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英语文献阅读和写作练习,促使其写作者身份建构能力的提升。A所在的学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由于上学期考试成绩优良,A被调到高级班学习,学习环境改变。在动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同伴关系与写作者身份系统内部各要素产生新的互动和资源交换,引发了系统内部的重组和新状态的涌现。访谈中A表示,新的学习环境对其英语学习有较大影响。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外语教学中,了解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者身份及其如何实现自我构建,能够揭示学习者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促使其成为有自我的学习者和写作者,对外语学习者写作能力提升和写作教学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