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1-09-27付贤淑罗群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脐部单孔输卵管

吴 静 付贤淑 罗群芳

江西省上饶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西上饶 334000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逐渐发展,已被广泛用于附件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妇科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疼痛轻等特点[1-2]。对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等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盆腔是其手术的主要范围,脐部作为人类具有的先天瘢痕,有利于通过光学设备对盆腔进行观察,术后利用人体脐部的修复能最大程度降低创伤及瘢痕对患者的影响。单孔腹腔镜术经自然腔道建立孔道,将手术操作器械及腹腔镜置入,仅需一个孔道即可完成手术,是在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3-4]。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单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疾病的应用效果,旨在优化妇科良性疾病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84 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多孔组(42 例)与单孔组(42 例)。单孔组患者,年龄20~74 岁,平均(43.81±5.09)岁;手术类型:附件切除术2 例,输卵管切除术10 例,卵巢囊肿剥除术8 例,子宫肌瘤剥除术2 例,子宫切除术2 例;疾病名称:卵巢交界性肿瘤20 例,输卵管良性肿瘤10 例,卵巢囊肿8 例,子宫肌瘤2 例,子宫腺肌病2例;病程3 个月~5年,平均(2.84±0.61)年;包块直径3.2~8.4 cm,平均(5.49±0.37)cm。多孔组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43.76±5.13)岁;手术类型:附件切除术19 例,输卵管切除术10 例,卵巢囊肿剥除术8 例,子宫肌瘤剥除术3 例,子宫切除术2 例;疾病名称:卵巢交界性肿瘤19例,输卵管良性肿瘤10 例,卵巢囊肿8 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腺肌病2 例;病程5 个月~6年,平均(2.80±0.64)年;包块直径3.0~8.5 cm,平均(5.52±0.34)cm。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确诊为妇科良性疾病患者;③首次接受腹腔镜术治疗;④认知功能正常者;⑤生命体征平稳者。排除标准:①盆腔广泛致密粘连者;②存在腹腔镜术禁忌证;③肝、肾功能不全者;④体重指数>28 kg/m2者;⑤合并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两组完善凝血常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并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同时注意脐部的清洁。

1.3.2 手术入路 患者均采用插管全麻,取截石位或平卧位,多孔组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术治疗,取切口(10 mm)于脐轮上缘,建立气腹,气腹压力为12 mmHg(1 mmHg=0.133 kPa),于脐上缘穿刺置入trocar(10 mm),腹腔镜置入探查,取两个trocar 穿刺孔(5 mm)于左下腹,取trocar 穿刺孔(5 mm)于右下腹。单孔组采用单孔腹腔镜术治疗,经脐部纵行切开20~30 mm,将皮肤、皮下筋膜及腹膜切开,Quadport 穿刺器、切口保护器置入,建立气腹,气腹压力同上。

1.3.3 手术步骤 ①子宫肌瘤剥除术:将6 U 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宫底部,于肌瘤凸起明显部位切开子宫浆肌层,肌瘤暴露后剥除,通过倒刺缝线对创面进行缝合,经脐部切口取出肌瘤结节;②子宫切除术:置入举宫杯,电凝并切断左侧输卵管、左侧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对宫旁组织分离,将阔韧带前后叶腹膜打开,右侧附件处理同上,分离膀胱反折腹膜,膀胱上推,对两侧子宫动静脉进行游离、电凝及切断处理,电凝切断左侧主韧带及骶韧带,右侧处理同上,沿举宫杯边缘通过单极电钩环形切开阴道壁,子宫完整切除,经阴道取出子宫;③卵巢囊肿剥除术:将囊肿表面皮质剪开,囊肿完整剥除后,缝合止血或双极电凝止血,经脐部切口取出标本;④附件切除术:采用双极电凝电器械,将附件远端提起,对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近宫角部位电凝离断处理,标本置入标本袋中经脐部切口取出;⑤输卵管切除术:采用双极电凝电器械,将输卵管伞端提起,对输卵管系膜至宫角部位电凝离断,标本置入标本袋中经脐部切口取出。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①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及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评分[术后24 h 时VAS[5-6]评估,评分0~10 分,其中0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评分间呈正相关]。②切口美观满意度:术后24 h 时通过身体意象问卷(body image questionnaire,BIQ)[7-8]评估,包括美容评分(cosmetic score,CS)、体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两方面,其中CS 评分3~24 分,BIS评分5~20 分,CS 评分越高则切口美观满意度越高,BIS 评分越低则身体满意度越高。③并发症:切口感染、肠梗阻及切口疝。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单孔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多孔组,VAS 评分低于多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排气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s)

组别术中出血(mL)手术时间(min)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VAS 评分(分)多孔组(n=42)单孔组(n=42)t 值42.67±18.24 39.73±15.08 0.805 79.85±21.17 106.34±25.89 5.133 38.95±5.73 37.28±5.16 1.404 9.35±2.18 9.07±2.24 0.581 2.69±0.84 2.03±0.51 4.353 P 值0.423 0.000 0.164 0.563 0.000

2.2 两组CS 及BIS 评分的比较

单孔组的CS 评分高于多孔组,BIS 评分低于多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CS 及BI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CS 及BI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CS 评分BIS 评分多孔组(n=42)单孔组(n=42)t 值P 值16.78±2.64 20.09±1.62 6.926 0.000 6.49±1.34 5.79±1.06 2.655 0.010

2.3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微创术已在妇科广泛应用且不断成熟,既往传统多孔腹腔镜术一般选取3~4 个穿刺口,术后虽然瘢痕小,但缺乏遮挡,且若患者为瘢痕体质,瘢痕仍较明显[9-10]。目前单孔腹腔镜技术作为相对“无瘢痕”手术,凭借伤口愈合隐蔽及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获得患者及医师的高度关注。单孔腹腔镜术中将天然瘢痕部位为手术切口,由于脐部存在凹陷及皱褶,且切口隐藏于脐部凹陷处,术后视觉外观长度较短,减轻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对皮肤外观改变的心理压力[11-13]。

脐孔作为腹壁最薄之处,血管神经分布少,将该处作为手术部位,能减轻术后切口疼痛,能兼顾美容的效果[14-15]。本研究探讨妇科良性疾病患者采用单孔腹腔镜术、多孔腹腔镜术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与多孔组比,单孔组的手术时间较长,VAS 评分及BIS 评分较低及CS 评分较高(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排气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孔腹腔镜术的临床应用安全可行,手术损伤小且并发症低,有利于降低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切口美观满意度,但其也存在手术耗时相对较长的不足。这可能与单孔腹腔镜术的技术难点及学习曲线有关。单孔腹腔镜术中仅经脐部取一个切口,手术器械及腹腔镜均经该切口置入腹腔,手术器械置入集中且同轴操作,违背了传统三角分布原则,易相互遮挡及干扰,影响手术视野暴露,增加手术操作难度,进而促使手术时间有所延长;同时该术中为直线视野,腹腔内外镜头与手术器械相互干扰,影响画面稳定性,无法呈现画面立体感,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16-18]。但相信随着单孔腹腔镜术器械的不断发展,术者能配合应用弯曲器械、加长器械及传统腹腔镜器械进行术中相关操作,无需仅使用传统腹腔镜术器械,各种器械的相互配合及联合应用,能重建手术三角,降低器械及镜头间干扰及碰撞;单孔腹腔镜术穿刺点相对固定,针对手术部位距离脐孔较远、脐耻距离较大及体型肥胖患者,采用单孔腹腔镜术治疗难度增加,故单孔腹腔镜术中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19-20]。

综上所述,单孔腹腔镜用于妇科良性疾病治疗行之有效,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且有明显的美容效果,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可作为妇科良性疾病诊治的安全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脐部单孔输卵管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