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电针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1-09-27段英超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肩袖活动度电针

段英超 徐 玲 李 莉

北部战区总医院康复科,辽宁沈阳 110000

肩袖在机体肩关节活动中承担重要作用,当其发生损伤时,对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严重影响[1]。肩袖受损后通常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且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一旦治疗或术后康复操作不当将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2-3]。随着患者对自我健康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为寻找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并分析该方法对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的9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 例。对照组中,男43 例,女3 例;年龄22~53 岁,平均(29.87±7.56)岁;病程9 d~2.5 个月,平均(40.21±10.76)d。观察组中,男42 例,女4 例;年龄23~55 岁,平均(30.37±8.43)岁;病程10 d~2.4 个月,平均(42.10±11.21)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B 超及MRI 确诊为肩袖损伤;均经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患侧上肢活动障碍或受限;伤前患侧上肢活动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具有既往肩关节手术史;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精神疾病、意识模糊、沟通障碍等疾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即术后1 周内禁止大幅度活动,行屈伸肘关节、握拳、小幅度腕关节画圈等训练;术后第2~3 周,行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避免患肢疼痛;术后第4~6 周,行内收、外旋、前屈或外展、爬墙等活动,并面对墙壁站立,手掌撑于墙面,将患肢逐渐向上移动,并停留一段时间,根据个体差异调整举起速度、高度、维持时间;术后第7~12 周,行反向对抗训练。每次训练结束后冰敷15~20 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疗法,电针仪选择疏密波,疏波频率为2 Hz,密波频率为100 Hz,交替频率为5 Hz;患者维持端坐位,取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常规消毒,取0.25 mm×40 mm 一次性毫针,直刺刺入,入针深度25~30 mm,捻转针体,与电针仪相接,电针治疗,1 次/2 d,30 min/次。

两组患者均干预12 周,于12 周末进行疗效评估。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疼痛情况评估 于治疗前、治疗7、14 d 及治疗12 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评估患者肩部疼痛情况,总分10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4.2 肩关节功能评估 于治疗前、治疗7、14 d 及治疗12 周,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houlder and Elbow Physicians score,ASES)[5]、Constant-Murley 评分(Coustart-Murley score,CMS)[6]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两种评分方法总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

1.4.3 肩关节活动度评估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以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主动活动度,取3 次测量平均值。

1.4.4 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7]评估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力共8 个方面,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5 疗效评估 痊愈:肩部疼痛感消失,肩关节活动幅度恢复至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幅度明显改善;有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幅度有所改善;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幅度均未有明显改善[8]。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12 周,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12 周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5.02±0.69 5.06±0.73 0.271 0.788 4.36±0.55a 4.09±0.52a 2.419 0.018 3.64±0.43a 3.21±0.40a 4.966 0.000 2.95±0.42a 2.48±0.41a 5.431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肩部ASES、CM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14 d、12 周的ASES、CMS 评分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14 d、12 周的ASES、CMS 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12 周,观察组的ASES、CM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的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ASES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12 周CMS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12 周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64.88±8.25 64.75±8.09 0.076 0.939 67.95±7.55 70.03±7.26a 1.347 0.181 75.41±7.06a 81.63±6.94a 4.261 0.000 80.87±6.88a 88.57±6.35a 5.578 0.000 39.97±7.21 40.12±7.32 0.099 0.921 42.29±7.96 45.12±7.77a 1.725 0.088 49.67±7.46a 61.55±8.45a 7.148 0.000 60.44±8.57a 77.67±9.53a 9.118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前屈治疗前治疗后外展治疗前治疗后后伸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40.98±8.83 40.12±8.42 0.478 0.634 130.46±16.62a 148.11±17.08a 3.768 0.000 37.55±7.96 37.81±8.05 0.156 0.877 107.74±11.26a 131.27±14.33a 8.757 0.000 11.12±1.98 10.54±1.87 1.444 0.152 26.63±4.12a 32.76±4.82a 6.557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力7 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组别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力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85.77±7.54 88.36±8.65 1.531 0.129 69.33±9.82 74.62±8.99 2.695 0.008 84.96±9.55 92.73±9.78 3.855 0.000 74.55±6.22 83.57±6.53 6.784 0.000 69.51±9.23 79.12±7.85 5.379 0.000 59.02±7.13 66.01±8.34 4.321 0.000 53.22±5.76 59.03±5.65 4.884 0.000 61.64±7.33 65.95±7.69 2.752 0.008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组织疏松,增大肩关节活动范围,但同时也降低了肩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发生肩袖损伤。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可较好的改善肩关节功能,但由于康复时间较长,长时间关节制动既影响肩关节功能,甚至有可能造成关节粘连,因此术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9-10]。

肩袖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疼痛时不可避免的,从中医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气血瘀滞所致。电针治疗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11]。本研究中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有“肩三穴”之称,同时这三个穴位在结构上连接肱二头肌、三头肌以及深部肩袖肌群,对肩关节功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这三个穴位进行刺激治疗有利于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12 周的康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得到缓解,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且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提升,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在常规康复治疗可协调肩关节部位肌肉组织间的平衡,稳定肩关节,避免再次损伤[13];同时辅以电针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将刺激由“点”扩充到“面”,增强治疗效果[14]。宁源等[15]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可加快吸收肩关节部位炎症因子,降低炎症因子对肩关节的疼痛刺激,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以深化电针的治疗机理。

综上所述,肩袖损伤患者修补术后的康复治疗极其重要,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施以电针进行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巩固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肩袖活动度电针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