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9-27黄金峰卢伟广汤善华刘爱臣王灿斌
黄金峰 卢伟广 江 摩 汤善华 刘爱臣 王灿斌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骨科,江西鹰潭 335000
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是指后交叉韧带由胫骨的止点部位撕脱,且可伴有止点骨块的现象出现,可对胫骨髁间隆突部位造成损伤,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造成影响,同时可发生早期退变性改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常规胭窝钢丝固定可解剖重建韧带,但对患者的骨愈合效果欠佳[2]。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其主要在关节镜监视下使用带线锚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治疗,过程中不易破坏机体血液循环,且操作术野较好,可达到较高的精确度[3]。目前关于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收治的80 例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收治的80 例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 例。试验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4~65 岁,平均(40.05±2.14)岁;受伤类型:道路交通伤12 例,压砸伤11 例,跌伤10例,运动伤7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6~66 岁,平均(40.23±2.30)岁;受伤类型:道路交通伤13例,压砸伤10 例,跌伤9 例,运动伤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4]中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纳入标准:①经比较与上述诊断标准[4]相符合者;②提供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本研究均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定自愿接受治疗的证明文件等。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③依从性较差者;④精神状态不稳定或无法完成有效沟通者等;⑤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胭窝钢丝固定术治疗:患者保持俯卧位,取胭窝后侧正中入路作一切口逐层分离组织,解剖复位骨折部位并以克氏针固定,经骨折块钻孔并由钢丝穿入,打结固定[5]。
试验组接受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将关节镜镜头自高位前侧入路插入,在其监视下清理后方滑膜及纵膈,从高位后内侧置入双线锚钉,使用肩关节镜器械缝合并复位固定骨折处[6]。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切口Ⅰ期愈合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Lysholm 膝关节评分(Lysholm knee score,Lysholm)[7]评估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Lysholm 评分主要包括支撑、交锁、关节不稳、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及跛行8 项,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越好。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Lysholm 评分≥95 分为显效;85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及切口Ⅰ期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手术用时(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Ⅰ期愈合时间(d)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 值P 值52.51±5.38 30.49±4.26 20.294 0.000 84.23±7.22 46.24±3.24 30.361 0.000 14.82±4.67 11.08±3.32 4.128 0.000 术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Lysholm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Lysholm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术前术后6 个月t 值P 值对照组(n=40)试验组(n=40)t 值P 值48.51±4.78 49.09±4.76 0.544 0.588 79.23±2.32 91.01±3.14 19.083<0.001 36.567 46.494<0.001<0.001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后交叉韧带作为机体保持膝关节功能稳定的重要结构,其功能受到破坏可伴发骨折块移位、韧带松弛等,进而可对膝关节半月板等部位造成损伤[8-9]。胭窝钢丝固定术操作较为复杂,在穿钢丝、钻孔等过程中易对骨块再次造成损伤,且患者预后效果欠佳,不利于其术后恢复[10]。 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首先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的优点,可减轻对周围血管、神经、软组织等造成的损伤,进而可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且可促进患者术后愈合[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及切口Ⅰ期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缩短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利于术后恢复,与陶韬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通过使用多根缝线从不同角度对骨块及韧带部位进行缝合,可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进而有利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试验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可加快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解剖结构的恢复进程[16-17]。 综上所述,经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可显著减轻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术前、术后6 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