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学视角的《论语》“君子”翻译浅析

2021-09-27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威利许渊冲译本

王 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更加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中国形象”意义重大。有学者指出,典籍外译的文化立场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中国文化;二是引证东方文化,并用于塑造为西方所用的“中国形象”。[1]而作为《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君子”一词的翻译,同样也对中国形象起着塑造作用。

一、形象学与翻译

近十几年有了很多关于形象学与翻译的文章和著作问世,例如,圣杰罗姆·豪斯(Jerome House)于2007年出版的《翻译儿童文学中的文化相遇》,约翰·本雅明斯·豪斯(John Benjamins House)于2005年出版的《翻译与文化变迁:历史、规范、形象和意象学研究》,以及最近出版的《互构翻译研究与意象学》,这是意象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些专著所涉及的不只是纯粹的西方主题和形象,还有印度和亚洲,尤其是中国形象。

这类著作的数量表明,翻译研究和形象学的对话交流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两个学科都有源于描述性和历史性观点的研究历史,这些观点导致他们的研究必须是动态的。形象学和翻译这两个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特征是:变化和杂合。他们认为,尽管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理论化程度一直不是很高,但形象学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论工具,包括一些概念和理论见解,来消除这种孤立主义,增强其多学科性。同时,得益于翻译研究,形象学的研究领域也能得到拓展。近几十年来,翻译研究越来越注重对民族和文化特征及形象的研究,包括形象选择和形象塑造;因此,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毫无疑问,中国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将翻译研究与形象学结合的研究,有专著、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等。我国形象学角度的翻译研究基本上是从2000年开始的。1998年李华川在《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中首次将形象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以比较文学的意象学为基础,对卢梭作品的翻译进行评价,对卢梭的形象进行描述,并解释了“形象”转化为“幻想”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更多的研究,比如张晓云(2011)的博士论文《翻译研究的形象: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中文译本研究》,探讨了《在路上》中译本的意象重构过程,指出翻译是一种异域意象的建构活动,在此过程中,各种操纵和改写会不同程度地扭曲异域意象的现实,甚至预设异域意象。形象学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2]

二、《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形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探讨:

1.品德高尚

例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君子应是仁、智、勇三者的统一。

例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应有正确的“义利观”。君子会以道义来团结人,而小人则会为了一时的私利而相互勾结。

例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礼”是君子的一个重要品质,君子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礼节,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不要离经叛道。

2.敏而好学

例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人的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必须通过后天习得。此外,他还主张“知而获智”。“君子”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不能自欺欺人。

例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3.能力杰出

例6: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身为一名君子,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应该像某些物体那样,用途单一,而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能称得上是“全才”;因此,君子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上述举例,“君子”的形象还可细化为更多的类别,如汪凤炎和郑红将《论语》中“君子”的标准分为13条: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这也是“君子”形象最突出的特点。[3]

在《论语》原著里,“君子”一词共出现108次,但含义有所不同。因此,准确把握其含义,是正确解读乃至译介《论语》和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作者将《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君子”的英译进行汇总,见表1。

表1 《论语》各译本对“君子”的翻译

许渊冲对《论语》中“君子”一词的翻译共有12种,其中使用次数较多的是“intelligentleman”,多达41次;辜鸿铭对于“君子”的翻译也有12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a wise and good man”,共出现33次;理雅各译本中共有15种“君子”的英译,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the superior man”;而亚瑟•威利在整本书中对于“君子”的表达仅有3种,主要被翻译成“gentleman”和“true gentleman”。四个译本对“君子”形象的描述既有重合又有区别,原因详述于下文。

三、“君子”形象差异成因

1.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加之社会、宗教、文化的渊源不同,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民族个性,正是这种个性赋予他们的语言以强烈的民族色彩。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上也会产生一些差异。如果译者缺乏对某种文化个性的理解,就会难以领会词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因此而误译或错译。

“Intelligentleman”这一译法是钱钟书的自创,许渊冲在其《论语》英译本中借用了这种译法。很明显,这个单词是由intelligent和gentleman两个单词复合成的,形式上如此,语义上也如此:intelligent意味着智能的,聪明的,理解力强的,这与中国重视理解力和洞察力的传统文化相吻合。而gentleman是英语中的“绅士”,与我们中国文化中“谦谦君子”在形象特征、行为举止方面也是比较相符的;因此,许渊冲认为“君子”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才还要有德,德才兼备堪称君子。崔怡清曾指出,在许渊冲的英译《论语》中,很多章节都选择了这种译法,仿佛是要将孔子的教育理念传递给读者,告诉他们美好生活是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这一观点与西方“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是相符的,这种译法“既突出英语文化内涵,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4]。

甲午战败后,中国一度陷入了被西方列强包围和瓜分的局面。很多知识分子为了救国,在国内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他们翻译了包括政治思想在内的许多西方著作。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令辜鸿铭拿起译笔,以西方文字为武器,利用自己中西兼通的特长,着手翻译《论语》等儒学经典。在分析了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后,刘阳春认为辜鸿铭将儒家文化本质上理解为伦理文化,并将君子形象归纳为:君子=绅士+智者+善人+遵循伦理大道的孝子、忠臣、益友。这与孔子的描述基本相符,反映了他对“君子”形象本质的准确把握。[5]

2.译者个人因素

翻译过程是译者的理解和阐释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阐释者;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

理雅各的基督教背景使他不能真正理解、把握儒家文化内涵,作为一名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导致他对儒家文化概念的误读,加之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氛围,对其翻译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他眼中,君子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学者和贵族,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形象,反映了他对君子形象的片面理解:君子=尊崇美德的学者和贵族——典型的英国绅士形象。因此,也就产生了大家所说的《论语》翻译“基督教化倾向”。

亚瑟·威利是文学造诣颇深的汉文家,他的《论语》英译本是目前英语世界的通行本。威利所理解的“君子”几乎等同于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绅士”形象;因此,威利主要使用“gentleman”和“true gentleman”来翻译,这是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这一译法并不被赞同,认为“太西化了”。正如边立红所认为的,“君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的形态,它和英语世界的“绅士”在语义内含上存在诸多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不能轻易画等号。[6]

因此,不同译者对“君子”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便有了不同的翻译表达。但对“君子”形象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及文化交流,《论语》中“君子”的其他特点会被更多地挖掘出来,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做出贡献。

四、结语

通过分析《论语》中“君子”形象的特点,对比《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君子”概念的翻译,塑造的“君子”形象,发现各译本对“君子”形象的描述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因素和译者个人因素方面对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但分析并不够全面,因为差异的成因远不止此。希望以后的研究能更深入。

猜你喜欢

威利许渊冲译本
威 威利 温基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