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探析
——《悉尼协议》范式下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9-27徐志鹏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水平悉尼课程体系

荣 玮 徐志鹏 戚 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年来,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制手段和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操作方式,我国高职教育呈现标准化建设规程不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1]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优质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特征,深化内涵建设,构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发展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

一、《悉尼协议》专业建设的三个核心理念

《悉尼协议》于2001年首次缔约,是国际上对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互认协议,其人才培养层次对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标准,是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悉尼协议》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倡导持续改进”的三大专业建设范式核心理念[2],对于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程建设、专业群构建培养的依据,“以学生为中心”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岗位需求及毕业能力标准为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构建方面,紧紧围绕“学生”这一重要元素精确开展。《悉尼协议》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标准还体现在强调开展实施“弹性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经济水平及岗位要求,精准制定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

2.以成果为导向

“以成果为导向”是根据社会行业人才需求,采用逆向培养的方式,以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反向设计构建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与核心技能。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检验学生达成目标是否符合培养预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能力。通过成果导向机制,衡量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环节要素配比科学性,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改进完善。

3.倡导持续改进

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持续改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是《悉尼协议》的核心理念。倡导持续改进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由传统的制定培养方案、执行教学计划等固定教学模式转换为适应企业所需、具备基础岗位技术知识储备、能达到技能素养标准的改进式培养过程。从学校层面专业团队、教师及学生不断交流探讨改进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社会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教师等根据产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毕业生满足企业岗位人才需要。需要建立PDCA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循环机制,不断改进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优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二、专业群建设引入《悉尼协议》的现实意义

参照《悉尼协议》范式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专业建设水准,打造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彰显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借鉴国际认证标准,着力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群,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服务,也是国家战略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的需要。

近年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学院”)为实现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为目标,致力于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人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把实施国际化战略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战略任务之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对接江苏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设,是学院深化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悉尼协议》范式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

1.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按照《悉尼协议》范式,结合省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体系,以学生就业与岗位需求为宗旨,校企共同制定适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

图1 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模式图

结合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及毕业生信息反馈情况,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及岗位特点,经学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3]深化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及一定的创新精神,参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学院双高建设任务中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由校企协同参与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基本依据。同时不断修正不符合社会需求,与企业、行业发展相脱节的不合理课程体系,研究编制切实满足岗位人才需要及行业技能标准的高水平专业群。

2.课程体系

参照《悉尼协议》课程开发认证标准,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突出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紧密结合专业群建设、师资结构配比及企业岗位需求,将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

以学院网络安全专业为例,以互联网安全技术企业技能要求为基准,教学过程全程融入H3C等厂商课程体系,理论基础知识与网络构建实际案例结合,通过使用厂商提供的主流网络设备,构建实验环境,配置网络架构,解决实际问题。施教过程中,借助企业网络安全攻防案例,达到理实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学习掌握当前行业主流的设备与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校企IT行业人才输送无缝对接。优化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发展要求,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以云计算技术、数据库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为主体的新兴互联网安全领域前沿课程。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达成度,以成果为导向,建立“1+X”证书评价机制,在具备学历证书的同时,以取得HCIA等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为基础,推荐学生考取HCIP、HCIE等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鼓励学生获取RHCA Linux红帽架构师等更高级别的证书,为企业行业输送优质复合型IT人才。

3.强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资源条件

校内新增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共享实训基地。根据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满足模块化课程需求的行业基本技能创新型共享实训基地。加强产教融合,与龙信集团、H3C等行业一线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室,将企业实际案例导入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课堂知识与企业行业技能标准对接。引入BIM、云计算及AI等行业前沿技术,与相关企业共建协同中心,承接企业实际项目。构建校级、国家精品教学资源库。建立超星尔雅平台、爱课程和智慧职教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服务平台,改造老旧多媒体教室,大力开展智慧教室建设(见图2),以“互联网+资源库”为背景,在《悉尼协议》范式下开展信息化混合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行业岗位人才技能要求。[4]

4.教学团队建设

依照党的十九大“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以德施教、专业技能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水平院校的主体人才资源。《悉尼协议》范式提出教师工程行业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拔骨干教师,通过内培外聘、企业挂职、行业前沿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打造具备新时代“四有”好教师标准、能够引领价值观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截至2021年年底,力争使学院“双师型”师资占比超过90%。

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院“1+X”专业证书制度试点作用,协同行业一线知名企业,拓宽国内外渠道,加强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引进省、市级行业技能大师,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建设高水平专业技能师资团队,通过承接社会项目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5.建立PDCA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悉尼协议》中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PDCA持续改进循环机制,螺旋式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技能标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见图2)。[5]125通过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校友评价等方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群组模块,形成教、改动态教学过程可持续循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与反馈机制,学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长期合作对专业定量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跟踪获取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收集毕业生反馈的岗位知识技能需求标准,结合学生就业后对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及改革建议,从真实客观的角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专业可持续改进提供有效参考,使校内教学环节与社会行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图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应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产教融合,聚力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参照《悉尼协议》,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5]126,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高水平悉尼课程体系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