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右传统武术壳子棍传承路径研究

2021-09-27高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家

高旭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壳子棍”是甘肃秦安县高家屲(高堡村)流传了近200年的独门棍法,它是一项具有很强技击性的棍术套路。其棍法主要由三五棍组成的“壳子”练习为主要内容,在练习对打、实战中能发挥最强的力量。它不尚花架,每棍都从攻防实战出发,一招一式皆技击。动作紧凑,变化随机多样,具有独特的练习风格和特点。

1 壳子棍名称的界定及棍法的主要特征

1.1 壳子棍的名称来历

在进行访谈时,了解到壳子棍在以前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名字,有叫“五尺棍”的,有直接将一个棍法叫作一个“壳壳子”的。直到1986年,著名武术家郝心莲在全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中,来到秦安县高堡村进行采访和观看壳子棍表演时,得知该棍法尚未有专业且统一的叫法。郝心莲教授根据高家屲的地貌,以及该棍棍法,认为高堡村本应是座土山,有了棍所以才称屲(“屲”:山顶上一棍为屲)。因棍法独特,使用棍术在保护习练者时犹如乌龟的壳子一样坚固,所以将该棍法命名为“壳子棍”,壳子棍的名字由此才真正被确定下来。

1.2 壳子棍的主要特征

壳子棍由短小精悍的各种棍术招法组成,便于实战运用。招法变换奇绝,技击性强,有别于“花棍”和竞技套路武术,表演观赏性不高[1]。壳子棍的棍法以其独特的滑手、换手、单双头互变及攻防实用为主要特点。

2 壳子棍传承中的礼俗分析

壳子棍在历代传承中,传承者都会被告知:“壳子棍法可用于外出保命,不可以强欺弱。在以后传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那些心胸险恶者、欺师灭祖、为人不正者,绝不能传。”壳子棍在传承礼俗方面也一直遵循老一辈所说的“三不传”。

2.1 对为人品行不正、不尊重师长、打架斗殴、滋事生非者不传

人品不正,不尊师重道者不传。在壳子棍传承中如果给人品不正的徒弟进行传承,其会持一身武艺为非作歹,对师父也是一种侮辱。对于没有武德的人更不能传,因为学成之后,年轻力胜,可能会无视师父,甚至可能会挑战师父,欺师或欺负师父的后代。而打架斗殴,滋事生非违背了武德,所以不传。

2.2 对非“高”姓者不传

非“高”姓不传,这是老一辈在传承时遇到问题而总结出来的,最初没有这一规定,但后来的传承出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面的传承中壳子棍只能传承给姓高的人,这也是对子孙的一种保护。

3 壳子棍传承中的主要路径

3.1 家族、血缘传承

家族传承是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进行,另外还可以是父传侄,或直接传到孙辈及对棍术热爱的亲房中。每一辈人往往会在同辈人的亲房中选出练习壳子棍的最强者,由上一辈中练习最好者进行交流传授,取长补短。并选出练习最好的一位,确定为该代掌门人。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当老一辈传承人因年龄太大,而无法进行以身示范时,就用筷子或既轻又短的棍,指点和传授其最精华的搏击招数[2]。

3.2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在壳子棍的传承上,“师父”认为男性就该学习武术,而不被人欺负。而女性应该是温柔贤惠,不舞刀弄枪为好,这一传统封建的落后思想为其一。其二就是长辈对壳子棍在族内传承的一些私心想法,认为如果女性学会了壳子棍,嫁人后,传承的棍法就成了其他人家的东西,所以就有了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传内不传外,内指的就是门内人(族内),也就是传承家谱上的人;外指的就是门外人(族外),也就是不在传承家谱上的人。传承时,只传承给家族内的人,不传承给家族外的人[3]。

4 影响壳子棍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高家屲的地理位置偏僻封闭

秦安县高家屲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赤沟壑区。以前村子只有泥土沙路与外界相通,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与外界交往较少,武术交流存在困难。这使得壳子棍很难走出高家屲,无法到外面参加武术比赛及交流。此外,闭塞的自然地理条件也阻碍外来拳种的进入,较少受到外面拳种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影响,虽然客观上使其保持了原始面貌,体现出原生态性,但是在发扬和推广时却是一大制约因素。

4.2 保守的思想和传承礼俗造成壳子棍在当今社会发展危机

图1 为秦安县高家屲壳子棍历代传承图

高家屲村经济发展较差、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壳子棍不轻易传人,保持着中国传统的“血缘”传承方式。由于思想落后,先辈害怕将壳子棍传出去后,被他人所习得,反之以此棍术来欺压高家人,所以有些精华棍法,更是属基本不传之列。保守思想又加剧了壳子棍主观上的封闭性。据老辈人讲,以前“门内人”练习时都是晚上关起门来练,从不轻易示人,也从不与外界交流。这种传承不利于壳子棍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

4.3 后代的传承与重视程度及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壳子棍后继乏人。当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村子中的年轻人都外出谋求发展。除笔者和个别武术专业的年轻一代还在进行学习,其他人都基本已经脱离了这个道路。所以,对于门内人来说,壳子棍处于“过去是不愿意教,现在是想教没人学”的局面。以前在村子中,人们在农闲时,都会三五成群在一起练习壳子棍,年轻人在场上练,老人、小孩便会围观,“看耍棍”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娱乐。而现在娱乐方式的增多,尤其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手机网络更是风靡一时,以往以壳子棍为娱乐方式的局面受到冲击,这也是影响壳子棍传承的因素之一。

5 探究壳子棍未来的发展方向

5.1 政府社会多支持以壳子棍为主的武术竞赛

武术竞赛活动是推广与发展壳子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秦安高家屲壳子棍协会没有组织过以壳子棍为主的武术比赛[4]。多组织比赛,邀请广大习武者参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壳子棍。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和引导挖掘整理工作,由于秦安县高家屲民众文化水平低下,在壳子棍资料整理及保存方面缺乏意识,使得壳子棍根本没有完整的资料。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专家教授来高家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壳子棍材料工作,进而使壳子棍讲之有源,看之有书,练之有武。

5.2 高家屲壳子棍传承人思想上除旧纳新,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高家屲地域封闭、思想落后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保守思想,对壳子棍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只有改变思想,去除以往保守的传承思想和态度,对想要诚心拜师学艺、武德端正者,都要无保留指导传授。要倡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2011年3月16日,秦安县壳子棍在秦安文化馆及天水市体育局的推选下,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关门”传承了200余年的壳子棍来说,是一个走出秦安高家屲的里程碑。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再次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让壳子棍这一传统武林棍术,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5]。

5.3 壳子棍进校园,开设成立武术馆、俱乐部

让壳子棍走进校园,简化壳子棍的练习形式,多进行防守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6]。武术馆和俱乐部也是推动壳子棍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成立壳子棍为主的俱乐部、武术馆,能够积极促进传承者的动力。目前,壳子棍的掌门人及家族传人基本都是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收入。如果开设武馆或俱乐部,给予练习壳子棍的老拳师一定的费用,对于这些老师傅传承壳子棍来说,也是一定的动力。发挥老辈练习者的作用,积极培养和教导年轻一辈传人,使壳子棍“习之有人传,传之有人继”[7]。

6 结语

壳子棍是扎根于陇右的传统武术,其传承途径的延续性、技术传承的保守性、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棍法实战的技击性,对壳子棍这门独特的内家传统棍术进行理论上的挖掘整理研究,在发扬民族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刻不容缓的,在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方面是人心所向的。期望该文对壳子棍这一传统武术棍法的发展和推广起到助力作用,希望为武术练习者、爱好者及研究者对壳子棍的认识与了解增添色彩,更希望壳子棍能够真正走出高家屲,走向全世界。

猜你喜欢

高家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1942年年三十的饺子
1942年年三十的饺子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高家堂村的清新生活
赌大的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赌大的
赌大的
办公室里的“高力士”